APP下载

“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3-10-13裴学进康怡清孙道明

文化软实力 2023年3期
关键词:两个确立方法论

裴学进 康怡清 孙道明

[摘 要]“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供了“金钥匙”。当前学界已就“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前提、内涵、关系、特征和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尚有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主要包括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的形成依据、形成路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重大发展方面的研究以及其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重大命题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两个确立;方法论

[作者简介]裴学进: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康怡清: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孙道明:安徽工程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和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本文在对学界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深化研究的主要进路,从而助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走深、走实。

一 “六个必须坚持”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认知(即分析“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前提),“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内在关系、重要意义等内容,展开了多层次研究;及時梳理学界相关成果,将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基础,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认知

“从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梅荣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25.),也是阐释“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前提。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当前学界高度认可并广泛使用的是狭义理解上哲学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参见:梅荣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26.)。其次,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李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1):12.)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故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就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方法”(梅荣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27.),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王新生表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自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把握住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把握住了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也找到了理论作用于现实的根本方法。”(王新生.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4):10.)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

颜晓峰认为:“立场观点方法不能脱离世界观方法论而独自存在,也没有在世界观方法论体系之外、与其并列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系。”(颜晓峰.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J].思想理论教育,2023(3):5.)另有学者指出:“立场决定观点,立场和观点决定方法,方法反过来也会影响立场和观点。”(梅荣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28.)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现的客观内容,这是一种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具体而言,无产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表达;马克思主义观点分为世界观层面观点和社会生活实践层面观点,前者本身就是世界观性质的,后者则是世界观层面的观点在各个领域具体展开的表现;方法是对观点的运用。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来指导实践,观点就转化为方法。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表征理论的成熟度

一个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熟与否,是判断该理论自身成熟与否的首要指标。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20:307-308.)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根本所在(参见:求是网评论员.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EB/OL].(2022-12-24)[2023-09-12].http://www.qstheory.cn/wp/2022-12/24/c_1129230027.htm.)。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这一思想的哲学精华及其核心内容的集中体现,始终强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强调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参见: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14.)。这都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拥有成熟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理论,“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则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本质属性、独特品质、根本原则、鲜明特征、内在要求和使命担当,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是这一思想走向成熟、趋于完善的集中体现(参见:刘珂,刘铭,刘光明.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深入理解“五个牢牢把握”系列谈之二[N].解放军报,2022-11-09(7).)。

(二)“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理上要把握好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是党的二十大所概括的‘六个坚持’在哪些方面从根本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也就是说,如何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内涵,这是一个贯通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性问题。”(任晓伟.开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11):31.)故而,探讨“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学界对“六个必须坚持”的主要内涵作出如下阐释。

1.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群众史观的新时代运用”(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13.),包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和集中人民智慧三方面。辛向阳表示,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党回答时代答卷的阅卷人,是答卷答案判断标准的制定者,是答卷优秀不优秀、及格不及格的判定者;各方面工作都要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改革的每一项成果都

能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要在所有制制度的完善中体现人民至上,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分配制度的完善中体现人民至上,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理论创新的实践源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供探索经验,为理论发展提供丰厚的实践基础。”(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18.)刘书林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放人民的根本目的”“永远站在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一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参见: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19.)。

2.坚持自信自立的基本观点

“坚持自信自立,是辩证唯物论的必然要求”(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1.),其源泉、底气和精髓分别是实践第一、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刘书林指出:“自信自立的理论风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性的表现,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0.)他认为:“这一风格在国内表现为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据自己的实际解决革命的进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则表现为尊重各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自主地、有选择地吸收和对待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反对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和强行推行单一模式的做法;革命既不能输出,也不能靠别人代庖,一个国家、一个党的是非曲直,应该由这个国家和党的内部力量来解决;在对外关系上,促进兄弟党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党际关系,促进世界各国政党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0)

有学者就“坚持自信自立”提出“五个强调”:一是“强调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和历史、政党自信”;二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是“强调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和处理,坚决反对那种指手画脚的‘教师爷’的说教”;四是“强调中国的未来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谋划,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自己开辟出来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是自己描绘的”;五是“强调中国的理论由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创造”(参见: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18.)。

3.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方法

“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了真理两重性原理的思想光辉”(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1.),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三大维度中。有学者指出:“坚持守正创新,强调既坚持正确方向,又紧跟时代和实践步伐。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要去除各种迷雾、附加和教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与各种企图削弱党的领导甚至是否定党的领导的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仅要坚定‘四个自信’,而且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创新就是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18-19.)

刘书林从“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入手进一步说明其内涵,指出,“守正”是创新的根本,“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前进运动。方向和效果正确的“创新”才能有效地维护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守正’是要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的‘创新’必须在科学评价党的历史和业绩的前提下,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0.)

总的来说,坚持守正创新包括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接力发展论”和坚持“大历史观”。

4.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贯彻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20.)

“问题导向引领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交出合格答卷、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只要坚持问题导向,锁定目标、分析矛盾、抽丝剥茧,就能够顺藤摸瓜、破解难点、取得成功。”

“突出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是习近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中的一大创造。这一创造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的新发展。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突出问题、化解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 (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1.)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一种对存在问题的自觉能动的认识和把握,就是有一种自觉能动地从问题出发办事做工作的态度。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问题观念,就是时时刻刻思考现实中存在着什么样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问题思维,就是时时刻刻思考未来发展中我们会遇到的难题。王增芬等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告诉我们,不能只增强问题意识、反思问题本身,还要敢于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推动实践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的国内问题集中表现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上,国际问题主要是面对百年大变局的问题。”(王增芬,姜敏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14.)

5.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

“坚持系统观念,是对系统观念辩证法的运用”(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1.),包括利用系统观念作出战略部署、推动具体工作和掌握科学思维。习近平高度重视系统观念,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7.),它“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更是从理论上升华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观点的时代表达,还是自然科学中系统论的哲学转化”(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19.)。有学者将系统的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和西方流行的系统论观点做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系统的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它具体表现为“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观点”“顾全大局的观点”“全面联系的观点”“整体思维的观点”“矛盾分析的观点”“和谐发展的观点”等。同时,系统的观点与西方流行的系统论观点“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能等同”(参见: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1.)。

6.坚持胸怀天下的基本观点

杨振闻从哲学视域出发,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人的解放理论的新运用”(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1.),需做到破解“四大赤字”問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辛向阳认为:“坚持胸怀天下,强调站在全球视野谋划我们的发展。”(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20.)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有学者认为坚持胸怀天下,需要具备以下思想方法:

“为中国和世界人民谋福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观点”“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点”“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观点”“增进世界各国交流和理解、维护和平和防止战争的观点”“中国应该对世界发展进步有较大贡献的观点”(参见:刘书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22.)。

(三)“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内在关系

“六个必须坚持”是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关键,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领会其内涵。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彼此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20.)。林建华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参见:林建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5.)。韩庆祥表示这六个方面“环环相扣、步步递进,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韩庆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逻辑[J].阅江学刊,2022(6):5.)。

其中,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立场,自信自立是内在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是鲜明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是源头活水,系统观念是基本工作方法,胸怀天下是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23(2):64-65.)

有部分学者两两归类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关系。比如,“‘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胸怀天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和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守正创新’,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精神特质和鲜明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和基本工作方法。”(徐艳玲.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23(4):67-68.)再比如,“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胸怀天下,根本精神或要义都是讲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自信自立,讲的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态度)。”“坚持守正创新和坚持系统观念,讲的都是方法论原则。”(梅荣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若干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2):29-30.)

(四)“六个必须坚持”的鲜明特点

研究“六个必须坚持”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其指导实践。学界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有以下特点。

1.贯通性和贯穿性

其贯通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创新。顾海良指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杰出运用和伟大创新,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的重要内容。”(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理和哲理的创新性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6):20.)王青等认为:“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灵魂和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杰出典范。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王青,乜鸿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05(1).)

其贯穿性体现在“六个必须坚持”在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每一个理论组成部分和每一个战略性观点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并将创新的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所遵循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王新生.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4):11.)。例如,“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可以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挚人民情怀。”(张倬铭,杨小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3(1):254.)再以坚持自信自立为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贯穿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决心。

2.科学性和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坚持’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应该持有怎样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来的”(顾海良.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4):3.)。奚洁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具有三大特点,即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民性。“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科学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坚守,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守,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守(参见:奚洁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方法论的理论特征[J].观察与思考,2017(6):26.)。鲁品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有两大构成要素,其中作为其科学基石和法则的唯物辩证法,是整个方法论的科学手段。“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将唯物辩证法理论推向新的高度(参见:鲁品越.新时代治国理政方法论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5):6.)。

“六个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历史观、天下观的统一,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六个必须坚持”中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造福人类的生命价值观的坚守,在知行合一中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将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同实践价值目标相统一,以推动实践发展,创造历史伟业(参见:董振华.知行合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概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9):19.)。郝永平等认为,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两个结合”的典范,是聚焦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真理性认识,从实现价值方面来看,“六个必须坚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体现了博大的人民情怀(参见:郝永平,黄相怀,毛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彰显[J].光明日报,2018-09-27(6).)。

3.系统性和统一性

其系统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具有高度系统性、完整性、继承性、创新性的思想体系”(贾立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发展[J].人民论坛,2017(S2):22.),蕴含着根本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根本工作方法和基本工作方法这四大层面的内容(参见:杨玉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J].毛泽东研究,2020(2):13-20.),“六个必须坚持”作为该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亦包含着这四大方法,他们共同构成“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论体系。孔翠萍表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体系“更加注重战略布局与实施的精准性、系统性、创新性与协同性”(孔翠萍.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体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24.),其中,系统性在“六个必须坚持”中表现为坚持系统观念,区分并处理好主次矛盾,充分把握全局观、大局观和整体观(参见:欧阳英.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深入把握“六个必须坚持”[J].红旗文稿,2023(16):43.)。

其统一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方法、战略与战术的统一(参见:陈金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7.)。徐艳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大辩证统一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人民历史主体性与价值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自信自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坚持守正创新”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问题导向”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坚持系统观念”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胸怀天下”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历史观(参见:徐艳玲.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理论导报,2023(2):8-9.)。

(五)“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意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六个必须坚持”的明确提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庄严历史责任的使命担当。

1.“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六个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作为“新时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成果”(颜晓峰.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J].思想理论教育,2023(3):9.),它“升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理和哲理的创新性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6):20.)。

顾海良指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杰出运用和伟大创新,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的重要内容。”(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理和哲理的创新性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6):20.)韩庆祥等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意味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开始向纵深发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也开始向哲学高度发展,这就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到哲学新境界。”(韩庆祥.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境界”究竟“新”在哪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0-11.)

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供了‘金钥匙’,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J].求是,2023(3):45.)

2.“六个必须坚持”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从一定意义上说,‘六个必须坚持’更直接、更集中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说是这一科学思想的‘活的灵魂’。”(刘建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26(1).)韩庆祥等认为:“‘六个坚持’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之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哲学导向作用。”“‘六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六个坚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六个坚持”“既可以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根本指导作用,也可以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初心使命、完成中心任务、锤炼党性修养、实现自我革命等发挥具体引导作用。”(韩庆祥,王海滨.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11):30.)求是网评论道:“‘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系统概括。”“‘六个必须坚持’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求是网评论员.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EB/OL].(2022-12-24)[2023-09-12].http://www.qstheory.cn/wp/2022-12/24/c_1129230027.htm.)

二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界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无论是在宣传阐释方面,还是在梳理概述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髓,它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我们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中国实际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应该把“六个必须坚持”进行整体性研究。纵观学界对“六个必须坚持”的已有研究,多数学者倾向于对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分别进行研究。虽然有学者对“六个必须坚持”进行了整体性研究,但总的来说整体性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研究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六个必须坚持”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其上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结合”的创新路径,下接丰富多彩的工作方法。因此,研究“六个必须坚持”如果只从其自身内容的部分进行阐释,那必然是片面的。要实现对“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把握,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系统性研究“六个必须坚持”首先应该全面梳理其形成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等,然后找出它形成的根本依据,从而在全面认识其内涵与定位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与我们党当前重大命题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的学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学界关于“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原理性、规律性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导致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的宣传阐释、梳理概述阶段,即使涉及探讨其理论创新,也只是宏大的叙述。事实上,“六个必须坚持”不仅蕴含深厚的实践基础,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因此,及时落实上述要求,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性,在这个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发展,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三 深化“六个必须坚持”研究的思路

深入学习“六个必须坚持”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相关研究取得了上述丰硕的成果,积累了比较厚实的基础。然而,对该领域“知其所以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未来应主要就“六个必须坚持”的形成依据、形成路径展开阐释;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发展;厘清其与当前我们党重大命题的关系等,以期从整体上深化研究,更好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形成依据的研究

“六个必须坚持”不是主观头脑自生的,而是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科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六个必须坚持”形成的实践依据主要是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这为“六个必须坚持”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践注解和根本的物质基础。

其次,“六个必须坚持”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态和体系更加完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态本身是逐渐完善的,最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形态呈现,其后进一步凝练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至党的十九大被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应地,其体系也在逐渐丰富。例如,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概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其系统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在此前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再如,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八个明确”扩大为“十个明确”;党的二十大将之完整表述为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另一方面,从世界观方法论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把握更加自觉。2016年,根据当时所处的阶段,提出“要注重掌握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包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4.)2019年,进一步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好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3.)2022年7月,首次提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1).到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 “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二)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重大发展的研究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六个必须坚持”以此前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为前提,并将之推进到新阶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境界。

例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习近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9.)“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1)等观点,这些论述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而且把人民群众提升到“答卷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高度,进一步高扬了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再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習近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个观点,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并将之创造性地运用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号召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从而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发展。

又如,“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核威胁、重大传染疾病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解决。因此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不仅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建设美好世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世界文明的必然走向,提升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效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三)深化“六个必须坚持”与“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等关系的研究

未来在继续推进“六个必须坚持”自身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还应深化其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研究,即“六个必须坚持”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关系的研究,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关系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关系的研究,实现从注重实体(静态)研究拓展为侧重动态(关系)研究,力求阐明支撑关系的学理依据,厚植上述重大成果、重大命题的真理品格,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扩大“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效应。

当下最为紧迫的是要系统阐明“六个必须坚持”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关系。“两个确立”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在新时代的重大政治成果,之所以能够反映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之所以能够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都和“六个必须坚持”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因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这个重大政治成果成立的根本依据是“两个确立”的科学性层次,而“两个确立”中“一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科学性层次是与“六个必须坚持”紧密相依的。这是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理论体系成熟度的表征,也是一个理论内蕴真理性品格的标识,因此,当对一种理论的认识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时候,就表明这个理论内蕴的真理性品格、科学性层次进入了更高阶段,也就意味着这个理论更加“彻底”了。

另外,“两个确立”的科学性层次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本质上是一体的,提升了“一个确立”的科学性层次,也就再次确证了另外“一个确立”的科学性层次,从而就在整体上提升了“两个确立”的科学性层次。

可见,“六个必须坚持”以提升“两个确立”的科学性层次为中轴,给“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提供了另外一个方面的学理支撑,从一个新的角度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注入了思想伟力和真理元气。因此,掌握好“六个必须坚持”就有了多重深刻的现实指向。

因此,我们要尽早系统阐明“六个必须坚持”与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关系,增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真理魅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实践问题。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Six Musts”

PEI Xuejin, KANG Yiqing, SUN Daoming

Abstract: “Six Musts” means that we must put the people first; we must maintain self-confidence and stand on our own feet; we must uphol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 new ground; we must adopt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we must apply systems thinking; we must maintain a global vision. This is the esse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hich is a key to better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and promote the Marxist theory level of the whole party. Currently,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profound process in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 significance and so on and got rich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fields that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s,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researches on the cause and path of forming of “Six Musts”, greatly developing Marxist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Six Musts” and significant statements like “Two Establishments”.

Key word: “Six Musts”; Marxist world view; “Two Establishments”; methodology

About the author: PEI Xuejin, professo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peciali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ANG Yiqing, master candidate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N Daoming, lecturer of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贡献研究”(19KSB17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两个确立方法论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两个确立”和“两大奇迹”的内在逻辑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