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育龄:择一业终一生 大医精诚济苍生
2023-10-13沈黎明
■沈黎明
在我国医学界,提起辛育龄教授,可谓大名鼎鼎——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与白求恩并肩作战,培养出数百名胸外科专家级医生;他首创的针刺麻醉技术,引起国外同仁瞩目,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医学界的交流合作;他完成了我国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后第三个做此手术的国家。他因功勋卓著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师”,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七一勋章”。
辛育龄
牢记白求恩教诲,立志做一名好医生
辛育龄1921 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1937 年7 月7 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 月8 日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正在保定师范学校读书的辛育龄听后毅然弃文从武,参加八路军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入伍后因为有文化,辛育龄被安排到冀中军区卫生部后方医院做了卫生员。1939 年,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来到冀中军区,他急需配备助手,部队领导经过认真挑选,派辛育龄到白求恩身边工作。在跟随白求恩工作期间,辛育龄亲眼目睹了白求恩为救治伤员不辞辛劳舍生忘死的崇高医德。一次,部队击退敌人一次围剿后,上级命令白求恩率领的医疗队先行撤退,谁知此时一位身受重伤的老兵被送到医疗队,已收拾好一切准备撤退的白求恩马上要求辛育龄打开手术器械盒准备手术。手术在一片枪炮声中开始,白求恩镇定自若地操作着,直到手术完成才撤离。眼前这一切让辛育龄心灵备受震撼,切身感受到白求恩曾教导他的那句“在医生心里,永远要把病人放到第一位”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名医生必备的救死扶伤精神。由此辛育龄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做一名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在跟随白求恩工作期间,辛育龄兢兢业业、勤奋好学,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心系病患,开创我国胸外科事业
1942 年,组织根据辛育龄的表现和业务能力,选派他到我党创建的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辛育龄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一入学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成绩在同期学员中一直名列前茅。1947 年,辛育龄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了外科医生。1948 年秋,辽沈战役打响,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救治伤病员。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我国医疗事业,1951 年,经过硝烟战火锤炼的辛育龄有幸成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苏联师从著名胸外科专家包古士院士学习当时国内尚空白的胸外科技术。来到异国他乡,辛育龄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他每天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埋头复习消化一天所学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便及时请教老师,直到弄明白为止。1956 年,辛育龄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获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面对当时因卫生条件差肺结核病高发的状况,辛育龄主动要求离开部队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胸外科开展治疗工作。进入研究所后,辛育龄发现治疗肺结核病的传统方法对病情已到晚期,特别是大咳血的重症患者不仅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还易发生病人窒息性死亡的情况。于是他运用所学知识反复研究,很快制定出一套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的新治疗方法,用这一方法对200 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治疗后,全部成功,开创了我国通过肺切除治疗肺结核的先河。1958 年,这一创新获卫生部技术革新奖,并在全国推广,使众多肺结核重症患者摆脱了病魔的纠缠。1958 年,为解决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医院尚未建立胸外科、十分缺少胸外科医生的问题,卫生部决定由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生培训班,每期从全国各地医院选派20 人重点培养,学制一年。从1958 年到1980 年,辛育龄培养出了一大批胸外科技术骨干,他们回到各地都成为当地医院创建胸外科的负责人。除了培训骨干外,辛育龄还帮助、指导全国40 余家医院建立了胸外科,被誉为“我国胸外科的奠基人”。
辛育龄在做手术
创新前行,勇攀医学高峰成就卓越
在推动全国医院创建胸外科的同时,辛育龄还不断在胸外科治疗技术上创新前行。20 世纪60 年代,药物麻醉技术并不十分成熟,为缩短胸外科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辛育龄决定从历史悠久的中医针刺技术中找到麻醉方法。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创造出一套针刺麻醉技术,这一技术最大的特别之处,是可在病人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实行手术。为了验证这项新技术的临床效果,辛育龄毅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针刺麻醉状态下给自己实施阑尾炎手术。手术期间,他用镊子反复夹皮肤测试最小痛点,最终成功找到了镇痛效果最佳的穴位。1970 年,辛育龄首次将针刺麻醉技术运用到胸外科手术中,成功完成了肺切除手术。此后辛育龄用这一技术做了1400 多例肺切除手术,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医疗界瞩目。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美国代表团提出要观看辛育龄针刺麻醉手术的全过程,我方欣然应允。在有关方面安排下,美国代表团官员和记者30 余人到医院观摩。手术开始,辛育龄仅用72 分钟便顺利完成了通常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肺切除手术,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令美方人员震惊之余赞叹不已。尼克松总统私人医生说:“中国的针刺麻醉在美国医学界早有传闻,但多数人都不相信。今天我有幸亲眼看到了针麻肺切除手术的全过程,看到了针麻镇痛的良好效果,这一技术是真实的。”一位美国媒体记者也说:“我不再认为针刺麻醉是神话了。”美国媒体对此事报道后,先后有数百名外国胸外科医生慕名来到研究所参观学习,加快了我国医学界国际合作的步伐。
肺气肿、肺纤维化等肺终末期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极大。要拯救这类濒临死亡边缘的病人,只有切除丧失功能的病肺,植入同种异体的健康肺。但20 世纪70 年代末,国际上仅美国和加拿大报道过人体肺移植,且仅做过42 例。辛育龄觉得,国际同行能做的,中国医生也不能落后。于是在国内没有先例,国际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他以一种勇攀医学高峰的精神向这一医学难关发起冲锋。凭借多年积累的肺病治疗经验,通过在大量动物身上反复试验、不断研究,最终于1979 年完成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先后共做了2 例,为我国开展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我国急需建设一所现代化医院。1982 年,中日两国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在北京建一所引进日本先进医疗水平的大型综合医院。国务院在全国卫生系统遴选后,决定任命辛育龄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负责医院筹建工作。领命后,辛育龄确定了崭新的办院理念,硬件上,通过与日本政府相关部门 、日本医学界、欧美医疗器械企业数十次沟通谈判,成功以当时最低价格为医院采购了最先进的医学设备,为精确诊疗打下坚实基础;软件上,要求全体医护人员牢固确立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理念,视患者为亲人,恪守医德,文明行医;工作上采取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和人事制度、表彰体系,充分调动每个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医院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筹建任务完成,1984 年10 月正式开院。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当时国内最现代化的医院一建成,辛育龄便主动要求辞去院长职务,回一线做胸外科医生,他说这样可以从繁重的管理工作抽身,以多年积累的经验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挽救更多的生命。辛育龄态度十分坚决,最终组织上答应了他的要求。很快辛育龄的身影又出现在门诊、病房和手术室里,一干又是30 多年。他80 多岁高龄时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参加科室查房,82 岁还主刀为患者做肺切除手术,86 岁亲自为患者做电化疗,直到90 多岁依然在医院里带学生……
几十年来,辛育龄一直这样,在胸外科领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先后完成30 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150 余篇医学论文,编写出版专著10 余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8 次,北京市科技成果奖5 次,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医师”“全国劳动模范”,2021 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荣获了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2022 年6 月,辛育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 岁。辛育龄曾在诗作《行医有感》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这短短两句话14 个字,无疑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如今虽然斯人已去,但他毕生献身祖国胸外科事业的崇高精神,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