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徒生童话新读

2023-10-12朱迪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儿童性思想性丑小鸭

一、引言

安徒生童话在我国有着百年的流传历史,是大众熟识的童话文本。目前,学界最新的关于安徒生童话的阐释及传播历程的总结性研究文献有蒋承勇、赵海虹的《诗意童心的东方文化之旅——安徒生童话之中国百年接受与传播考论》①和张国龙、苏傥君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问题及对异质文化传播的启示》。②根据文献,可以总结出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周作人为代表,强调“安徒生童话的诗性和儿童性”,③这一阶段,外界环境处于变化之中,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其阐释偏重于安徒生童话的艺术性和儿童文学的本质;第二阶段,基于强调安徒生童话的现实性,进而强调安徒生童话的思想性,这一阶段,安徒生童话的现实性被过分强调;第三阶段,强调“回归‘童话诗性”,④此阶段以叶君健为代表,重点关注安徒生的苦难经历和童话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之后,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叶君健又对安徒生童话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认为安徒生童话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和想象,于是对安徒生童话的阐释又重新回归到了“童话诗性”上。

可见不同时期对安徒生童话阐释的侧重点并不一样,在早期,更强调和重视安徒生童话儿童本位的思想和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到新时期以前,安徒生童话的思想性被空前拔高;新时期以来,又重新回到了“童话诗性”上。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阐释中呈现出“儿童性”和“思想性”并存的特点。本文接下来立足于安徒生的童话文本,并结合安徒生的生平展开探讨,解读其中内涵。

二、“儿童性”和“思想性”并存

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历经了百年的传播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發现安徒生童话文本中的“儿童性”和“思想性”并行不悖,其童话文本的潜在接受对象不仅包含儿童,而且还涵盖了成人。于是,安徒生童话凭靠童理分殊的双层阅读结构,既完成了对生动故事情节的讲述,营造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之境,又在这童话之境的梦幻内部融入了深刻思想,从而形成了文本的深厚意蕴。这样表层故事和深层意蕴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复调的美学效果,而意蕴深厚的童话故事的创作背后是安徒生别样的现实观照方式——以童话承载的美好品格浸润人心。

如果一个童话文本内含过高的“思想性”,必然会对童话的“儿童性”造成解构,以至于最后变得不适合儿童阅读。而安徒生童话在具有较强“思想性”的同时,还保存着相当的“儿童性”,适合儿童和成人一起阅读。目前学界最新关于安徒生童话理解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注意到了安徒生童话“儿童性”和“思想性”并存的特点,但是对于安徒生童话这一特征的理解,往往是概念先行,没有结合文本以及安徒生的创作生平来阐释安徒生为何能够使童话的“思想性”和“儿童性”达到协调。

三、童话之境内潜藏的另一种声音

关于安徒生的童话,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它的“儿童性”。所谓“儿童性”就是“和儿童的心相近”。⑤安徒生自己就是一个“老孩子”,他用小孩子喜欢的语言,表现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思想。在他的童话故事里,他通过散文诗一般的生动语言,营造出梦幻的童话之境。但如果仅是依靠这一童话之境,安徒生童话似乎不能够经得起中国翻译家、文学家长达百年的推崇。可见安徒生童话之境内还潜藏着另外一种声音。

如作品《柳树下的梦》中,安徒生以平和、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克努得一生追爱的故事。在故事里,安徒生描写了许多生动的片段,如克努得的童年生活、克努得为了爱情去城里追寻乔安娜、克努得流浪生活中的美丽风景,以及克努得在生命最后于柳树下做的美丽的梦,这些情节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梦幻的童话之境。在这个童话之境中,主人公克努得虽然看起来得到了美好,但是也只是表层的美好。深入分析文本,可以从中自然地发现,克努得并没有真正得到所爱,而是爱而不得,最后孤独地死去,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不过是一场幻梦。在梦幻的故事外衣下,读者需要发现的是克努得对于爱情的坚毅和忠贞,以及他所思索的爱情对于一个人生命的终极意义。

再如《好运相随的贝尔》,文中写道,“在通往舞台的路上,布满荆棘,开满了嫉妒之花”,⑥主人公贝尔一生勤勉,痴迷于歌剧表演,经历过挫折,也一点一点地有所进步,最终获得成功,创作出了整部歌剧,并且亲自登台表演。贝尔从小就好运相随,从奶奶把他捡回来的琥珀做成挂坠,并让他佩戴开始,他的好运似乎更加不断。当贝尔面对种种诱惑和人们之间的嫉妒以及利用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粹简单,这不得不让读者思索,对于贝尔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幸运?而贝尔在人生最成功的时刻去世,也不得不引起读者思考,是不是在这花团铺就的舞台上离开,是贝尔保持纯粹的最好方式呢?

在《丑小鸭》中,动物之间的对白生动有趣,丑小鸭的经历惹人同情,其历经挫折,最后变成白天鹅,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可以发现,丑小鸭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和现实世界非常类似,但是不管经历什么样的挫折,丑小鸭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始终坚持着自我,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这不得不让读者思考,在茫茫世界中如何去真正地认识自己,从而发挥自己的价值。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安徒生的各个童话文本中,藏匿着着他对现实的犀利思考和感悟,这赋予了其童话文本更深刻的思想性。这些读起来美好有趣的童话故事中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种种思考。

四、为儿童兼具成人

“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⑦可以发现,“为儿童兼具成人”是安徒生的创作理念,他的童话并非是儿童专属,成年人也被安徒生当作了潜在的阅读对象。

安徒生首先立足于“为儿童”,从儿童可以理解接受的语言和思想入手,展开对故事的讲述,这造就了安徒生童话的灵魂——童心,在这位“老小孩”创作的童话故事里,即使是现实性比较强烈的篇目《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也以小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讲述,从而表达自己的现实思考。小女孩的梦境和现实交替出现,在交替反复中,读者并不会产生压抑的感觉。在《丑小鸭》中,丑小鸭最初是可怜的,它遭受着嘲讽和鄙夷,安徒生却处理成用生动有趣的对白化解丑小鸭的可怜遭遇,使小朋友们沉浸在那种有趣的对白之中。安徒生完成了对童话灵魂——童心的把握。

另外,作为“老小孩”的同时,安徒生也是一个历经无数磨难的成年人。“人的内心郁结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与郁结相关的念头不时地由潜意识泛到意识层面,甚至占据其注意中心,扰乱其正常的思维状态,并不由自觉地在脑际形成语流,固执地寻求表达的契机。”⑧安徒生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无数的灰暗时刻才获得成功。在哥本哈根的落魄经历,到后来被老师无情指责和羞辱(“米斯林对安徒生的折磨已经超越肉体,他将痛苦的阴影永远留在安徒生的心里,直到安徒生生命的尽头才有所解脱”),⑨爱情的失败,这些共同组成了安徒生荆棘的一生。他的心酸历程影响了童话创作,使其童话故事更加立体丰富。

但是安徒生从来不是一个屈服于挫折的人,“他对梦想始终充满着热忱,面对困难始终充满信念”,⑩安徒生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了对这些痛苦的超越,这使安徒生可以在其童话的从容叙述中化解这些痛苦,从而“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了诗情,洋溢着爱意的故事”。?对于痛苦的超越,并没有让安徒生在童话文本之中刻意地去展露自己的伤疤以及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转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容的叙述,使自己对于现实和人生的深切思考在平淡从容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如在《柳树下的梦》中,安徒生并没有急切地传达爱而不得的悲痛,转而用一种柔和的叙述语调和优美的环境刻画,把关于爱而不得的悲哀在和谐柔美的童话之境中化解,赋予故事一定的梦幻色彩,让这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忧愁而又美麗的效果;《好运相随的贝尔》中,安徒生也以一种平淡从容的叙述语调叙述了贝尔那不屈的传奇一生,在这种平静的语境之中,传达自己奋斗一生的感慨。这种双层阅读结构使安徒生童话为儿童兼具成人的特性更加鲜明,并达到了将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自然融入童话故事之中的效果。童话之境并没有因为安徒生的现实思考被打破,在一个个美好的故事中,安徒生对人生的思考得以展开,安徒生童话的“儿童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不同价值取向的内涵在安徒生童话中交替、起落。

五、以美好浸润人心

“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安徒生的童话之境中隐藏着安徒生对现实人生的犀利思考和感悟,这是安徒生为儿童兼具成人创作观念的投射,并由此设置了童理分殊的双层结构,使童话之境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最终,严肃的现实思考在童话之境中被把握和传达。

“我的生命历史将是我所有作品最好的评注。”?安徒生童话带有比较强的自传性质,其中糅入了太多关于安徒生个人的人生经历,如蜕变的“丑小鸭”、努力追梦的“贝尔”、爱而不得的“克努得”,等等。他笔下的人物经常遭受困苦,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人生感悟总是以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方式流入他笔下的故事之中。安徒生凭靠着对童话精神的把握,依托于文本中童理分殊的结构,给自己对于现实的犀利思考和人生感悟穿上梦幻的外衣,以童话的形式传达人生的意义,这反映了安徒生别样的现实观照方式——用童话的美好治愈浸润人心。

对于自己波折的一生,安徒生凭借自身的主体激情去拥抱消融他们,把他们融进自己的童话中,使他的童话“不是像杯中水那样清浅,而是类似于秋日黄昏那样宁静与优美”。 ?正是因为安徒生经历过挫折和心酸奋斗的历程,才让他愈加意识到美好事物对于现实的必要性,而童话所具有的幻想品格恰恰符合安徒生的需要与追求。人生中的那些挫折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文本里经过梦幻的加工和转化,得到了有效的削弱,使那些高贵美好的东西,如他一直坚信的人性中的美好被放大。

安徒生的荆棘一生并没有令安徒生急切地向人们传达负面认知,反而是用他的童话带给人们关于美好事物的认识和想象。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安徒生没有极端批评,而是想要去治愈它,于是这童话所承载的美好精神品格就是献给世界的花朵,让它去浸润人心。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是美好高贵精神的载体,让他可以超越自己生活的时代,骑着那只白天鹅,飞向更远的未来。

注释:

①蒋承勇,赵海虹:《诗意童心的东方文化之旅——安徒生童话之中国百年接受与传播考论》,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版,第110页-112页。

②③④张国龙,苏傥君:《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问题及对异质文化传播的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版,第189页-210页。

⑤王泉根:《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 17页。

⑥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子烨,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版,第76页。

⑦叶君健:《叶君健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⑧刘骥鹏:《“至暗时刻”的情绪释放——<野草·求乞者>重复叙事辨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12页-23页。

⑨⑩贾晓婷:《安徒生评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8年版,第43页;第21页。

??石节:《献给荆棘的玫瑰——试论安徒生童话的优美化倾向》,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版,第95页-101页。

?张莉:《论童话中的幻想美》,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版,第82页-83页。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自传》,胡晓琛,朱雯霏,译。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199页。

(作者简介:朱迪,男,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杜宪)

猜你喜欢

儿童性思想性丑小鸭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用“东方红”和“新锋尚”诠释少先队政治性与儿童性——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品牌建设两例
我国儿童性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起承转合+思想性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后传
《丑小鸭》续编
福莫特罗与沙丁胺醇治疗儿童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比较
灰灰鼠要娶丑小鸭
儿童性教育让家长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