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字的起源与传承

2023-10-12曹炎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原始社会仓颉造图腾

汉字是记录中华民族通用语言的文字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文字体系。探索汉字的起源,研究汉字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也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汉字及其文化。本文主要研究汉字的历史源流,并提出传承汉字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的起源学说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汉字从何起源的探索,是汉字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到对汉字本质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汉字起源于何时?起源于何种方式?起源于何地?中国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现如今,人们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总结出了不同的汉字起源学说。

(一)“仓颉造字”说

在诸多汉字起源的学说中,“仓颉造字”说神话色彩浓厚,流传最为广泛,也极具影响力。关于“仓颉造字”说,先秦时期便有了“苍颉作书”“苍颉造字”的相关表述。根据《世本·作篇》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苍颉”。他与另一人沮诵共同发明了文字。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等大家也都在他们的著作中肯定了仓颉的造字才能和能力,韩非子还表明仓颉造字暗合了法家公私分明的主张。到了东汉时期,王充与许慎进一步巩固了“仓颉造字”的地位,许慎将各类版本的说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和,还将“仓颉造字”纳入了具体的文字发展谱系之中。对于“仓颉造字”的真实性,当今学者大都保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只是一个传说。当然,汉字的创造,凭靠仓颉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汉字也不会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汉字的创造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几千年的岁月积累。

(二)“结绳记事”说

在原始社会,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会采用实物记事的方式进行记事,结绳记事便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都对“结绳记事”有所记载,如《周易》曾提到:上古时期的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到了后世,有圣人将其改写成文字。通过考古,发现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结绳来记事是很普遍的现象。结绳通常是在一根木棒上系上长短不一的绳子,遇到需要记录事情的情况,便打一个结,以此辅助记忆。结与木棒的距离、结的大小、打结的方式都存在不同,所体现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当时,人们便根据这些不同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

结绳记事的方式不仅在中国流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也会使用这个方法,如古埃及人等。还有的会将结染成不同的颜色,以此表示不同的意义,如黑色表示死亡,白色表示和平,绿色表示谷类,红色表示战争等。虽然原始社会的人们会利用结绳进行记事,但是这只是一种帮助人们记录事情的方法,并不具有像文字那样的图画符号和线条符号。可见结绳记事与汉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汉字起源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原始图画”说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是文字学者们大都认可的一个观点。文字体系的创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文字体系出现之前,古人会用图画表达情感或进行记事,当时,原始图画包括抽象的几何图形和象征图画等。关于原始图画的产生时间,是非常久远的,那么原始图画是如何转化成文字的?笔者以为,可能是原始图画先变成图画符号,再被人们赋予意义,最后转化成汉字。

古人使用的部分符号和其表示的对象是没有内在联系的,但人们会对符号的意义做出硬性规定,用符号作为所有权的标记,或是用来表示数量或其他意义。如云南哈尼族曾经使用的契约木刻,·表示一元,| 表示十元,×表示五十元,*表示一百元。但是这种原始社会的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比较难认难记,不容易被人接受。人们便逐渐将图画符号赋予了字音和含义,通过口口相传,传播到不同的氏族与部落,原始文字便诞生了。当然,原始图画转化为原始文字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有巧合因素存在,如当人们看到一个刻有动物“鹿”的原始图画时,一人发出“lù”的声音,其他人可能会模仿这个发音,当传播的范围更广,发出这一相同音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鹿”的原始图画就会被赋予一个固定的读音,这个图画便同时具备了形体、读音、意义这三要素,最后演变为一个汉字。至于人们发出“lù”的读音,而不读别的音,便具有一定的巧合性质。所以尽管原始图画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事物的样貌,具备了形体和意义,但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用一个固定的读音来读出这个图画,这时的原始图画便还不算是一个文字。不可否认的是,原始图画对汉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其很有可能就是汉字的起源。

综上所述,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有多种说法,“原始图画”说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可以想象,从原始图画发展到原始汉字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古人大概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探索,对原始图画进行选择、割取或拼合,加以简化,给图画赋予固定的读音后,逐渐演变为象形文字,之后通过对“假借”“形声”等造字法的使用,汉字变得越来越多。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汉字

原始社会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还没有形成有体系的文字,人们仍然使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事。如今的漢字形态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被普遍认为是汉字最早的形态,出现于商朝后期,那么在商朝以前,有没有汉字?原始社会的汉字是怎样的?学者们通过对汉字造字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古汉字的字形演变、字义变化可以证明原始社会的存在,也反映了原始社会中的部分现象,接下来,从原始氏族时期的汉字入手,考究其中的文化现象及汉字阐释。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汉字与文化现象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分散在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原始部落由人们整体聚集和迁移形成,人们对自己所处的部落有很强的归属感。如汉字“族”,其甲骨文形状为一个小人边上放着一个旗子,意思是用旗帜聚集人群,召集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从现在的“族”字可以看出,左侧的“方”字像是一个行进时的人,说明氏族、部落需要人群的迁移才能形成,右侧的上半部分,像是一个旗帜,寓意部落的首领,人们都跟随着他。将左右结合到一起看,好像一群人跟着旗帜前进移动,这体现了原始部落从无到有的过程。“族”字象征着旗帜的部分也可以被看作是各个原始部落、氏族的图腾,代表同一部落或氏族人们共同认可的标志,是原始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通过“族”字的甲骨文形状可以推测了解原始部落、氏族的形成过程,部落、氏族的人们跟随头领不断迁徙,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且在原始社会时期,每个氏族和部落的人们大都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远古先民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逐渐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在汉字符号上也有所体现。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如日、月、星、山、川、鸟、兽、雷、闪电,等等,是人们依赖自然的一种表现。如从人们在彩陶上绘画的与“水”相关的图画、花纹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的人对水的敬仰、畏惧与崇拜。也有绘画与“日”相关的花纹的,还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创造了相应的文字,如“旦”字,指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天刚亮;“早”字,指太阳照在草尖上,来到了早晨;“昏”字,指太阳落到地下,落到了人们脚下的地里,表示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时间。

2.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便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凶猛动物的文化现象。当人们把这类动物作为崇拜对象之后,就形成了图腾观念,基于圖腾观念,便产生了图腾标志。在氏族社会,传说某种动物与部落的祖先有某种特殊的联系,因而被视为该氏族所崇拜的图腾。在众多图腾中,众所周知的是龙、凤、龟、麟图腾。“龙”是中国古人较早崇拜的图腾之一,传说是能够降雨的神兽。“龙”字的甲骨文样态身躯如蛇,头为龙形,当时该图腾的基础为蛇,随着部落的扩大合并以及文化的融合,图腾中融入了鱼、鹰、鹿等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凤”字的字形形状突出了它尾部的羽毛及凤鸟的高冠,古人认为“凤”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大部分人认为“凤”的本源是“鸡”,经过传说的描绘,最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五彩而文”的图腾形象。“龟”作为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认为龟的生命力顽强,同时,龟生性温顺,反映了古人渴望安定平和的生活愿望。因此,古人认为动物“龟”具有辨别善恶、预知未来的能力,将其视作部落中的一种图腾。

3.祖先崇拜

有几个汉字反映了祖先崇拜的现象,如汉字“宗”的甲骨文形状可视为一座庙宇中摆放着一座祭台,“宀”像是房屋的侧视图,“示”表示的是祖先的牌位;汉字“祖”的甲骨文形状像“且”字,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便是将其看作是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放牲体的礼器。牲体是用来祭奠祖先的美食,它与祖先相对应,因而引申出“祖先”之义。第二种意义是将“且”当作祖先的符号,超越凡人、超越男女之限而使其表现出浓郁的神圣色彩。

(二)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汉字阐释

在原始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远古时期,最初诞生的是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要晚于母系社会。如汉字“姓”,“姓”偏旁是“女”字旁,左女右生的字形结构含义为女性生产,留有母系社会的痕迹,意思是人由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同姓者都为同一家族世系。“姓”字的存在说明人的诞生和繁衍依赖于女性,并且在当时的母系社会中,氏族的首领也为女性。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因“女”字比“男”字在书写和记忆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方便造字时使用,因此,还有许多“女”字旁的姓氏保留至今,如“嫦”“娲”等,足以说明当时对女性的重视和尊重。

母系社会后,便是父系社会时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父”字甲骨文形状为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指手持棍棒教育子女的家长,本义是父亲。在原始社会中,“父”字除了指向家长外,还指向成熟的男子,是年龄和社会身份的一种说明。古时年龄较小的男子并不能担负起氏族生活的重担,当到达一定年龄,才会从身心方面感受到相应的责任,并承担起来。

三、传承汉字的重要性

汉字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世界上的四种自源文字现如今只有汉字还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汉字除了作为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系统之外,汉字的形体构造和发展变化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要充分利用考古挖掘发现的古文字资料,进行汉字溯源,研究汉字起源的种种可能,这有助于认识汉字的发展特点及探索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也有利于传承汉字及其文化。

汉字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探究古汉字,有利于全面掌握汉字的来源和变化。纵观历史,汉字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其并不是固化的文字,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字形、字义方面的变化。数千年来,汉字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随着字形的演变,许多汉字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意义,难以从现如今的汉字中准确了解其自身所蕴含的深邃历史文化内容。只有追根溯源,寻找了解汉字原本的字形和含义后,才可以更好地揭示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了解汉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传承发展汉字文化。另外,汉字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文明的发展,汉字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寻找汉字起源,探索汉字发展环节和文字变化体系,有助于更好地传播汉字,传播中华文化,更有助于让更多人全面了解汉字,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四、结语

文字是人通过符号记录表达信息的方式和工具,文字使人们进入了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而汉字作为现在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古文字体系,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古汉字是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绘,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演变的见证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应尽力探索汉字的起源,研究汉字体系的变化,不断追根溯源,更好地传承汉字及其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J].汉字文化,2018(24):7-11.

[2]陈慧.浅析汉字的历史源流、发展及文化传承[J].汉字文化,2022(16):1-3.

[3]冯雁,方晓枫.浅析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J].汉字文化,2019(04):96-97+110.

[4]罗筠筠,庄谦之.“仓颉造字”说的形成与汉字内涵的演变[J].开放时代,2021(03):92-103+8.

[5]潘艳花.人类学视野下的汉字探源[J].文化学刊,2021(12):30-32.

(作者简介:曹炎,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 杜宪)

猜你喜欢

原始社会仓颉造图腾
鹰形陶鼎
——原始社会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仓颉造字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
分析原始社会的教育为什么没有阶级性
仓颉造字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