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炎培职教人才观的高职非遗文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10-12杨福梅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炎培

杨福梅

摘  要: 教育传承文化基因,人才支撑文化血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结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内涵的传承带来了实践的机会和传播的渠道。秉承时代职业巨匠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思想,以及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给予核心关注,分析其人才观精髓要义,含英咀华,推陈致新,探究方法,以黄炎培人才观之思想精华为灵魂,挖掘价值引领,通过教育、产业、人才“三级链条”模式建构,铺设一条带动非遗文化传承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院校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 黄炎培; 职业教育人才观; 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5-0077-05

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将职业教育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同时,教育部积极回应现今社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一系列规定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2022年党的二十大更是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方向,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部署和新要求[2]。一系列关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的出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至此,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职业院校已肩负人才培养之担。面对经济社会以及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要求,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培育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以产出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拔尖人才成了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探讨话题。

2021年人社部“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启动,引领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快车道。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同时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教育和文化为载体,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方特色文化精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培养专业的拔尖技能型人才是建设文化强国、技术强国、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所需,是社会深化人才机制改革,进行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必然之需,也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聚焦谋生、个人服务社会、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集结“有业”“乐业”“科学性”“道德性”“实践性”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知识与技能的并重。黄炎培职教人才观中的特色拔尖人才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一、含英咀华与有机结合:黄炎培职教人才观与职教非遗拔尖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一)“有业”且“乐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终极目标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4],这作为黄炎培职教人才观的思想精髓,重在探知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实情。基于现实困境,黄炎培提出其要終身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并使得职业从业者“有业”而“乐业”,其中的内涵包含着黄炎培对学生职业生涯稳定性的关注以及学生终身能力发展的重视。

把对学生综合才能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方向,是提升学生能力,为社会提供稳定人力资源的根本保障。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职业品质和素养来助力学生成长。非遗拔尖人才的培养,就要以兴趣、爱好为依托,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情感源泉、动力源泉和信心源泉,为此构建基于学生就业和“爱业”“乐业”的职业发展趋向。

(二)社会且科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心之所向

使学生具备卓越品质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黄炎培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曾言“除力能受高等教育者外,悉予以生活上应有之学识与切要之技能,使出校后便能谋生。”[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使之具备社会性适应能力,是黄炎培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规定。职业教育人才是投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技术型人力资源,是对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创造技术价值的重要技术团体,其素质和质量的达标,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综合能力和较强社会性能力的职业教育学生产出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内在心之向往。黄炎培职教人才观与非遗拔尖人才培养的结合,是通过实践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技能,是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地方非遗文化思想和表演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为培养地方专业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保障,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心之所向。

(三)学习且实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原则指向

黄炎培提倡依据学生自身喜好和爱好,立足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课程及职前培训课程,设置培养计划,购置教学、教育技术设备以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并且设置必修课与职业技能兴趣爱好课相融合的多元化课程模式,积极完善设施设备,以期为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因此,黄炎培职教人才观与非遗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是基于地方文化发展实际可实施的一项具体实践措施。可以结合非遗文化制订培养计划、升级教学设备和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学习平台。不断促进学生与学校、社会的广泛交流,洞察分析社会职业发展现状和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且通过学生积极广泛的实践和到企业、工厂实习,以理论结合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学生学到技术、学好技能为人才培养指向。这些措施亦能很好地避免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四)道德且规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立根之基

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首要、必要条件,提倡持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是黄炎培职教人才观中所秉承和坚持的理念之一[6]。职业教育人才需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这是其成为合格职业人员的最基本条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顺利发展、创造社会优质影响力、积极促进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基本要义,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根基和重要内涵,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遵循。黄炎培职教人才道德观与非遗拔尖人才培养的结合,能够为职业人才内在品质素养的提升提出更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职业道德作为职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学校、实践单位在交流中需要积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和具有职业道德的人才,用教育精神引领高职学生自觉努力地去筑牢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二、诱掖后进与推陈致新:黄炎培职教人才观对职教非遗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向引领

(一)理实结合,引领文化的外在形式化表现

工学结合是黄炎培人才培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手脑并用”培养人才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的个人能力增长与习得,使“教、学、做”合一,实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结合现实的实践输出,这精准表达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和内涵要义。从基于脑力的知识学习到基于行动的实践,是结合时代特征培养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方式,是回归职业教育技能属性本真要义的实施渠道。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产出的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传承提供了思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外在的形式化展现提供了方向指引,也可以积极预防学习和实践相分离、以理论代替实践、以实践取代理论的错误做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提供了机会。

(二)以学促产,引领文化的显性实物化呈现

产教融合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黄炎培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单独依靠职业学校,也不仅仅依靠教育机构,也不能单独在农、工、商上下功夫,而是要结合社会所需而进行职业教育产出[6-7]。通过教育和实践,对文化实物和文化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使其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内的传播速度,而且可以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显性实物化形态呈现。

(三)由泛到精,引领文化的精准化发展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总体特征。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业教育拔尖人才培养可以针对地方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展精准化帮扶和发展工作,这可以为非遗文化村落带来文化氛围和旅游、参观、学习等活动的兴起,可以改善地方人民生活,带动地方经济,为全面推动小康社会提供文化引领,并且可以体现文化的特殊性,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带动地方经济,促进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发展。

三、研精覃思与模式探究:基于黄炎培职教人才观的职教非遗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黄炎培先生曾写道,“今职业界亦感人才之难矣。求事者纷纷,合格者绝少。”“扩张职业教育而改良之”“习商者投之商,习工者投之工”“助成职业之改良与进步”[7],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生自身技能习得,才干增长,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历经世事总结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现代社会逐渐稀缺的重要文化资源。面对现今艰巨的文化转型挑战,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思想对新时代职业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启发。“爱业”而“乐业”是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精髓,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性培养、科学性培养和平民性培养是其职业教育人才观的核心特征。职业教育拔尖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积极行动,了解学生,基于学生实际进行适切性培养,发现和挖掘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和精神所向。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大力支持与价值引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和鲜明精神内涵。基于职业院校的非遗文化拔尖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地方特色,传播民族特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创建一套包括教育、人才、产业的“三级链条”培养模式,是对当下职业教育非遗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

(一)建设教育链:基于校企融通的多维目标教学模式,对标人才输出,构建内外融合教育链

一是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通过构建技能型课程以及技能型课程评价模式,结合行业总体评价要求,规范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科学性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健康、稳定性发展[8]。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可融入岗位能力,凸显人才供给的职业性,并且结合企业人才素质要求,构建融合信息素养的新时代教学模式,突出人才供给的创新性;构建企业、社会、家长、学校、同行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充分打通学校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沟通渠道,以职业院校强大的职业性属性,构建职业教育兄弟院校联合培养链,以便较好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和人才供给的时效性,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且与企业要求相契合。二是通过校企“互聘共培”强化师资队伍供给,打造拔尖人才培养专业师资团队。校企互聘是实现共享人才,建立专业化、高质量人才团队的重要方式。以人才互聘共享模式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兄弟院校间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补充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和学业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为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三是以多學科交叉融合方式培养职业教育拔尖人才。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教师商讨课程方案和实施计划,将非遗文化和知识融入高职必修课程如美术、手工、故事创编等,将地方非遗文化在课程中进行巧妙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课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促进了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架构产业链:基于实践产出的校企“学、研、训、赛”成果产业链

一是结合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科学化”人才观思想,创建一套包括新课程培养方案、新教师教育培养理念、融合型多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基于实践的技能深化方案、基于社团的课后兴趣充电团方案等课余学习强化固基系统。固基系统的建设是培养“敬业乐群”人才的重要实践探索,也是建构“学、研、训、赛”一体产业链的关键所在。通过固基系统对当下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素养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进行基本规范,可以为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升打造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主、辅”结合课程,创造更多产业成果。开设专业课程及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如传统文化课外实践课程等,剖析非遗文化在形态、色彩、内涵、教育等方面的深刻意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每月一成果、每学期一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呈现非遗学习成果,向外展示非遗精神品质。三是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设置职业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模范示范岗和道德示范岗,开展行业内技能展示大比拼,将学生技能展示与企业、社会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保证学生技能的社会适应性[9]。以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非遗文化学习、传承的自信心,以“学、研、训、赛”一体直观性产出成果,培养职业教育卓越工匠。

(三)构建人才链:基于多渠道实践展示活动的人才培养链

一是开展中职与高职生“同课互学”课堂展示活动。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讨论和思想碰撞是拔尖人才能力发展的来源。现在部分职业院校还存在中专生和大专生同校培养的模式,可利用现有条件,构建中专与大专“同课互学”实践展示型课堂。中职生与高职生职业发展都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构建中、高职“同课互学”课堂,将中职生与高职生共融于一个课堂之中,通过阶段、分层式教学构建相互学习的空间,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课互学”课堂能够使中职学生感受和洞察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趋向,通过高职学生能力展示,中职生能够对比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而产生深刻思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高职生而言,通过与中职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产生互助行为并制定共同提升方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二是组织师生开展“文化下乡”实践育人活动。打造基于社会性企业、公司、团体的外聘师资队伍,培养拥有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的教师团队,构建按学生个人兴趣及专业进行分类的项目人才团队,定期开展基于学习成果展示的家庭交流活动、基于数字媒介的圈友扩散传播活动、带技能进社区和进基层幼儿园等活动,讲好家乡故事,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利用高职生职业趋向和实践教育的特点,在“文化下乡”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主动思考、寻求问题解决路径,在实践中促进知识技能的增长。此外,学校开展每月一赛事活动,训练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并且通过文化传播系统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力量源泉、情感源泉、动力源泉和信心源泉,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三是构建基于目标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协同联动,依据学生职业方向和目标单位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有倾向性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是提高就业率,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摸底式”学生职业倾向登记制度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为其提供适切的培养内容和实践项目。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而且可以为目标单位输送高质量的人才,类似“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总之,职业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职业教育特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非遗文化融合产业,以各方之优势和能力特点,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为社会技能人才的提供保驾护航,同时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造坚实的人才根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2022-04-21)[2022-12-0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2] 新华社.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2-12-0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贾旻,王迎春. 新中国成立70年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经验与展望[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91-100.

[4] 方芳. 以黄炎培职教思想深化中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18(3):58-62.

[5] 梁德友,傅瑞林. 黄炎培人才培养思想及现实意义[J]. 教育与职业,2005(33):10-13.

[6] 潘懋元.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 教育研究,2007(1):45-50,56.

[7] 田正平,李笑贤.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3.

[8] 王斌,李建榮,杨润贤.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9(21):102-107.

[9] 李建荣,杨润贤.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4):36-38.

猜你喜欢

黄炎培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