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古人之德 开今人之风

2023-10-12杜江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杜江飞

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无论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还是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隐逸洒脱,抑或是法家“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的冷静务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濡养和孕育着代代华夏儿女。

一、寻踪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大致分为民俗文化、地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其中民俗文化47篇,地质文化19篇,制度文化16篇,精神文化15篇,思想文化5篇。

民俗民生文化篇数最多,包括诗词、散文、游记、传记、明清小说、文艺评论、说明文等。如宋词虽然风格不同,但作品却同样连缀着宋朝百姓的人间烟火,拼接着民俗生活的剪影,展现了宋朝时期各地域的民间生活风貌。在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建筑的美轮美奂,更让学生收获了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地质文化的渗透。高中语文教材描绘了我国秀美的风光、广袤的地域,介绍了历史典藏,风土人情。如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描绘了湘西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原始淳朴、善良勤劳的湘西之地;柳永的《望海潮》写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钱塘繁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秀美,一派富庶的苏杭盛景;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三言两语道出了北平无尽的秋味。这些课文均蕴含了浓浓的地方风貌。

制度文化的体现。在古文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束缚:有安分守己、善良质朴但却“六月飞雪”含冤而死的窦娥,“红楼”过后只留残梦的“金陵十二钗”……这一个个形象让我们扼腕痛惜。当然,随着国力的强盛,现代文坛诸多作品也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长征胜利万岁》让我们深刻体味了在新的制度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离骚》中屈原宁死不屈、爱国赤诚的伟大精神,使我们领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记念刘和珍君》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奉献;还有《荷花淀》等众多作品中的民族精神都让我们动容震撼。

此外,教材中还有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体现。一言以蔽之,所有的文章背后,传承的都是文化的内核,尤其是那些经久不衰的文章,承托的是体现民族风貌的传统文化以及渗透民族特质的不朽精髓。

二、思现状——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经典文学细腻婉转,作者情动辞发,读者披文入情,语文教学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浓郁的“语文味”。但由于应试教学的压力,有些一线教师还是以应试为主,注重对经典文章的文字解读、背诵语句、梳理大意、归纳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缺少了引导学生体悟文化的过程,忽略了文字背后浸润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依托,就如同“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一般。

罗培蓓教授在《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古诗词教学》一文中提到了一种现象——“从热议看冷清”:《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并不代表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引领潮流,相反却反映出古诗词教学中文化清冷的现实。这一冷一热的对比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功利性教学造成了审美的缺失,提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刻不容缓。

三、觅策略——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的策略

(一)弘扬传统,师者先行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传统文化将如何实现“有诗词,共远方”的共赢目标?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而孔孟对于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启示便是内省,“读书否?读好书否?好读书否?”教师学习这些瑰宝,一方面可以增加人文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滋养自己的心灵,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教育学生,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甚至在举手投足中,都透露着传统文化浸润的儒雅之风。相信,被传统文化浸润的教师,定能润物细无声般传播着文化精髓,让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累积的阶梯,更是唤醒灵魂和陶冶人格的最有效途径。

(二)挖掘教材,营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承担着“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长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传统文化联想的多维建构,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作者、圣贤”间的对话。美国学者劳伦斯提出的自身认知概念认为,“知识的储存方式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皮层中,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尝试以“唐初四杰”作为文化专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可邀请四位或者多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人物:扮演王勃时,可抒发送别友人悲而不哀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豁达;扮演杨炯时,可带上道具,营造出當时突厥入侵的危急氛围;扮演卢照邻时,可喊出在权贵骄奢淫逸下,自己的怀才不遇……总之,如果能充分调动高中生的感官体验,入情境于身心中,大大地激发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联想,那么文化教育或将结出精神之硕果。

(三)联系生活,拓宽传承

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以传统文化为支点,感受生活之美。如在《琵琶行》中作者如何在“枫叶荻花秋瑟瑟”中表情达意的,《登高》中杜甫是怀着怎样的艰难苦恨描摹秋景的,《红楼梦》中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做饮食、写建筑的?又如现在年轻人所追崇的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广袖”为主要特征,为何成为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这些元素,之所以称其为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仅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民族最质朴、最崇高的文化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这正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支点。

(四)学生“当家”,支撑“门户”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主确立主题,开展相关的素材搜集和文本积累,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多感官参与能够使记忆更有效,更容易激活和提取原有信息,从而做到以说促听,以写促读,以读促听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课文加以恰当配乐,使平面化的文字立体化,将音乐符号与文字语言巧妙融合,使文字更有力量。当然,也可以在班级设置文化角、设置黑板报、教室墙壁张贴古代文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让学生能在春风化雨中唤起学习传统的欲望,自然沐浴着人文之光。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