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2023-10-12刘托,兰彤
刘 托,兰 彤
(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3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任务要求。当前,以体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学校应当承担更多的培养责任已被提到重要议程上来[1]。长期以来,我国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中心的三级训练网面临训练方式粗放、上升通道受阻、体教融合障碍等内部发展问题[2],影响到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而以我国中小学创办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虽起到了一定作用[3],但与预期成效尚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在体教融合上升为国家宏观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探寻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新发展路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4]。
JOC精英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08年,是日本奥委会为本国参加国际顶级赛事提供人才储备,针对初高中年龄段精英运动员而组建的学院。在东京奥运会中,学院运动员取得了3金1银1铜的佳绩。除竞技能力之外,学院还十分注重对精英运动员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业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对于当前我国积极倡导的依托“体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较好的借鉴价值。
1 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1.1 全人教育理念下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解读
1.1.1 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理论依据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融合了东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为思想内核的全人教育理念。他认为,全人教育理念应该包括“健真善美富”五育,即身体、学问、道德、艺术和生活[5]。并指出“全人”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和纯洁的心灵,即全人教育理念的目标指向。
在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健”与“真善美富”存在天然的内在互构、互联、互动关系[6]。身体之健通过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的同时,具有改善智力活动、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审美情趣、增强社会适应的特质;学问之真通过开发智力,让人更好地掌握、运用和探索体育科学规律及其知识,道德之善通过确定正确人生观和人生目的,促进人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艺术之美通过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操控身体技艺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活之富则是通过身体劳动和职业思考,使人身强体健,领悟将体育作为自身职业奋斗的深刻含义。
全人教育理念作为日本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奠定了近一个世纪日本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对当今日本国内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始终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1.1.2 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院根据其核心思想确定了育人目标:以“健真善美富”为内核,培养竞技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健”对应竞技能力,作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院则充分利用国家训练中心最优质的竞技资源来锻造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强健的身体,进而更加突出身体技艺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真善美”对应认知能力,学院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始终接受学校教育,着重培养道德之善、学问之真、艺术之美,塑造其聪明的头脑。“富”对应生活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纯洁的心灵。学院三维能力的确定,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在于三维能力的构建是对“全人”培养的内在回应,意识到要始终将青少年精英运动员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摆在第一位,发展在于将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作为促进竞技能力拔尖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是发展竞技能力的思路创新,对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
1.2 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计划解析
为了在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上获得好成绩,必须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尤其是对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重点培养,这一观点在日本体育界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为此,日本奥委会于2008年组建了学院,开始实行JOC精英育成事业。其目的在于“作为国际竞技力增强及其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了培养将来活跃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的运动尖子”[7]。学院院长平野一成在提及学院办学的宗旨时也指出:“我们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奥运会,希望培养锦标至上主义的选手。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具备综合能力,不仅是竞技能力突出,还必须成为被人尊敬的存在”[8]。因此,学院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竞技力、知的能力与生活力”[9]并重发展的培养目标,致力于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养成。无论从学院的培养理念还是主办者的办学思路来看,均指向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核心主线。
在此后的培养过程中,学院围绕运动员所需要达到的综合能力制定了以下计划[9]:(1)以国家训练中心和国家体育科学中心为基地,利用其优势的竞技资源,对运动员进行竞技能力培养。(2)与附近初高中联袂,利用其优势的教育资源,对运动员进行认知能力培养。(3)与社会组织建立广泛联系,利用其优势的实践资源,对运动员进行生活能力培养。(4)在国家训练中心内建立学习和实践园地,对运动员进行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
作为培养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调动了体育、教育和社会系统的各方资源,将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培养与学校和社会紧密相连,全面提升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身体之健、道德之善、学问之真、艺术之美、生活之富,促进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竞技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见图1)。
图1 JOC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示意图
1.3 JOC精英学院人才能力培养的实施举措
1.3.1 竞技能力培养的实施举措
(1)坚持以学校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挖掘精英运动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运动项目,依托学校“运动部”及其周边的社区体育少年团、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在课余时间进行基础训练和相应的运动项目文化知识熏陶,培养兴趣。对于喜爱运动且具有天赋的学生,学校则进一步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日本依托各级中小学及其学校周边的体育组织,为日本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10],构成了青少年运动员“金字塔”的底端。自2008年起成立的学院,则是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初高中阶段运动员群体中极少数的、有发展潜质的精英运动员,通过为其提供和日本国家队相同的科技服务、场地设施、教练员队伍、医疗康复、营养供给等软硬件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这一群体构成了青少年运动员“金字塔”的顶端(见图2)。
图2 日本青少年运动员金字塔培养模型
(2)沿用学校赛训体系,形成精英运动员选拔机制。学院的选拔机制并非单独构建而成,而是紧密结合原有的以学校为依托的赛训体系形成的,这一做法既避免了单独建立选拔机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让学院能够通过学校广泛发掘最具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日本这一选拔机制与我国独立于教育系统的选拔机制截然不同。在日本,能够到学院学习和训练被青少年运动员视为梦想和荣耀[11],而最终得以入选学院的运动员,事先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学校赛训体系的筛选(见图3)。
图3 JOC精英学院人才选拔机制
(3)严格控制学院办学规模,贯彻“以质为本”的精英运动员发展思想。学院自成立之日起,即在运动项目设置和在籍人数上都实施严格控制,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运动项目设置缓慢递增。学院成立的第一年仅设置摔跤和乒乓球2个项目,次年新增击剑项目,2014年开始又相继新增跳水、步枪射击、赛艇和射箭4个项目。截至2021年,学院运动项目设置仅为7个,呈现出缓慢递增的态势。②在籍人数先增后减。学院成立之初在籍人数仅有11人,2014年学院在籍人数递增至52人的峰值。之后的各年度基本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21年度学校在籍人数仅为26人。运动项目设置数量较2014年增加而学院在籍人数明显减少,既表明入选学院难度的同时又凸显了学院严控办学规模,重在培养少数“精英”运动员的核心思想。③开设具有竞争力的运动项目。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学院重点打造本国在国际赛场上有竞争力的竞赛项目,此举一方面可以通过低年龄段梯队建设实现源源不断输送后备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着力为东京奥运会以及巴黎奥运会培养适龄的、有夺牌竞争力的奥运会参赛选手。
(4)实施“走训制”训练模式,践行以学促训的精英运动员训练理念。“走训制”是指学院学生在附近学校完成文化课程学习后,学院在课余时间组织运动训练的训练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是学院落实“全人”培养的抓手之一。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院将学生学习文化课知识放在首要位置,训练主体的第一身份属性为“学校学生”,课余时间才组织训练,确保学习与训练互不影响。学院通过“走训制”训练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运动训练,不仅是为了兼顾学业,更深层次的是旨在通过“真善美富”促进“健”的发展,即以文化学习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同样,文化学习也能够通过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智力、价值观、想象力、创造力、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的发展,促进其制定训练计划、开展独立训练、实施自我监督管理、拓展运动成绩预测能力、提升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树立对竞技水平不懈追求的精神等。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文化学习与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具有关联效应[12]。
(5)运用国家“双中心”优势资源,高效实施“一贯指导系统”。为实现竞技体育的振兴,日本于21世纪之初先后建成国家体育科学中心与国家训练中心,通过配备具备国际水准的软硬件设施,为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提供全方位的科研和训练服务[13]。此外,2000年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培养精英运动员的“一贯指导系统”[14],即根据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结合运动员个性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并有组织、有计划、连贯地在各阶段和各领域实施,使之培养成为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旨在实现生涯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联合培养运动员的目标[15]。学院自成立之日起,便紧密依托“双中心”为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资源,运动员足不出户就能享有日本国内最优秀的训练设施和科技保障。此外,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汇集在学院,使得“一贯指导系统”得以顺利实施,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竞技能力提升形成无缝衔接。可以说,“双中心”与“一贯指导系统”的有机融合产生了1+1>2的化学效应,为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快速提升竞技能力提供了强劲动能。
(6)依托国内外赛事体系,“以赛带练”提升精英运动员竞技能力。“以赛带练”是学院提升精英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为实现赛训相长,学院依托国内外赛事体系,针对招收进来的不同年龄段精英运动员制定了详尽的年度赛事计划。完善的参赛体系使得青少年精英运动员从小就有机会参加各种国内和国际赛事,并且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跨年龄段参加高级别赛事。系统性参赛一方面能够丰富精英运动员大赛经验、提升竞赛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比赛发现自身技战术的短板和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训练方案做出调整。在学院紧密依托国内外赛事进行系统擘画下,对精英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塑造实现了精准调控。
1.3.2 认知能力培养的实施举措
(1)学习纳入入学考核,从小养成学训兼顾。在学院全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院在公开招收精英运动员时不仅对他们的竞技水平及开发潜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还十分关注其文化教育。除各体育竞技团体的推荐之外,还需出具前期在校在读证明,上学出勤天数必须达标。考核环节,除了面试,还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笔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者才能入学[16]。正是基于学院对精英运动员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让想要入学的精英运动员从小学阶段就要高度关注文化学习,很好地引导了精英运动员从小养成学训兼顾的良好习惯。
(2)依托基础教育资源,实施系统文化教育。学院自成立之初便与附近的初高中达成合作协议,例如,2021年度学院26名运动员均就读于学院附近的6所初高中[17],进入学院的运动员和普通学生一样,上午需要到学院附近的普通初高中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下午放学之后才开始在国家训练中心内从事专项训练。为了尽量不影响运动员的学业,学院很少组织集训,除非是世青赛、世锦赛一类国际大型比赛。如运动员因集训和外出比赛落下的功课,学院会通过采取上网课或教师集中补习等方式予以弥补。除了在初高中学校进行正常的文化学习之外,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努力在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群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学问之真和艺术之美。事实上,这些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在学院期间始终扮演着双重身份,在普通初高中接受系统文化知识学习时,他们的身份是学生,回到学院,他们的身份则是运动员。这一点与中小学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并无本质不同,紧密依托基础教育资源优势,让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能够接受系统文化教育是学院始终秉持的核心办学思路。
(3)设置语言实践课程,提升对外交流水平。除了必要的文化课学习,考虑到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因频繁参加国际、国内赛事,经常需要在公开场合进行交流和媒体访谈,对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语言表达的培养成为学院十分关注的环节。因此,专门为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设立了系列语言课程(见表1)[18],通过连续实施的课程培训,提升运动员语言的逻辑性和表现力。在2017年,就读于学院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本智和被国际乒联授予该年度突破奖,同时还被提名年度男子优秀选手奖。颁奖典礼上张本智和全程用英语发表了获奖感言,被视为学院培养运动员综合能力的重要成果[19]。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体育职业素养。在对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学院意识到学习体育专业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效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考量,学院在教育计划中专门安排了系列体育道德教育课程(见表2),通过专项教育和专题演讲等方式让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日后活跃于国际赛场做好准备。
表2 提升体育职业道德的教育计划课程
1.3.3 生活能力培养的实施举措
(1)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院通过定期组织青少年精英运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见表3),以生活教育帮助其掌握必要的生活能力,便于运动员日后离开学院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为对运动员的生活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学院在运动员入学之前对其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记录于入学生活检查表中作为原始评价文件,在入学后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来培养运动员的生活能力,此后每年实施对比评价。在对运动员生活能力进行年度评价时,学院工作人员以入学生活检查表为基础,采用运动员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双重评价方式对比差异性,并通过个人面谈与运动员就其生活能力现状和未来目标达成共识。
表3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计划课程
(2)开展职业教育指导,明确生涯发展方向。为了增强运动员对学院的归属感,让运动员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力争在竞技赛场取得佳绩,学院面向初高中毕业年级运动员实施了作为学院教育计划重要环节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生活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已然成为学院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理念进行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针对全体毕业学生,学院定期安排讲师对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普及性与一对一指导。具体面向升学的学生,学院则会为学生详细讲解各个大学和高中的相关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及建议。面向就业的学生,则会安排就业考试指导,并定期组织与企业的交流见面会,为供需双方搭建平台。此外,在每年的家长会议和学生个人面谈中,学院都会与其讨论未来职业发展问题,谋求三方达成共识并通力合作。在生涯指导中,学生的比赛成绩、学习评定、职业规划、今后的比赛环境、教练的要求、伤病状况等诸多变数都将会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考量因素。从学院毕业的运动员大多数能够进入名校的不同专业学习,少数入职大公司或成为职业运动员,还有少部分留学海外深造。
2 体教融合:对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同样,在竞技体育领域,谁能拥有更多的精英人才,谁就能在国际竞技舞台中获得优势。通过对学院的深入研究发现,学院在青少年精英运动员来源这一基础环节上,始终坚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确保选材面宽广的同时,坚持“精雕细琢”的精英化培养思路,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为人才出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前我国旨在通过“体教融合”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系统的背景下[21],其做法有着较好的借鉴价值。
2.1 秉持精英塑造: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泛精英化”的粗放式培养思路,“区县体校—市级体校—省级专业队”为主要模式的三级训练网已不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求,尤其是体校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载体,其面临规模萎缩、项目布局不合理、文化教育短板明显、精英化训练程度不高等困境[22]。相比而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还处于较低水平[23],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依然严峻。在致力于挖掘和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顶尖人才方面,日本成立的学院已走在我国前面。当前,基于国情不断创新和优化青少年竞技体育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1)培养规模立足于“小众精英化”。体育主管部门应以打造“精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制度化的形式加快各级各类体校的转型、优化和整合,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及其项目设置,摒弃“泛精英化”培养,取而代之的是“小众精英化”路线,进而改变现有“金字塔”塔基过宽导致的人才浪费现状。此举在提升基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效率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人才选拔立足于“严格多样化”。体教两系统需建立人才发现沟通联络、层层选拔输送等常态化、长效化合作机制,组成以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经纪人为主的“星探”队伍,充分利用体育课、课外体育(身体)活动、体测、校内外体育训练和竞赛、冬、夏令营及其他短期集训等多种途径实施长期观察,以不将就、不漏选、不错选为选拔原则,制定方式灵活多样、达标条件严苛的测试选拔体系,力争及早发现极具天赋的运动苗子。
(3)专项训练立足于“科学高效化”。体育主管部门一是可以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和经验交流会,积极探寻和总结分享各个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二是可以定期开办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培训班,提升基层体校教学训练水平。三是可以打造复合型训练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对运动员的营养、医疗、睡眠、训练、恢复、心理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科学监管,确保运动员身心始终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状态。四是可以加大高科技监测、训练设备的研发和投入,以数字体育、智能体育赋能专项训练等。
(4)竞赛体系立足于“体教一体化”。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应协同社会组织一道,从统筹办赛目标定位、赛事类型、项目设置、参赛身份注册、运动等级评定等方面加快整合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从分学段和跨区域两个维度,形成两段6组别(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高中:7-8年级、9-10年级、11-12年级)、国内国际相衔接(国内:区县、市、省、地区、全国;国际:洲际、世界)的二维赛事路径,并且可以依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特征、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国际青少年赛事项目及年龄设置,对赛事组别划分、起始年龄、项目设定、举办时间、强密度等进行灵活设置与调整,从而打造一个“体教一体、遵循科学、立足国内、接轨国际”的青少年赛事体系,以此充分发挥其在国家选拔青少年精英人才过程中的杠杆作用。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完善必将推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和改变国家队选拔组建模式[24]。
2.2 形成协同效应: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综合能力培养
青少年时期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累积期和敏感期,对其培养不容忽视。学院作为日本专门培养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基地,始终将竞技、认知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担任学院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的前中国国家队运动员韦晴光认为,日本乒乓球的培养体制在坚持让运动员文化课和训练两不误上值得中国借鉴,由于文化课等其他方面的学习,日本运动员在战术开发和思考上的独立性比较强,对教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这对运动员退役以后的整体发展也很有帮助[25]。反观我国,较为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大多脱离正常的学校教育,进入相对封闭的体育系统进行专业化训练,导致其认知和生活能力缺位。当前,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能力养成,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认知和生活能力培养,并将其纳入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培养全过程。重视认知和生活能力在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深入探讨认知、生活能力与竞技能力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培养和提升竞技能力为导向,制定一整套从青少年运动员到顶尖运动员的培养方案,将认知和生活能力培养科学合理地融入竞技能力培养全过程,以全面发展的理念做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工作,实现竞技能力提升科学化、人性化和高效化。
(2)统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广泛开展研学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统筹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将体育系统和社会组织的文化教育工作整合到教育系统,推动体育系统适龄运动员文化学习回归校园。各项目主管部门在成立各年龄段青少年国家队的同时,应紧密依托训练中心附近的中小学,利用开放的校园环境实现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构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同步提高的学训模式[26],将避免走竞技体育“独木桥”带来的择业风险和人才的浪费。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制定灵活多样的文化教育计划,积极开展以体育为主题的学习课堂、讲座等研学教育活动,实现青少年运动员认知与竞技能力双向互动发展。
(3)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生活能力养成,灵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青少年运动员生活自理、了解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处理问题等生活能力养成,项目主管部门应与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运动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技能、知识、经验和感受,检视自身的运动训练、文化学习和日常生活。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青少年运动员生活能力评价体系,并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学期或学年评估,以期实现青少年运动员生活能力提升的同时,对竞技能力培养产生正迁移效应。
2.3 确保出路畅通:做好现役期间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竞技体育淘汰率高,运动员职业生涯短暂,国家及各省市专业队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除了有效提升其竞技水平之外,还应关心运动员的就学、就业问题,做好运动员的职业规划指导。学院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精英人才的同时,专门制定了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计划,这一经验值得借鉴。当前,我国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现役期间的职业规划缺乏系统性,导致青少年运动员职业意识淡薄,发展空间有限,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的青少年运动员职业规划保障体系已成为需要。
(1)出台青少年运动员职业规划保障政策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从政策层面确保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充分考虑青少年运动员不同的职业发展诉求,针对性地出台职业规划保障政策,并且制定监督评价机制,对相关部门定期进行评估,一方面是为落实相关部门做好青少年运动员职业规划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推动职业规划保障政策的修订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搭建青少年运动员继续学业、转学、升学和就业平台。首先是搭建青少年运动员继续学业和转学综合保障平台,实施保留原学校学籍、制定双重学籍,建立跨区域转学绿色通道等举措,疏通各级学校、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等机构青少年运动员回归校园继续学业和就近入学的渠道。其次是搭建青少年运动员与大学企业的输送援助平台。相关部门要统筹好青少年运动员的升学就业问题,与大学、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大学和企业交流会,拓宽青少年运动员进入大学不同院系、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渠道,努力实现用人单位和运动员之间的双赢。
(3)建立青少年运动员职业规划指导中心。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推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单位建立职业规划指导中心,引进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制定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计划,扎实有效地做好青少年运动员升学就业前的规划指导工作,确保为上一层级大学、国家队、国内体育职业俱乐部输送高质量人才。
3 结语
作为专门为本国培养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学校,学院创办伊始即秉持以“健真善美富”五育并举的全人教育理念,坚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坚持“精雕细琢”的培养思路,着力打造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三线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在我国积极倡导“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背景下,应借鉴学院培养青少年精英运动员的成功经验,以全面发展为培养理念,以实现竞技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发展为宗旨,积极推进由体育系统为主导的“泛精英化”培养模式向体育、教育和社会系统相互融通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转变,助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朝着集约化、高素质、高质量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