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策略
2023-10-12毛怡文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毛怡文/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0 引言
色彩感是指人在欣赏形式美时对色彩美的感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具备良好色彩感,能使学生通过对色调、明度、色相、纯度等因素感知色彩,增强自身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能力,创作出更加完美、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对此,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培养学生色彩感的重要价值,结合美术教学特色发挥学生主动性,从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作灵感,为后续深度学习美术知识奠定基础。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重要意义
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明确色彩感的具体范畴,并对培养学生色彩感的重要意义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对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具体总结如下。
1.1 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技巧
色彩是能引起我们共同的审美愉悦的、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色彩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学生色彩的敏感程度对其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现阶段,部分学生在参与创作中经常会混淆,究其原因是对色彩敏感性较弱[1]。倘若教师能够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色彩感,可以帮助大家在学习中深化对重量感、温度感、距离感的理解,深刻把握美术作品的独特内涵,在感知中学会表达情绪,利用色彩抒发情感的手段,为学生美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效帮助其改善色彩利用程度较低、无法充分表达情感等现实问题。
1.2 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能有效提高对色彩敏感程度。例如,看到了红黄色易联想到太阳和火焰而感到温暖,并产生热烈兴奋感,看到青、绿色易联想到海水、晴空和绿荫而感觉寒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色彩搭配技巧,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
1.3 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现阶段,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在色彩感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难以顺利运用色彩,存在色彩运用单一、缺乏美感等问题。关注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并通过实践、创作等方式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色彩,通过合理搭配、运用,创造出别具风格的艺术作品。
1.4 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为培养学生色彩感,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寻找色彩,感受蓝天、白云、太阳、绿树的色彩,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在长期实践中,学生将会逐渐形成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善于利用色彩表达生活之美的良好习惯,为其更好地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2]。
结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色彩感培养,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为推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需要及时变更教学思想,关注色彩感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合理优化教学方案,构建高品质美术课堂。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实践策略
色彩教学是学生对色相、明度、纯度、色调以及色性的初步认识,下文为笔者多年实践而得出的经验,期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助力学生色彩感形成。
2.1 运用媒体技术,营造真实情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且与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得更加密切,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3]。美术作品的色调与作者的情感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的色调本身能引起人们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反应,从而使得作品表达更具艺术性[4]。在培养学生色彩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色彩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年龄较低的小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便是不错的选择。多媒体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传播媒介融为一体,可以极大程度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因此,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分析画面中的突出情节、事物色彩,并尝试进行模仿创作,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自主实践机会,调动其色彩学习热情。
以人美版四年级上册《四季的色彩》一课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利用语言诱导的方式引出问题:“大自然可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轻轻挥动手臂能够使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色彩,你能根据视频中的色彩变化猜出它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吗?”问题的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班级学习气氛。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大家播放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经典桥段。诙谐幽默的影片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家根据画面中所呈现的色彩形式尝试对季节进行猜测,如:画面中一片白雪茫茫,白色让人感到寒冷,因此片段中的季节可能是冬季;画面中用金黄色作为主要色彩,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所以天地间都是金黄色的,所以画面中表现的季节可能是秋天。在真实情境下,学生均给出自己对画面色彩的不同理解,随后,可以由教师指导大家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季节,用合适的色彩进行模仿创作,有效增强学生色彩意识。与此同时,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室外,前往校园内进行写生,观察生活情境,感受不同阳光照射、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色彩明暗变化,为其后续参与色彩练习做好铺垫。
以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色彩知识变得更易理解,帮助大家通过观察感受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在创作中掌握将季节色彩表达得更加生动的方法。
2.2 借助生活现象,培养观察意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色彩搭配,比如服装、建筑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现象开展色彩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色彩感,在观察中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有效降低知识难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色彩的搭配,提高审美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处理好色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以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教学为例,本课重点知识在于生活中的花与艺术作品中花的区别,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不同花卉的创作技巧,感受色彩搭配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室外,邀请学生观看校园中色彩缤纷的花朵,找出自己最喜爱的颜色,在回到班级后进行交流。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充分放松,初步感受不同品种的花的特征与颜色差别。随后,由教师汇总学生反馈,为大家科普不同种类花的花语,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接下来,结合教学主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作品,寻找“花”的痕迹,如在服装上、板报上,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花与刚才所观察到的花的区别。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从造型、色彩等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其中差别,感受色彩的变化。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大家结合生活经验参与艺术实践,运用色彩搭配创作自己所喜爱的花卉作品。与此同时,为保障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增强色彩感知、色彩观察意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走出室外,以“校园中的花卉”为依托,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花卉色彩以及在不同时间、不同阳光下的色彩明暗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运用,提高自身整体创作水平。
如上,教师可以充分将生活与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观察色彩的同时,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养成良好观察意识,为后续深度学习色彩知识奠定基础。
2.3 营造游戏氛围,助力色彩感知
游戏化教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游戏元素和游戏机制融合进教与学的过程当中,通过互动有趣的教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力的一种教学活动[5]。在培养学生色彩感的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利用趣味化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渗透色彩原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大家通过游戏的方式掌握色彩的色相、色度以及纯度这三要素,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美术创作的魅力。
以人美版五年级上册《色彩的色相》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色相,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色相搭配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导入色相环图片(图1),帮助学生掌握色相的基本概念。
图1 色相环图片
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在班级内开展“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活动。由教师在白纸上进行创作,利用一到两个色相共同组合为一个色相条,为大家进行展示,台下同学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快速做出判断,说出作品中包含了哪些色相,从而使学生通过游戏加强对色彩的认识与掌控。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教师还可以邀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设计关于色相、色彩的游戏活动,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进一步提高学生色彩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如上,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既能有效调动学生色彩学习、创作热情,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拓展艺术作品,拓宽艺术视野
人美版教材中提供的内容相对有限,难以满足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为学生分享艺术作品,鼓励大家利用所学色彩知识对作品进行鉴赏,尝试分析创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鉴赏中积累经验,学习名家色彩运用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以人美版五年级下册《让色彩动起来》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掌握色彩对比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色创作作品,提高自身创作水平。根据本课主题,在教学活动中,为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教师可以向大家分享安德烈·德兰的油画作品《威斯敏斯特大桥》(图2),邀请大家对作品进行观察,体会创作者把大片绿色、黄色、红色和蓝色作为主色铺展,色彩鲜艳浓烈、明亮夸张、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技法,感受画面呈现出生气蓬勃的景象。
图2 威斯敏斯特大桥
结合作品内容,教师相继补充剪纸作品“鸳鸯”以及艺术作品“大森林”,邀请学生从对比中掌握色彩对比运用的方法,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色彩搭配要点以及从画作色彩中感知到的创作者情感,以此刺激学生感官体验,通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使其更好地掌握色彩运用技巧创作出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如上,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补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深化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在后续创作中起到积极影响。
2.5 组织创意实践,发展创造能力
创意实践是检验学生色彩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阶段,为增强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在结束教学任务后,为大家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邀请学生从色彩着手进行创作,并在班级中展示作品,由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通过创意实践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色彩感受与运用能力,进一步丰富其学习经验。
以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一课教学为例,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利用色相环为大家介绍与相邻色有关的知识,并以莫奈的作品“睡莲”为素材,带领大家通过鉴赏感受蓝色湖水、白色莲花与绿色莲叶产生的交相辉映的梦幻意境。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大家尝试以“邻近色的魅力”为主题,自主设计作品,选取自己所喜爱的邻近色创作出一幅色彩和谐的画作,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充分考虑到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相互作用形成关系,画出统一的色调和完整的构图,并能用色彩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空间感,在创作中深化对相邻色知识的了解,并通过邻近色运用创作出优美作品。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评价、交流活动,邀请大家对他人作品做出评价,选举出本次活动的优胜作品进行表扬鼓励,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上,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在创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逐步建立色彩体系,自觉运用色彩原理完成创作,达成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以发展学生色彩感为主要目标,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游戏实践等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课堂互动,激发学生色彩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在课堂中掌握色彩知识,了解色彩运用技巧,提高色彩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美术教学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