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主体视角下乡村振兴的现状和未来
——基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河图镇的访谈和问卷调研

2023-10-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受访者村民农民

唐 静

(合肥学院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量学者进行了相关主题的研究,截至2023年5月,相关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纸文章超过15万篇。但是,刘娟等[1]对近年涌现的乡村振兴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发现海量的文献中存在一些低质量的重复性工作,缺少深入一线的农村社会调查,认为应加强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视角的研究,以丰富乡村振兴研究的维度,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关键现实问题。

为直观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乡村发展成果,发现农村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挖掘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潜能,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合肥学院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团委组织20名大学生,深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河图镇7个行政村,采用入户访谈和问卷调研的形式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共发放纸质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为96.74% ,利用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全面、深入解析农民主体视角下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现状和未来。

1 调查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男性占比64.5% ,女性占比35.4% ;22-65岁占比82.1%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群体,初中文化程度在调研群体中占比最大,达36% ,主要集中在40-50岁中年群体。从政治面貌来看,受访者中群众、团员234人,占比63.5% ,团员占比14.6% ,党员占比19.7% 。从受访者职业来看,普通农民占比超半数,在公司和工厂任职的新型农民累计占比21.3% ;学生群体共调研了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内的50人;职业类型选择“其他”的主要是乡村教师、退休村干和自主创业人员等,占比14.3% 。具体信息见表1。

2 村民对于乡村发展的认知

2.1 对乡村现状的认知和发展方向的期许

河图镇于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正式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十三五”期间,河图镇完成农村道路扩面延伸畅通工程累计92.123km,实现道路硬化组组通,“彩虹路”更是成为网红打卡景点,78.1% 的受访者认为道路交通变化最可喜。55.3% 的受访者认为就医环境、医疗水平和医保政策有较大改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实行了基本公共卫生及签约服务“两卡制”,村卫生室、家庭签约医生等的医技水平和服务态度佳,常见疾病在村内能得到有效治疗。分别有43% 和41% 的受访者认为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前有明显变化,镇内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河图中学被评为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示范学校,河图辅导小学成功创建“养成教育”特色品牌。随着乡村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显著增加,经济条件明显改善,2021年岳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0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8.3% ,人均银行存款超过5.2万元,是“十二五”末的3.1倍。

谈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时,受访者均表示希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被问及幸福生活的标准时,75.3% 的受访者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平安便是最大的幸福,表达出村民们传统而淳朴的价值观。56.2% 的受访者认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物质生活是衡量幸福的重要因素,32% 的受访者期望在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能有机会丰富精神生活,只有19.1% 的受访者认为金钱是衡量幸福的标准,说明村民们虽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个体劳动,获取较为丰厚的物质报酬,以满足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但大部分人否认“金钱至上”的理念,认为小家庭的平安、健康、和谐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状态。

图1 村民对家庭富裕、生活幸福的标准的频率分布图

2.2 对产业发展的认知

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产业兴旺以30.9% 的选择率成为受访者最看重也最感兴趣的发展方向,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选择人数相当,分别占比21.1% 、20.5% 、19.9% ,而治理有效的选择人数较少,占总人数的7.6% ,说明村民更期望政府能在发展产业经济,带动优质就业,增加百姓收入,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着力,切实提升物质生活水平,而对于精神文化需求、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关注度相对较小。

当问及村里有哪些重要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时,72.2% 的受访者认为工业企业对带动乡镇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河图镇有造纸、塑料成品、小水电、农业科技等多家企业,天翔集团、华瑞纸业等。企业对于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61% 的受访者认为河图镇山高岭大,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以及牛、羊、禽等养殖业提升了村民收入。58.7% 的受访者认为河图镇森林覆盖率达80% ,明堂山、天峡山、驮尖、龙门大峡谷等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和科学规划,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创造经济价值、打响知名度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34% 的受访者认为餐饮和民宿对乡村经济的贡献显著。24.2% 的受访者认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较好,特别是随着淘宝、京东、抖音等直播平台的兴起,一批乡村创业者在其中找寻到了创收机遇。

2.3 对乡村文化资源和精神生活的认知

虽然村里配备了活动中心、文化站、文化广场、图书室,但整体利用并不高,只有37.9% 的群众会选择去村活动中心进行闲暇活动,44.1% 的受访者会利用空余时间到公园健身,提升身体素质,12.9% 的受访者选择看电视、上网、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等方式度过闲暇时间,而占58.1% 的大部分人群选择在日常工作之余进行额外的学习和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问及家乡最具特点、最希望得到保护和发展的优势资源时,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分别以61.8% 、55.9% 的选择率位居前列,访谈中村民们认为应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自然旅游资源。47.8% 的受访者认为应进一步发展茶叶、瓜蒌子等生态农业经济,走好绿色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还有24.7% 的受访者认为白墙红顶的“特色山城”极具特点,是打造旅游产业和留住乡愁的优美名片。

2.4 对乡村人才现状的认知

当被问及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是否愿意返乡创业时,59.8% 的受访者选择“愿意”,认为工业、种养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给年轻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平台,但也有40.2% 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发展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有限,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谈及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返乡就业时,27.2% 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好左右,也认为在大城市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表达了对家乡建设的隐忧,而72.8% 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并表示在平时生活中也向孩子传达了这一观念,这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的乡土观念和家庭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乡村振兴现状和人才吸引政策带给村民的信心和底气。

图2 村民对于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认知和意愿对比图

2.5 对于生态环境现状的认知

走访过程中发现河图镇各村的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公共卫生间、垃圾回收站等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对于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方式,占比75% 的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平时会将垃圾打包好投放至专用的垃圾筒,只有8% 的受访者会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而17% 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回收繁琐麻烦,有时会随手将垃圾扔到屋外或其他公共场所。此次调研过程中,河图镇村干与调研团队一起,挨家挨户地调研了河图镇7个村的改水改厕落实情况。问卷调研结果显示,20.5% 的受访者认为改水改厕没有必要,79.5% 的受访者认为改水改厕有利于改善家居环境,对村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该项政策以来,污水和粪便的处理更加科学,有效减少了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导致的人际传播疾病。

2.6 对于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认知

当被问及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村民应发挥哪些作用时,42.4% 的受访者表示最首要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58.1% 的受访者表示要“支持配合村两委工作”,这一结果反映出大部分村民将自身定位于乡村振兴的从属地位,一方面说明了镇党委、政府部门和村两委和对乡村的规划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卓有成效,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村民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作为乡村主人的农民的主体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50.6% 的受访者认为应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业,34.8% 的受访者表示要积极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大部分村民认为目前的收入能满足生活需求,对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未来将继续留在家乡就业,不再一心想进城务工。

2.7 对于党员干部工作的认可度

问卷最后一题设置成一道主观题,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村民对于党员干部的评价,并收集先进党员事迹。在这一过程中,调研团队遇到了向我们展示“光荣在党五十年”荣誉勋章的党龄51年的老党员,也遇到了对老村干辛苦付出而感激涕零的脱贫户,以及对当前教育环境和生活水平充满感恩的返乡大学生,几乎所有村民对于党员和村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持有很高的认可度。

3 农民视角下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3.1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广大农民立足乡村特色,结合科技发展,勇于求新求变,但“政府主导、农民跟随”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农民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是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和家庭,少有从镇村发展的全局着想,并未意识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自身应扮演的主体角色,有时持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旁观者心态。例如对待环境保护措施,还有少数农民对污水处理、改水改厕、垃圾分类、畜禽粪污处理等生态保护措施持不理解、不配合的态度,认为从家庭生活的角度上反而带来了不便,未认识到保护环境有利于长期发展,这种主体性缺位的现象也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对于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学者们从外因和内因上进行了分析。如刘旭冉等[3]认为农民自身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偏低、制度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霍军亮[4]认为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活主体性缺失等因素是农民主体性建设的现实困境。还有学者认为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历史体制所积淀的臣服型政治文化[5]、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农民力量分散而依赖性强[6],以及农民对政府、对政策的惯性畏惧[7]等因素相关。

3.2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亟待丰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对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甚至出现不良社会风气滋长、优秀传统文化衰落、公共文化建设滞后、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位等负面现象[8]。通过调研发现,河图镇各村的图书馆、农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但只有37.9% 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到上述文化场所丰富业余生活,与此同时,有半数的村民认为应保护和发扬乡村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渴望发扬乡村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的困境。引发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成为农民的第二生活场域[9],上网查找信息、观看短视频、直播等成为其重要的休闲内容。二是乡村文化活动未能针对中青年农民、妇女、老人、农村学生等不同群体相应设置,传统的村级活动对广大村民的吸引力不足。三是由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新生力量和人才支撑不足,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并不鲜见,使得乡村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抓手,缺乏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内生动能。

3.3 人才吸引和保障政策尚需完善

人才振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中的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具有牵引和支撑作用[10]。通过本次调研发现,59.8% 的村民认为年轻人愿意返乡就业和创业,72.8% 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后辈能建设家乡,75.3% 的受访者将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健康作为衡量幸福的首要标准,这些调研结果说明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渴望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进程中贡献力量,更希望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小家庭的和谐与圆满。问及为何不少年轻人不愿返乡就业时,部分村民提到虽然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现状仍有较大的距离,而影响选择在城市或农村发展的因素不单单是经济收入,还有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市场机遇、养老政策等现实考量。返乡大学生中大部分以选调生、公务员或教师等事业单位为主要工作目标,一方面与大学生考研、考编的求稳心态相关[11],另一方面,相比于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碎片化,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12],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岗位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的现状也影响着青年的选择。

4 农民主体视角下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4.1 强魂:通过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为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使乡村振兴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形式推进,可从下面几个方向努力。一是采取村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新时代乡贤宣讲、公告栏展贴政策解读、融媒体平台和公众号介绍惠民措施、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等形式,强化对农民的思想引导,让其了解各项惠民政策,自觉将个人对幸福生活的期许转化为投身乡村建设的主动实践。二是坚持问计于民,以交流和调研等形式,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汇集民智,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农民实际,优化和改进涉农服务,提升农民主体的参与感、实践感和乡村振兴的成就感、获得感。三是紧紧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生态工业,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民自发、有序地组织并参与乡村建设,在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的过程中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科普宣传,让农民不仅知晓政策,还明白政策蕴含的科学内涵,从而增进理解,增强认同。五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开办农民夜校、田间学校等方式,传授技能培训、政策法律、经营管理、日常知识、民主议事等知识,提高农民素养,增强农民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驱力和实用技能。

4.2 创新: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公共文化事业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主渠道,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针对乡村文化活动单一化、同质化的现状,做好乡村调研,知晓农民喜好,收集活动建议,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既“接地气”又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能持续性开展的受群众欢迎的品牌文化活动。其次,针对文化设施“重投入、轻维护”的现状,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在充分利用文化设施的基础上自主创办活动,使村民在使用文化设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文化习惯。再次,针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应加强重视,通过开展农村文化大讲堂、广播村村通、乡贤面对面等形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感恩、奉献、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用思想的力量滋养民心,使其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最后,针对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现状,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家风文化以及刺绣、戏曲、剪纸、年画等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内涵,线下通过举办民间技艺、传统文艺比赛,线上通过“互联网+非遗”“互联网+传统技艺”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以短视频等形式登录新媒体平台,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走出乡村,走向城市,甚至影响世界,在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强化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4.3 集智:通过多渠道引才留才用才注入乡村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新生力量和人才支撑。为形成充满活力的乡村风貌,必须多途径引进和培育人才。一是通过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人才补贴政策招贤纳士,通过乡愁乡情的精神纽带汇聚人才,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进城务工青年、新乡贤返乡创业就业。二是通过完善就业创业后续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尽力解决返乡人才的后顾之忧;开展系统化、针对性的知识和技术培训,持续培育人才;关注育才用才过程中各类人才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疏难解困,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和谐环境和健康认知留住人才。三是通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高校课程,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传递“广阔乡村大有可为”的理念,传达大学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国家出台的服务基层就业措施,让大学生明晰政策导向,树立为民情怀;通过“返家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联结,促使他们观察和思考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其到乡村振兴的“大熔炉”里淬炼“真功夫”“硬本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了解农民对乡村振兴现状的认知和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期许,有利于凝聚民心,汇集民智,使各项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促进其充分融入农业农村的建设之中。此次调研也从化工专业大学生视角出发,发现了乡村中学的化学教学存在专业教师不足、专业器材有限的短板,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部分百姓不清楚过度使用化肥对土壤和水质产生的危害,不了解改水改厕、垃圾分类等政策蕴含的化学、生物学和医学原理,农村新能源沼气、沼液、沼渣在作为优质燃料、有机肥和养殖饵料等方面的用途未得到充分开发,激发了大学生们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传播科学知识、争当中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运用所学带动乡村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的强烈愿望。

猜你喜欢

受访者村民农民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