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共病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的麻醉管理1 例报告
2023-10-12郭永馨张修礼苑洪涛周飞虎段伟东王晓琳
孙 华,郭永馨,郭 英,张修礼,苑洪涛,周飞虎,段伟东,王晓琳
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北京 100853;2 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新兴桥门诊部,北京 100841;3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853;4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853;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853;6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北京 100853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共病 (同时患2种以上慢性病)、衰弱等多方面因素使手术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1],如何降低老年患者围术期风险、减少并发症、维护术后功能状态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多学科诊疗可襄助麻醉管理,使麻醉决策考虑更为全面,有效保障术中安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2]。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83 岁,2019年3月31日突发高热,体温39.8°C,伴有寒战,右上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行腹部B 超提示:胆总管上段异常回声团块;肝内胆管积气并胆盐结晶形成,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轻度胆汁性肝损害;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右肾囊肿。胸部平扫示:右肺下叶少许炎症;双侧胸膜肥厚,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门部偏下金属影。诊断为“急性胆管炎”,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减轻,于2019年4月5日出院。2019年4月8日下午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C,伴有寒战,右上腹痛,为持续性钝痛,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急诊,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右上腹痛好转。为行进一步治疗,于2019年4月16日以“急性胆管炎”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
1 既往史 患者于1998年因脐疝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患者帕金森病史10年,现口服盐酸苯海索2 mg,1 次/d。2009年患者行腹部CT 考虑“胰头癌”,曾行放射治疗。2009-2015年曾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胰胆管支架置入术及支架取出术治疗。高血压病史20 余年,规律服用氯沙坦、倍他乐克、硝苯地平,控制尚可;糖尿病史12年,胰岛素控制血糖尚可;冠心病史10 余年,冠脉支架术后4年(3 支病变)。
2 体格检查 脉搏、呼吸、血压正常。体温:37.1°C。一般状态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上腹部有明显压痛,未触及肝脾和包块。双上肢、下颌持续震颤,持物困难,不能行精准动作。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98 g/L、红细胞计数3.18 × 1012/L、白细胞12.84 × 109/L、中性粒细胞0.847、血小板216 × 109/L。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2 U/L、天冬氨酸氨基酸转移酶1.1 U/L、血清白蛋白26.3 g/L、总胆红素10.7 µmol/L、直接胆红素7.1 µmol/L、钾3.09 mmol/L、脑利钠肽前体1 745.0 pg/mL。尿常规:尿红细胞检查10.0/µL、尿白细胞检查250.0/µL、尿白细胞292.4/µL。第2 次复查血生化:丙氨酸转移酶275.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13.9 U/L,血清白蛋白33.5 g/L、总胆红素24.9 µmol/L、直接胆红素17.4 µmol/L、淀粉酶180.8 U/L、脂肪酶1 130.2 U/L、脑利钠肽前体927.3 pg/mL。床旁超声检查:双侧胸腔内可见游离液体,左侧范围约2.1 cm × 3.4 cm,右侧范围为2.2 cm × 4.3 cm,双侧胸腔积液。腹部CT:胆总管支架置入术后改变,肝内胆管扩张、积气,胆囊多发小结石可能。腹水。右肾多发囊肿可能。超声心动图检查: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3%。
4 多学科会诊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开展多学科会诊,会诊讨论后认为该患者高龄并伴有多种合并症,不推荐外科手术,决定实施内镜下ERCP 手术治疗,因患者伴有帕金森等疾病,局麻无法进行内镜下操作,基础麻醉中也可能存在患者无法配合等风险,而且帕金森患者咽部肌肉及声带活动欠协调,属于误吸的高发人群,气管内插管可防止误吸,故患者可行健忘镇痛慢诱导插管全麻下的手术,术中需控制循环稳定,维持氧供需平衡。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帕金森完全不能合作,并伴发肺部感染,术中密切监护,与家属充分沟通手术与麻醉并发症风险。定于4月28日行胆管覆膜支架置入术+胆管塑料支架拔除术,预计手术时长1 h。
5 麻醉管理 选择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µg、氟哌利多1 mg、咪达唑仑1 mg,1%丁卡因行环甲膜穿刺,在气管内表麻充分起效后,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行气管插管,采用可视喉镜插入7.0#加强气管导管,并自主顺利完成手术体位后,再给予静脉维持用药,同时辅以BIS 监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10 mg/mL) 15~30 mL/h维持麻醉深度,维持BIS 值40~60。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确认气道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正常。脏器保护:预防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变化幅度在基线水平的20%以内,保证脑灌注。维持术中心率50~80/min,以减少心肌氧耗。减缓补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脏负荷。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设定潮气量400 mL,呼吸频率12 次/min,PEEP 6 cmH2O,吸入氧浓度60%,术毕前机械通气肺复张。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甲强龙40 mg 进行抗炎抗应激管理,手术开始前追加5 µg 舒芬太尼用于术中镇痛。结束前给予昂丹司琼8 mg 用于止吐。
6 手术过程 术中十二指肠降段见胆总管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塑料支架已堵塞,以圈套器拔除塑料支架,以导丝辅助、弓形乳头切开刀插管进入胆总管,造影:胆总管内大量充盈缺损,先后以两个取石球囊反复拖拉胆总管,取出大量胆总管结石,置入胆管覆膜支架,位置恰当,引流通畅。手术历时1 h,各项指标平稳。术中输入晶体液1000 mL,胶体液500 mL,术中出血量20 mL,尿量1000 mL。
7 术后转归 术后10 min 拔除气管导管,生命体征平稳,Ramsay 镇静评分2 分,VAS 评分1 分,转送复苏室进一步观察。20 min 后患者无恶心呕吐,无疼痛,体温37.6℃,意识清醒,转送病房。患者术后3 d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术后5 d 出院。
8 最终诊断 急性胆管炎;胆管胆囊结石;胰腺占位;胰胆管支架置入术后;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冠心病;高血压;帕金森病。
讨 论
近些年高龄老年人胆管及胰管结石、胆道及胰腺肿瘤手术量逐年增多。ERCP 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3-4]。超高龄患者由于合并症多,ERCP 麻醉管理的风险更大,这对麻醉科医师是一项重大挑战[5-6]。
本例患者高龄、身体条件差,同时高热伴有心率增快,心肌氧供需失衡,手术和麻醉风险非常大[7-8]。所以多学科讨论曾建议在局麻+监护下行ERCP 治疗。但由于患者患有帕金森病,手术中自主配合度非常有限,选择气管插管全麻可以给内镜医师提供更好的操作制动,且能避免呛咳进行气道保护,因此多学科讨论后最终决定实施气管插管全麻。考虑其高龄、共病多,维持循环体征稳定至关重要,为避免过量给药、麻醉过深带来的循环波动,以及深度不足造成的插管应激波动,决定进行慢诱导插管全麻,麻醉中对气道充分表面麻醉后,患者插管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9]。
适合高龄老年人的围术期工作模式整合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老年科、麻醉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等),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10-11]。其中外科医师侧重手术指征、手术的实施,老年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医师负责共病和老年综合征的管理。团队进行综合术前评估和围术期管理,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促进术后康复和维护功能。高质量团队工作的关键是具有共同目标、相对固定的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长期可持续的工作流程和评价机制。
麻醉用药可对全身产生广泛影响,考虑到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大,麻醉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手术类型、时长、需求、患者情况等因素,由麻醉科、外科、老年医学科、内科医师共同商议决定。在必须选择全麻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术中循环稳定,满足内镜医师镜下手术操作的同时,尽量保护老年患者的心、脑、肺功能,选择个性化的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配伍(长、短效药物的组合),充分评估气道、心肺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术前与消化科医师讨论治疗过程并预估手术时间,制定首选麻醉方案: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法,满足表面麻醉、镇静和镇痛,解决困难气道,诱导循环平稳。本例全程未使用肌松剂,对镇静及镇痛药物的选择和用量进行严格把控,术中保持自主通气,有利于术后拔管和呼吸功能的恢复。
作者贡献孙华、郭永馨:患者管理案例收集和随访,文章撰写和修改;郭英、张修礼、周飞虎、段伟东、苑洪涛:患者的诊治,病情讨论,提供文章修改建议;王晓琳:文章审核和修改。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