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脑结核瘤误诊为肺炎1 例

2023-10-12邓利文刁首文张原雪杨福兵陈礼刚李祥龙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抗结核神经外科结核

邓利文,刁首文,张原雪,王 斌,杨福兵,陈礼刚,4,李祥龙,4

1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泸州 646000;2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四川泸州 646000;3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泸州 646000;4 四川省神经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四川泸州 646000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8 岁,因“发热、头晕15 d”于2019年6月10日收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患者体温波动在36.5~39℃,呈不规则发热,CT 平扫可见双侧肺炎表现,颅脑CT未见异常(图1A,图1B)。痰涂片和痰培养结果显示链球菌阳性,抗酸杆菌阴性,血液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为阴性。遂予头孢菌素抗菌治疗2 周,发热症状部分缓解,体温波动在36.5~38℃,发热频率降低,但肺部CT 扫描无明显改善(图1C),患者要求出院。

图1 第1 次入院时影像学检查

患者因“剧烈头痛伴四肢无力”于2019年8月29日再次入院,收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无发热、咳嗽、呕吐、腹泻、体质量减轻等表现,否认近期旅行和相关疾病接触史。体格检查提示颈项强直试验可疑阳性,未见其他异常体征。脑部CT 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低密度病灶,脑增强MRI 示双侧大脑及小脑半球多发小于1 cm的环形强化病灶(图2A,图2B)。肺部CT 扫描仍示轻度间质病变(图2C)。患者体温36.5℃,脉搏103/min,血压135/104 mmHg (1 mmHg=0.133 kPa),呼吸频率20 次/min。反复痰涂片、痰培养未提示抗酸杆菌或其他细菌感染。人体寄生虫免疫检测、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均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5.15 × 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0%,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2%;血红蛋白13.7 g/dL;血小板278 × 109/L。葡萄糖5.54 mmol/L;血清总蛋白74.6 g/L,血清白蛋白42 g/L;尿白细胞0~2/高倍视野。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颅内压>32 cmH2O,脑脊液-葡萄糖3.76 mmol/L;蛋白质0.732 g/L;白细胞70 × 106/L;隐球菌试验阴性。脑脊液的Xpert mtb/rif 基因检测未检出结核分枝杆菌。患者拒绝脑活检,初步诊断为颅内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再次据经验给予头孢菌素抗菌治疗。同时予以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等处理。

图2 患者再次入院时影像学表现

患者头痛、精神状态日益恶化。用药第7 天患者陷入昏迷,右侧瞳孔固定散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6 分。急诊颅脑CT 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病灶伴周围弥漫性脑水肿、脑疝(图3A)。行右侧开颅减压、脑活检术。术后第1 天患者意识改善(GCS=13 分),颅脑CT 示颅内高压已缓解(图3A)。病理检查(HE 染色)为典型的干酪性肉芽肿(图3B),qPCR 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最终确诊为脑结核瘤(brain tuberculosis,BTB)。

图3 开颅减压术前后,颅脑CT 表现及活检结果

术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治疗两周后,患者出现严重呕吐和意识障碍,头颅MRI 示右侧额叶同一环形强化病灶比治疗前的直径增大(图4A),而肺部炎症却明显好转(图4B)。随即静脉加用地塞米松治疗,3 d 后症状改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3 周后出院,之后在神经外科门诊每月随访1 次。该患者在化疗6 周后,脑部增强MRI 显示结核结节开始缩小(图4C),4 个月后结核结节几乎消失(图4D)。2021年5月11日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系统查体:患者意识清醒,四肢肌力5 级,肌张力正常,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图4 抗结核后,脑、肺的影像学表现

2 讨论 目前,脑结核的诊断仍依赖于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发热和体质量减轻)、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和病检[1-2]。然而,由于脑结核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且非常见疾病,所以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对该病经验欠缺。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包括肺、泌尿系统、肠、腹膜等,以肺部结核最为常见。由于血供丰富的缘故,脑结核瘤多位于大脑半球、小脑半球,位于脑干的病变较少见。脑结核瘤以单个病灶多见,只有15%~25%表现为多发病灶。本报道中的病例以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肺部CT 有炎症性表现,符合继发于肺结核的脑结核瘤病的临床特点。因此,寻找结核的原发病灶,进一步明确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多学科联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MDT)[3],特别是传染科和呼吸科的参与,能更快明确病因,使诊疗流程变得高效。

脑结核瘤病灶位于脑实质,无论单发或多发病灶,在病灶周围均会出现水肿,因此颅内压增高是必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发热,查体可能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是非手术条件下能获得的重要病理标本,常可提示颅内压力升高,白细胞和蛋白升高,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阳性,也可能是其中某一种指标阳性。头颅CT 常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影,头颅增强MRI 表现为均匀环状强化灶,形状规则,中心有液化灶。影像学表现与颅内转移瘤、颅内寄生虫感染、多发脑脓肿相似[4]。颅内转移瘤患者一般无发热症状,头颅增强MRI 表现为瘤体实质增强,而非环状增强。颅内寄生虫感染也可表现为发热,颅内高压症状,但寄生虫免疫检测可见阳性,增强MRI 无明显囊壁强化,可见寄生虫囊内有点状头节影。多发脑脓肿可有发热,脑膜刺激征阳性,但病理活检不会出现结核杆菌阳性,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明显,增强MRI 显示脓肿壁厚,可见子母环征象,这与脑结核瘤不同。本病例在第2 次入院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以往报道的脑结核瘤一致。但该患者在第1 次住院期间,脑结核瘤处于早期阶段,除头晕外,未表现出其他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及影像学特征,缺少MDT 诊疗手段,无神经科医师参与治疗,以至于患者在出院后的2 个月期间未进行神经科及头颅MRI 密切随访,导致病程延长,未得到及时治疗。因此,对于结核病或怀疑结核病的患者,凡是出现症状的系统,相应科室医师均应参与MDT 治疗,可能会更有利于疾病的快速诊疗,避免延误患者病情。除此之外,根据报道,对于无法获得病理标本但高度怀疑结核的病例,可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这也是结核诊治手段之一[2,5-6]。

脑结核瘤作为结核病之一,目前仍主张药物治疗,大多数病例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均会缩小直至消失[7-8]。本病例随访发现,在化疗6 周后,病灶开始缩小,治疗4 个月后结核灶几乎消失。对于无法确诊,或诊断性治疗效果不明显,或颅内高压危及生命的病例,开颅活检或减压手术是可选择的方案[9-10],本病例正是通过该方式完成了诊疗的关键一步。

综上所述,BTB 罕见,MDT 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该病诊治中非常重要,希望本病例的失败经验,可使临床医师进一步认识该疾病。

作者贡献李祥龙、邓利文、刁首文:总体构思,撰写初稿;李祥龙、杨福兵、陈礼刚、邓利文:审读和修订;张原雪、王斌、刁首文:数据整理。

猜你喜欢

抗结核神经外科结核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一度浪漫的结核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