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焙曾看白玉花 不知黄玉在山茶
——简谈我国黄茶的产业价值与功效

2023-10-12韩星海贺不梵

优质农产品 2023年7期
关键词:黄芽芽叶黄茶

文︱韩星海 贺不梵

黄茶溯源

黄茶是中国独有的特产,是指初加工时经过了一道“闷黄”工序所制的茶类,形成黄汤黄叶的茶品。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据茶树品种原有的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出黄色而言。

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载:“郭璞说‘早采者称为茶,晚采者称为茗’。”这句话指采茶贵在适时,过期质量就差。茗:指晚采的茶叶。随后又在《茶经·三之造》中说:“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嘉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藏否,存于口决。”从以上文字得知,陆羽强调的是从采摘到封藏,有七道工序。从像胡人的皮靴到像霜打过的荷叶,分为八等。但论述中突出了茶品“皱黄”“则黄”,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出现了黄茶的说法。

如何证明这一事实存在,请看一则“黄茗”历史事件记载:“唐朝一种茶叶,采摘较晚,唐德宗即位时,遣宦官邵光超前往李希列处赐旌节,李希列送邵光超黄茗200斤、缣七百匹、仆人良马若干。德宗闻之大怒,杖责邵光超六十,流放边地。自此宦官为使,多不敢受财物馈送。”这说明,当时黄茶已经在皇宫中流行起来了。

究其“黄茶”两字的出现,原是指那些黄色新梢所做出的茶叶色泽淡黄,被称之为黄茶,实为绿茶。当时唐朝享有盛名的贡茶安徽寿州黄茶和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唐朝末期著名诗人郑谷在《峡中尝茶》诗中写道:“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指出了轻泛绿,是形容茶汤呈浅绿色;浅含黄,是形容茶饼外观呈浅黄色。

宋代苏辙在《论蜀茶五害状》中写有“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黄茶”加工不当的记载。但朝政极力崇尚,正如宋代释居简在《黄茶》一诗中写道:

官焙曾看白玉花,不知黄玉在山茶。浅欺罗柳香仍烈,轻压荼蘼浄弗瑕。著露未晞才半萼,倚曛欲透忽全葩。月团已属卢仝赋,别调何妨记物华。

在明朝,而茶老色黄也不是现今的黄茶。许次纾(1549—1604)《茶疏》中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移六安,然六安及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地。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业已焦枯。兼以造巨笥趁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辙变萎黄,供仅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最早记述绿茶制作过程中,由于制茶技术不精,将绿茶做成了黄茶,色泽黄变的现象,而风味却没有达到要求。

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聪明的古人发现,只要在湿热条件下引起的“黄变”,如把握得当,反而可以改善茶叶香味,类比今日,与现在的黄大茶制法与特点相近,这就说明,明代中后期,就已能制成出较好的黄茶了。

品种工艺

我国在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品质各异的茶叶。如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黄茶。

现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贵州唐朝古法黄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

三峡库区蓄水以后,湖北宜昌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湖南岳阳自古以来就出产黄茶,素有“中国黄茶之乡”称号,名副其实。

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大茶在黄茶中以大为特点,尽管显大,但大得有自己的标准,大得有自己的品质特征。例如,霍山黄大茶外形芽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色泽金黄带褐,油润。内质有高爽的焦香;汤色深黄,滋味浓厚醇和;叶底黄中显褐。当地茶农俗称为黄大茶,出现了“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的说法。

黄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制作过程,分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非常复杂,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人们对黄茶的更多误解,是依茶树品种的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所做的茶叶色泽淡黄,被称之黄茶,但实则为绿茶。如唐代的安徽贡茶蒸制为团茶而得名“寿州黄芽”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就是例子。

从古到今,好的黄茶重在加工技术。绿茶加工不当或杀青过度,闷黄过多或烘焙不及时,都能使毛茶色黄。

所以,现在我们喝到的黄茶,起源可能是受绿茶的启示,在杀青过程中或杀青后专设一道闷黄工序,创造出一种较绿茶的色、香、味全新的茶类,具有黄叶黄汤、栗香厚味的特点,是智慧的古人在制茶时发现的好滋味。

根据以上情况,黄茶可以从两种类型区别:首先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这是品种决定的。

二是从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说起在公元1570 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现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出了黄茶,这是由于工艺改变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黄茶匠心制造的探索追求,值得今天的茶叶生产者传承与借鉴。

黄茶特征

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轻发酵茶。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的难点。怎样才能把握住轻发酵要点呢?

现对于我国目前出现的黄茶品类给予叙述。

黄茶有芽茶与叶茶之分,对新梢芽叶有不同要求:除黄大茶要求有1芽4、5 叶新梢外,其余的黄茶都对芽叶要求“细嫩、新鲜、匀齐、纯净”的共同要点。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大类。

黄茶因品种和加工技术不同,形状有明显差别。例如君山银针,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葺毛,色泽金黄光亮,有“金镶玉”之称。反之芽头瘦扁、毫少者为次。

蒙顶黄芽外形扁平挺直,嫩黄油润,金芽披毫。内质香气甜而浓郁,汤色黄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黄亮。茶毫少、条弯曲、芽瘦少者为差。

以上这两款是指采摘单芽制成的黄芽茶。茶芽肥壮多毫、加工精湛、品质超群,为黄茶之最。

黄大茶以叶肥厚成条、梗长壮、梗叶相连为好,叶片状、梗细短、梗叶分离或梗断叶破为差。要求色泽以金黄色鲜润为优,色枯润、枯暗、暗鲜等为差,净度中不能有梗、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

黄大茶干嗅香气以火功足有锅巴香为好,火功不足为次,有青闷气或粗青气为差。评审内质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优,黄暗或黄浊为次。香气以清扬为优,有闷浊气为差。

滋味以醇和鲜爽、回甘、收敛性弱为好;苦、涩、淡、闷为次。叶底以芽叶肥壮、匀整、黄色鲜亮的为好,芽叶瘦薄黄暗的为次。

这就是说,珍惜黄茶,实为匠心独运,制茶技术要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名优黄茶的标准。

品鉴审评

一般消费者的泡茶手法,先选择茶具:用玻璃杯或盖碗,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享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但评判一款黄茶的优劣,还是要按专业人员的感官审评办法,采取对干茶样品“五因子”审评标准方法。具体如下:

投茶量:3 克茶叶。用150 毫升容量的白瓷茶杯,冲入100℃的沸水,冲泡4 ~5 分钟,倒出茶汤入茶碗,评定茶的色、香、味、形。

这种冲泡方法,是专业人员感官审评茶叶优劣时标准化技能,是与平常人喝茶有区别的。

1.先看外形:扁平挺直,芽头肥壮,形状如针,满坡白毫;叶大梗长而相连,干茶有如鱼子大的突起泡点为优。

色泽:芽头肥壮,芽色金黄,油润光亮;色浅黄,光泽好;黄中带褐,褐中带黄,青中带黄者,光泽稍差。

2.观察汤色:黄而明亮,或者橙黄,黄中微泛红,似橘黄色,有深浅之分。

3.嗅闻香气:嫩香是清爽细腻,有毫香。还有清香鲜爽,细而持久。清纯是指清香纯和。还有焦香、炒麦香强烈持久;一种松烟香,指带有松木烟香气息。

4.品尝滋味:甜爽,指爽口而有甜味;甘醇味醇而带甜。同义词,甜醇。还有鲜醇,清鲜醇爽,回甘。

5.叶底:察看肥嫩,指芽头肥壮,叶质柔软厚实。嫩黄是黄里泛白,叶质嫩度好,明亮度好。

整个评茶操作流程为:取样→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尝滋味→看叶底,即可完成。

价值功效

现在,中草药研究实验证明,黄茶保健作用突出,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烦躁焦虑等都可饮而化之。

功效理由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2.纳米黄茶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3.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4.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5.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降血糖,促进能量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的贵族,具有“三黄透三绿”的品质特征,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近几年,我国黄茶产量为稳定上涨走势,产业日渐壮大,其中2021 年中国黄茶产量为1.33 万吨,同比下降8.3%。2022 年,黄茶销售量有所增加。黄茶现正处于发展阶段,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制作工艺复杂,茶品市场投放量少,售价较高,营养保健作用好,从而成为稀而珍惜的短缺茶品,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

这正是:

古法黄茶绿“闷黄”,

大小黄芽有区分。

黄叶黄汤栗香醇,

匠心独运工艺精。

猜你喜欢

黄芽芽叶黄茶
‘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评价
茶树夏季紫化芽叶制作绿茶与红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应对茶园春季霜冻害的减灾新途径
——霜冻芽叶产品研发思路与实践
黄茶一盏脾胃舒
岳阳黄茶闷黄机械化研究与探讨
群体种茶树紫色芽叶的信阳红茶适制性研究
《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系列讲座之五中国黄茶标准化工作十年
早春黄芽
黄茶何以不黄?
黄芽韭菜畅销节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