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信息技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

2023-10-11林巧红

高考·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应用策略高中数学

林巧红

摘 要: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工作的展开,不仅促进了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还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真正为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做了铺垫。鉴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诸多好处,文章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现阶段学科教学形式的基础上,从“打造好的学习环境”“带给学生感官享受”“优化学科教学模式”“做好教学反馈工作”等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为新时期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教学阶段,只有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才能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去学习和探究课程知识的内容,真正做到学有所获。但是,随着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工作开展时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忽视了信息技术手段只是辅助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的主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一些教师不愿意做出改变等,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整个学科教学的进度,滞缓了课程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尝试进行一定的改变,在努力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实操能力的基础上,试着多角度、分层次地寻求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科教学工作进行的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突出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价值。

一、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虽说在高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一些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依旧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堂课始终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不仅整个课堂的氛围不佳,还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致和动力,阻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究,致使一些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和吸收。

(二)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没有适应

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形式来看,一些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存在不能“适应”的问题。一部分问题出在很多年龄大的教师身上,对电脑不熟悉,不能很好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不仅没办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甚至还会打乱原本的教学节奏,事倍功半;一部分问题出在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存在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还是为了增加课程教学的容量,实现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等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教学缺乏新意。基于以上的原因,整个数学课堂就会呈现出虽然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但从实质上来看,只是由原来的人为灌输的模式转为更高效的计算机灌输而已。

(三)软硬件设备存在问题

适合的软件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关键。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些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術上课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备课时间太长,找不着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1]。学科教学的资源不充足,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同时,硬件设施不够全面,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严重短缺,不能为教师配置适量的电脑和上网的条件。软硬件的缺失,导致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只是一句空话。

(四)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操能力有待提升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足够熟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实操能力,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工作。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熟练地使用各类教学软件,制作课件建立数学辅导网站[2]。但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尽管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因为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欠缺,不愿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和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

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帮助是巨大的,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指导班级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时,需要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新颖、具有特点的学习环境,让班级内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学习和探究学科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教学时,一方面,为了让班级内的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导入,教师巧妙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当中应用三角函数的数学实例,如“在规划停车场时,需要用三角函数计算车位和可用车场的面积”“食品的外包装问题也经常用到三角函数”等[3],利用这些数学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期现象,发现现实生活与三角函数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则从好的学习环境打造和构筑入手,教师在综合分析了班级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特点以及对游戏活动的喜爱,适时在课堂上为学生增设了一定的游戏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继续利用课件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一些正弦函数的典型例题,要求班级内的学生以竞技对抗的方式试着利用“描点法”和“周期性”试着正确作出“现已知,角A的顶点与原点是重合的,而始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而终边在直线上,那么,?”“函数-的最大值具体是多少?”等一些正弦函数的图像,根据所绘制的函数来进行列式和计算。哪位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画出最多正弦函数的图像,完成对相关题目的求解,即可获得游戏的胜利,将获得由教师所准备的精美小礼品一份。

(二)利用信息技术带给学生感官享受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从视觉感官上给予学生不同于以往的享受,尤其是一些立体图形的直观展示,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阶段作图的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作思考,有效改变了以往整个课堂全部被教师所占据,学生参与度低下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试想一下,在教学《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一课时,如果教师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指导学生去学习本节课知识,不仅需要将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画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的步骤向学生进行讲述,同时还需要消耗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在黑板上将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给学生画出来。很显然,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浪费教学的时间、耽误教学的进度,同时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展开。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课件优势,以动画的方式将画平面图形或画简单几何图形的直观图的步骤以更为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好地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4]。同时,还可以将画好的一些平面图形和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有效减少了教师课堂画和学生等待的时间。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一些典型例题的呈现,通过将一些典型例题的图示直观地展示,在方便学生的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对习题的求解变得更加简单。比如,在分析和研究“画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三角形的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典型例题当中,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绘制图形,势必会出现学生绘制的图形不一、图形不标准的情况。此时,为了更好地指导班级内的学生更好地学会具体应该如何利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教师巧妙地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要求班级内的学生根据题目,尝试在作图软件上进行图形的绘制,交代清楚具体的画法,在获得不错的感官体验基础上,提高其学习的深度。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数学课堂枯燥无趣的教学局面,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正视信息技术手段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试着尽最大的努力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加以应用[5]。

在选择《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作为教学的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全面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第一,教师应借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人机互动优势。例如,在信息化的交互平台上向学生提出了“我们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那么,请试着想一想,圆柱、圆锥和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具体是什么形状的?”“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又是什么形状的?”的问题,鼓励和引导班级内的学生着重对所提问题展开集中的分析和研究,将研讨的成果以文字与语音输入的方式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体的侧面积公式的由来。第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一些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以及侧面积的公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线上合作学习与探究的优势性,鼓励和引导班级内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利用手中的电脑以图表的方式逐一将这些几何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以及侧面积公式进行整理,以更为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记忆。第三,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试着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本节课知识内容相关的典型类题来供学生去求解,来有效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做题需求。比如,在以往的数学课堂,学生能够求解的习题只有课后练习内的一些习题,而这些习题比较基础,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是远远达不到强化练习的,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出示“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边长为12π和6π的矩形,那么,该圆柱的全面积具体是多少?”等一些教材上没有提及的习题来让学生进行求解,让学生在自由选择习题进行求解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运算能力,真正意义上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四)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教学反馈工作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当中的应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后,教师也可以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来指导教学反馈工作的进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查漏和补缺。

例如,在选择《对数函数》一课作为教学的内容时,为了让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后,教师试着对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了合理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直播录像功能,试着将整个对数函数教学的全过程以直播摄像的方式进行了全程录制,将所录制完成的视频材料分发给班级内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细细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自己课堂学习中的缺陷与不足。当遇到一些复杂的对数函数时,很多学生难以准确画出这些函数的图像,尝试根据所绘制的函数图像来研究其函数的性质。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学生比较欠缺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需要教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多尝试在课堂上去指导学生进行复杂函数图像的绘制以及对函数图像的研究。另外,教师则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评价功能,不仅鼓励和引导班级内的学生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对自己和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和评价,同时还亲自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比较中肯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激励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式的评价,让学生在言语激励的过程中产生继续学习与探究教材文本知识的动力,真正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尝试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当中,作为学科教学的基础来展开,不仅深刻践行了新课标对于学科教学的一般要求,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可能,也为教师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进行创造了条件,帮助教师积累大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學阶段,需要教师正视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诸多优势,在此基础上,试着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合理地进行应用,让新时期的高中数学课程更具实效性,使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勇军.浅析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有效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4):56-57.

[2]潘晓清.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8):210-211.

[3]宋立岩.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的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2(9):65-67.

[4]陈玉龙.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4):109-110.

[5]张传磊.信息化教学模式和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J].中国新通信,2021,23(3):217-218.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应用策略高中数学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