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读通”赋能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研究*

2023-10-11钱海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省域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钱海钢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11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以及文化大数据建设的日益重视,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问世,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改造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实现全链条的升级和优化[1-2]。“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首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体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是“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3]。因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功地开发了“粤读通”数字证卡。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省内读者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在全省范围内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证通”便利,为跨图书馆间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前提条件。

2 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研究现状

通过对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检索及已有论文参考文献获得国内外在“图书馆资源共享”领域的相关文献,经分析得出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区块链”等相关新技术共建共享资源、通过图书馆联盟的机制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共建共享的版权问题三方面[4]。

2.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源共建共享

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构想。王柯文等人[5]针对“消除资源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壁垒、打破‘信息孤岛’、改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数字资源所有权垄断”的问题提出了将区块链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孙守强[6]根据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联盟链式网络结构,并对资源协同共享流程进行了详尽分析,同时,对搭建的体系框架进行了逐层分析,旨在为智慧图书馆未来整合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及第三方知识平台或服务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2.2 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组织形式

公元前200年,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别迦摩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标志着图书馆之间合作的开端。随着时间推移,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真正形成,并在之后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美国的图书馆联盟数量最多。同时,国内图书馆联盟也蓬勃发展,主要有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全国地市级图书馆联盟、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等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及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京津冀地区图书馆联盟、湖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川南渝西七市区公共图书馆联盟等二十多个区域性图书馆联盟。

随着分布式共享模式的开放性和操作性不断提升,它将逐步成为共享的主流模式。如浙江省科技文献中心、安徽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均使用区域共享模式且已经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7]。谭亮[8]、麦旭辉[9]、潘杏仙[10]等人都对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建共享进行了讨论,在“共建”的基础上实现“共享”。

在国外,Pisani A[11]对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在国际大背景下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回顾了传统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分析了数字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联盟在数字时代应采取的合作方式。Uma Hiremath[12]明确指出,在数字时代,图书馆电子联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Gary E.Gorman和Rowena Cullen[13]也指出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未来合作的一种形式。Reason Baathuli Nfila和Kwasi Darko-Ampem[14]认为,在图书馆界,成立图书馆联盟的趋势将继续发展。这些图书馆联盟将演变为集成的、系统化的、正式化的资源共享形式,不再是从前边缘性的、有限的资源共享形式。

2.3 资源共建共享的版权问题

邱奉捷等人[15]调研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这些项目在充分开发公有领域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著作权法中的权利豁免,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出版社以及作者等签订合作授权协议,并争取著作权人的捐赠(无偿授权),以解决著作权问题。邓佩珍[16]建议通过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版权制度来更好地协同解决自建数据库与商业数据库之间的版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通过“合作采购”等方式,实现了联盟数据库资源的采购,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相对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此外,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提供了一些构想,但目前尚未有具体实践的案例。因此,在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

3 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构想与目标

3.1 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构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其中第八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要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17]。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服务效能。

3.1.1 用户基础搭建

从广东来看,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代表的各个地区已逐步建立起了体系较为完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无论从技术平台、服务机制都为建立或形成更大范围的服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开展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协作,打破馆际间的资源孤岛、网络信息孤岛,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亟需一个“新基建”来实现馆际间用户数据和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认。

文化和旅游部在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以下几项重要目标:首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其次,积极布局公共文化领域的“新基建”,努力打造基于“城市大脑”和“城市数据湖”的智慧文化服务。第三,加强公共文化网络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城市民生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认证,为群众提供“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这些措施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升级和提升提供重要支撑,并助力智慧化和便利化的文化服务普及到更广大的群众[18]。“粤读通”服务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并与广东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省事”和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粤信签) 互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旨在解决省域读者信息的互认,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基建”,在“新基建”的基础上实现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读者通过“粤读通”便可享受到广东省内任意一家公共图书馆线下或线上的服务,包括纸本文献的借阅以及线上数字资源的阅览和下载等功能,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一张网、一个卡”服务。

3.1.2 运行机制:互联互认,开放合作

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建立在用户认证的前提下,于是首先是要打通各馆用户数据,实现用户数据互认,解决用户认证的问题;进而在统一认证的基础上根据权限提供各图书馆的线上线下资源服务。因此,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数据如何互联、数据如何推送、数据如何管理、数据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保障、各图书馆如何宣传推广等。

“粤读通”数字证卡的重要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省事”和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从逻辑上讲,广东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省事”、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成为省馆与各地市公共图书馆系统之间用户数据互联、互认的“桥梁”,将打消各图书馆关于数据的“顾虑”;同时,在具体系统开发实施时,利用这两个政府级的平台,采用“单向多馆推送”的数据交换机制,对新增读者,可以保证读者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对存量已有读者,可帮助各图书馆完善和校正原有读者信息数据。另外,广东省“粤省事”微信小程序,作为实名用户超亿级的高频应用入口,嵌入“粤读通”数字证卡服务,实现了“粤读通”服务开通、“粤读通”证卡添加、“粤读通”服务等功能,为加强应用的宣传推广,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公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粤读通”服务的应用场景包含两个:一是开通/申领数字证卡,二是使用“粤读通”服务(见图1)。通过“粤省事”或“粤读通”小程序均可开通/申领“粤读通”证卡,开通“粤读通”服务,并通过出示“粤读通”码、扫描动态二维码、小程序调用等方式进行用户认证,以使用“粤读通”提供的线上线下服务。

图1 “粤读通”服务应用场景

3.2 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目标

为解决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横向合作不充分、省级馆作用不明显”三大问题,使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以“粤读通”赋能图书馆资源服务,促进行业合作,扩大服务供给,创新公共图书馆馆际间、区域间服务合作和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粤读通”服务体系,旨在以智慧化转型为抓手,盘活全行业数据要素、资源要素,加强合作创新,扩大服务范围,激活资源配置,拓展线下线上融合创新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建设途径多元、场景丰富、功能新颖的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3.2.1 智慧化转型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依托广东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省事”和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利用便利的读者身份信息比对方式,实现省域各级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将“粤读通”建成具有统一性、权威性的用户认证支撑平台。依靠该平台,实现读者“零门槛”办证,降低用户身份认证与信用管理的成本。同时,“粤读通”数字证卡将作为一种统一用户认证的方式,使读者不需要办理实体证便可以使用省域公共图书馆的资源。

3.2.2 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

通过整合广东省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数据要素和资源要素,实现资源共享与互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图书和信息。

充分利用“粤读通”全省统一认证功能,推动省、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横向、纵向服务合作,扩大服务群体、拓展服务覆盖面,建设或依托各馆现有特色服务应用、品牌服务,推进文献信息服务资源的融合,实施服务平台互融、互通建设,实现馆际间纸质资源共享借阅、数字资源共享利用等。

(1)在纸质资源借阅方面,共同建设“粤享借”共享借阅平台,开展跨馆际、跨区域的纸质文献快递借还服务,逐步推进省域内馆藏文献的协作共享。通过第三方软件调用,实现线上图书馆馆藏图书和家藏图书的快递借还,以此实现省域各级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通借”。

(2)在数字资源服务方面,共同建设“粤读通”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基于“粤读通”统一认证平台,各馆根据自身数字资源情况,整合优质数字资源,构建数字资源“无感知”共享服务模式,消除各馆信息资源孤岛,为读者提供一个统一方便的数字阅读环境。

通过扫码登录认证,读者即可享受到“一站式”浏览或下载数字资源的服务,包括自建资源和商购资源。相较于一般数字资源访问,“粤读通”数字资源访问与获取更加简单高效、范围更广 。一般来说,如果一位读者想访问图书馆A的数据库A和图书馆B的数据库D,他必须在图书馆A和图书馆B分别登录认证,而在“粤读通”资源服务平台上,他只需要登录认证一次,就可以无障碍地访问到数据库A和数据库D,如图2所示。

图2 一般数字资源访问和“粤读通”数字资源访问方式对比

3.2.3 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服务范围

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拓展服务范围,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捷和普惠,让用户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获取图书和知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1)实现“粤读通”码在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线下文献借还服务中的应用,即“线下认码”。一是结合“粤读通”数字证卡开通,在各馆官网及新媒体平台加强读者办证、借阅规则、服务内容等信息指引,提升知晓度;二是加强“粤读通”数字证卡利用,推进各级公共图书馆“线下认码”工作,对图书馆人工、自助借还的业务系统和终端等做适应性升级,兼容“粤读通”码识别读取,真正落实“一码通用”。

(2)实现“粤读通”数据在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平台的应用,即“线上认数据”。在实现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互联、互通、互认的基础上,利用“粤读通”认证工具包或接口程序,加强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应用,实现读者“扫码登录”“认证授权登录”等,极大提升用户服务的便捷性,解决用户使用各类线上平台的痛点、难点。

3.2.4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一是通过加强不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的产生和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多样性。由省馆联合省内所有地级市图书馆成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联盟,推动省域内公共图书馆业务协调、资源共享和服务一体化,建立完善馆际间合作机制。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共同协商、制定和实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和工作组会议等形式,促进各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二是与其他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社区等合作,通过共同办展、共建项目等方式,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和项目,拓展服务内容和提升质量,丰富公众的文化体验。

3.2.5 关注均衡发展

关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通过多元途径、丰富场景和特色功能的构建,将“粤读通”服务融入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媒体平台,提供在线文化资源和服务,让更多人都能方便地获得文化信息和参与文化活动。同时,提供线上预约、远程借阅等便捷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文化需求。

4 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

4.1 服务体系平台的总体框架和服务流程

“粤读通”服务体系建立在高效的网络基础设施之上,保障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和数据交互正常运行。“粤读通”服务体系平台的实施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存储层、服务支撑层、协作管理层、业务服务层和接入层6个部分,以及贯穿整个服务体系平台的系统运维管理和安全监控预警。其中,基础设施层为系统提供基础的软硬件资源支持;数据存储层提供服务数据的安全存储;服务支撑层是整个系统应用的主要数据来源和服务的关键支持部分,需重点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获取问题;协作管理层作为系统平台的管理后台,主要围绕身份信息授权管理、接口授权管理、资源授权管理、应用分析等方面建立若干子系统,以协调各项工作并有效管理系统的运行;业务服务层是“粤读通”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如亮码进馆、亮码借书、数字资源查阅等;接入层则是服务应用场景所对应的微信小程序、HTML5应用、工作站、自助机等前端 。

图3 “粤读通”服务体系平台架构

4.2 关键技术

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基于“粤读通”数字证卡实现,在用户认证的基础上开展服务。因此,做好用户注册和认证是资源共享服务的关键。

“粤读通”的注册、认证功能主要利用人脸识别来验证读者的真实信息。人脸识别可以做到免接触认证,是一项高效准确的身份验证技术,特别适用于一对一的身份验证场景。“粤读通”利用广东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省事”和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提供的人脸识别身份认证技术来获得用户的实名身份信息,不涉及第三方数据仓库,一是无需为人脸图像提供存储空间,二是个人信息得到了充分保障,用户无需担心使用人脸识别带来隐私问题:人脸信息被收集之后,存储位置是否安全,这些数据接下来又会被运用到哪里,是否会涉及到违法领域等。相较于普通的人脸识别自助借书、签到等图书馆服务,此方式的人脸认证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安全性。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粤读通”动态二维码是用户的唯一标识,通过图像识别联网解码得到用户的真实信息,以此种方式完成线下场景如亮码借书、亮码进馆的应用。

4.3 难点及解决思路

4.3.1 异构系统的兼容

事实上,省域各级公共图书馆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类型不一,有Aleph500、Interlib、iLas等。因为它们属于异构系统,所以在用户信息对接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接口规范和数据格式不统一,需要在第三方系统做充分的兼容性处理。在对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原自动化系统数据库缺少某些必要字段(如用来标记办证来源的字段)或缺少相关的业务数据交互接口(如免密码获取读者信息)等,完整的数据字段和丰富的交互接口是“粤读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关键要素,需要和系统供应商做好充分沟通和协商。

4.3.2 办证服务标准的统一

第一,省域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办证规则不一致,大部分图书馆办证已免押金,但有些图书馆仍收取押金;第二,各个图书馆对接“粤读通”数字证卡的读者证类型权限未统一标准,可借图书数量和使用范围不统一,造成“粤读通”数字证卡推广存在障碍。

“粤读通”数字证卡的目的不是代替各馆原本的读者证,可以将其作为其中的一种读者类型,也可以将其直接与原有的读者类型对接。“粤读通”数字证卡是面向省域的,因此,省城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制定统一的办证规则、可借图书额度和使用范围等,加强使用指引,提升知晓度,以免让读者产生疑惑。

4.3.3 基层图书馆的经费及技术支持

省域各级基层图书馆在系统平台、设备等方面的改造经费和技术支持有限,在具体的应用场景推进时,对设备和技术调试上有一定的难度。通常,各级图书馆可以通过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相关政策支撑、申请专项经费支持来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同时,研发团队可以最大化开发并提供集成工具包,来弥补基层图书馆的技术薄弱。如“粤读通”码(动态)正反向扫码解析工具包,可用于完善图书馆线下服务对“粤读通”码、“粤省事”码(粤居码)的兼容改造,例如人工借还柜台和自助借还终端的证卡识别、门户网站用户扫码登录等。

4.3.4 数据隐私和安全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收集和处理用户的个人数据,如借阅记录、阅读偏好等。建立健全的数据隐私政策和安全措施,是“粤读通”服务体系建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增强用户的信任和满意度。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图书馆可以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加密数据、访问控制、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等,以保护用户数据不被未经授权地访问、使用或泄露。此外,图书馆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数据保护法和隐私条例。

4.3.5 数字鸿沟的弥合

数字鸿沟指的是某些用户由于缺乏数字技能或访问数字设备的能力,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服务。在“粤读通”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图书馆需要考虑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来降低数字鸿沟的存在。例如,提供培训和教育课程,帮助用户提升数字技能;在图书馆内设置公共数字设备,让无设备访问能力的用户也能使用数字资源。

4.3.6 版权和许可

“粤读通”服务体系的建立涉及到公共资源的使用,特别是涉及到数字资源的使用和传播。此时,图书馆需要遵守版权法和相关许可协议,确保数字资源的合法使用。“粤读通”服务体系在建设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时需要获得合适的许可,确保数字资源的版权归属和使用权限。此外,图书馆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授权管理机制,确保数字资源的合规使用,并与相关权利人进行合作和协商,以维护版权的合法权益。

5 社会价值与思考

5.1 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的电子读者证

“粤读通”数字证卡为省域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的电子读者证。一是为部分因受信息化支撑限制而未有线上办证的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种现成的解决方法,有需要的图书馆可以零成本地直接把“粤读通”数字证卡用于本馆读者的网上注册方式;二是“粤读通”数字证卡的注册及认证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人脸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是官方权威的数据,真实又安全。

5.2 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影响力

“粤省事”是广东省政府为全省群众打造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全国首个政务服务小程序,上线公积金、社保、税务、户政(治安)等2 200余项高频民生服务,实现政务民生服务一站式“指尖办理”,是全国服务最全、用户最多、活跃度最高的省级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读通”数字证卡作为唯一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证照入驻“粤省事”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地享有文化服务的方式,是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共用,推动行业开放融合的典型应用。与其他证照一样,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粤省事”小程序“零门槛”获取证照,开通服务。“粤省事”平台作为实名用户超亿级的高频社交应用入口,为有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3 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粤读通”数字证卡是仅需要人脸认证便可“零门槛”办理的读者证。“粤读通”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电子证卡服务,使个人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办理和管理个人证卡。这种数字化证卡服务有效简化了传统纸质证卡的流程,提高了办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读者证办理的发展历程:领取或购买“观书券”——交押金办证——凭介绍信交押金办证——凭身份证交押金办证——凭个人信用办证——凭人脸“零门槛”办证,在凭人脸“零门槛”办证出现之前,办证须有“担保”,金钱的“担保”或信用的“担保”[19]。随着社会科技和人文的发展,办证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粤读通”数字证卡的“零门槛”办理降低了服务门槛,激活了用户需求,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体现。基于“粤读通”的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实现了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维护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5.4 构建了行业协同共享的平台

“粤读通”数字证卡打通了广东省内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用户数据,为行业协同共享、扩大服务供给提供了用户基础。“粤读通”赋能下的“粤读通+”展开了线上和线下多服务场景应用,为省域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各个公共图书馆把本馆的资源通过平台进行分享,广大读者因此得到最大的实惠。“粤读通”赋能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可复制性强,可为全国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广东经验。

5.5 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读通”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面向公众推出的首个针对个人应用服务的电子证照。该服务在“2021年(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中,被列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量级产品发布成果之一。同时,在“2021年(第六届)广东省电子政务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大会”上,它也荣获了“2021年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20-21]。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粤读通”服务实现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建设和应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用户能够通过“粤读通”服务获取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查询图书馆的信息、参与图书馆的线上活动等,从而丰富了公众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粤读通”服务体系是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成功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人脸识别即可“零门槛”办理“粤读通”电子证照,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6 结语

“粤读通”服务体系平台开创了省域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突出体现了信息服务与智慧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两个融合的特点,集中省馆技术优势带动全省走智慧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建设之路。“粤读通”服务体系平台不仅扩大了图书馆服务覆盖面,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消解了地区间服务壁垒,促进了文化服务的智慧化大联合,而且使图书馆服务全面有效地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远距离共享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粤读通”服务体系平台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智慧引领、提质增效上取得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范探索,承载着广东图书馆事业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同时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具备着引领和示范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省域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