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他山之石

2023-10-11周小明李德福杨锐张振海王荣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19期
关键词:省立医院东营市山东

文/周小明 李德福 杨锐 张振海 王荣

125个

截至2022年,国家分4批共立项建设7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23年7月,第5批49家公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总数达到125个。

通过合作共建实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截至2022年,国家分4批共立项建设7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区域中心”),2023年7月,第5批49家公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总数达到125个。但目前区域中心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既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现成经验,存在着试点项目进展差异较大、部分输出医院投入精力有限、某些关键环节创新突破不足、部分试点地区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作为输出医院,两家依托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泸州医院)同时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在省内尚属首例。本文结合东营市政府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合作共建东营市人民医院的经验,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整体梳理,在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建实践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合作共建实践

为解决东营市人民医院学科建设弱、技术水平低等群众看病就医实际问题,2011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山东省立医院建立紧密型政医合作机制,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推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合作共建12年以来走出了一条省市合作、学科提升、群众获益、多方共赢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是创新合作共建机制。东营市以医院现有资产(含负债)、人员、设备及后期财政投入等参与合作,山东省立医院则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参与合作,对东营市人民医院实行“省市合作、共建共管、共有共享”模式改革。建立了理事会决策、领导班子管理、监事会和社会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三位一体”新型法人治理结构。双方成立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合作共建重大事项,推动各项任务与措施落地。

二是创新管理团队融合机制。山东省立医院先后派出院长、党委书记5人次,副书记、副院长8人次,与东营市人民医院融合组建新领导班子,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管理团队主要负责人在第一周期由山东省立医院委派人员担任,第二、第三周期逐步过渡到由东营市人民医院担任,确保合作共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

三是创新学科帮扶机制。山东省立医院按照“一个管理团队、一批学科专家、一项培养工程、一套远程系统、一条绿色通道”,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精准帮扶,强管理、传技术、建学科、育人才。遴选知名专家直接担任临床科室主任,优先配置重点学科与手术科室,开展坐诊、查房、手术、带教、科研等业务,带动相关科室管理、人才、技术、科研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四是创新共建发展生态。东营市委、市政府切实履行办医职能,划拨120亩土地用于医院扩容发展,投资4.8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人才培养、重点学科等共建活动每年给予500万元专项补助。卫健、人社、编办等部门探索实行“实名编制+备案编制”制度,给予人才招聘自主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医保部门制定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价格调整等配套支持政策。

五是创新医院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吸收山东省立医院各项运营机制,结合东营市人民医院具体实践,健全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制定实施《医院章程》和发展规划,提升了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医院内涵建设。

2011年,东营市委、市政府与山东省立医院签约,建立紧密型政医合作机制。

合作共建实效

经过12年3个周期合作共建,东营市人民医院连续成功建成三级乙等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新建血管外科、生殖医学科、优生遗传、眩晕、儿外科等一批科室,填补了东营地区专科空白;心血管内科、肿瘤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先后入选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创伤中心等通过国家级认证,诊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连续5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均获得“好”等次。

山东省立医院通过合作共建,充分彰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影响力与公益性,切实推动了省域内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与东营市人民医院建立双向转诊通道,在东营无法治疗的“大病”“难病”上转至山东省立医院,实现由东营到济南“一站式”对接就诊、住院服务,确保常见病本地就诊,重大疾病省内就医,实现了“病人不动、医生动”的诊疗模式,东营广大群众能够就近享有公平、优质、高效、方便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合作共建山东省立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院和学科管理人才,为医院和学科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库。

合作共建路径

当前,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形成了县域医共体、区域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多层面、多领域、多形式的办医模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是一项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多个参与方,协调性强,影响面广,需要多方联动、多方合力,才能取得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借鉴东营市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合作共建成熟机制,提出以下思路,以期更好地提高区域中心建设水平。

一是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共建机制。确立“省院共建”“市院共建”是保障区域中心建设和功能任务落实的顶层设计,其目的是更好发挥各级政府对区域中心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协调各项财政投入和保障政策制定,促进“医教研防管”五位一体功能任务的落实和高质量发展。在明确区域中心功能定位、理顺由谁经营管理、对谁负责等权属关系的情况下,科学构建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输出医院、有关高校、依托医院等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商推进机制,比如,可以考虑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制,也可以考虑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等行政推进机制,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共建合力。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书,明晰合作目标、共建任务、各方职责权限和管理责任等,建立目标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职责履行、任务落地。

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区域中心属地政府应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在上级配套资金支持下,将区域中心建设纳入本地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深化民生领域改革重点内容,落实在财政投入、用地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先政策。建立以政府专项投资为牵引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重点支持区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应加强多部门的政策支持,从人才引进、编制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审批、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政策保障有力。

三是落实区域中心建设主体责任。区域中心建设依托医院是全面落实承接输出医院优质资源的主体,依托医院真抓实干是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基础。作为依托医院应当深刻领会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意义,强化使命担当和职责履行。强化区域中心党的全面领导,制定《章程》,健全完善内部领导管理体制,完善决策议事程序和内部管理制度,构建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运行体制。充分发挥有关医学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分落实用人自主权,探索多元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完善高层次人才使用、评价、管理等制度,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医疗资源再平衡重要布局项目,主要定位于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四是强化输出医院运营责任。输出医院应强化运营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人才、技术、科研、教学以及品牌等资源优势,推动区域中心高质量发展。在管理上应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将区域中心建设纳入输出医院整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按照协议约定,派出管理团队,履行管理职能。在业务上应坚持同质化发展导向,选派技术团队,全面开展医、教、研等各项工作,同时注意扬优势、补短板、强特色、扩品牌,充分发挥好输出医院辐射作用。在科研教学上应坚持资源共享理念,加大科研协同攻关力度,深度开展科研课题联合研究,发挥教学优势,优先接收区域中心进修人员等,推动科研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在方式上多措并举,注重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作用,减少因距离远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中心建设提质增效。

五是加强文化融合形成凝聚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与中心建设依托单位整体发展水平不同、学科发展阶段不同、医务人员发展要求不同、医院地理位置不同、服务区域人文环境不同,需要输出医院与区域中心高度重视两家医院文化融合的战略意义,输出医院提供的各项业务举措应充分评估区域中心实践实际,通过党建活动、管理培训、文体项目等多种方式促进两家医院人文融合、制度融合、机制融合,形成合作共建发展等强大凝聚力,进一步优化良好的建设环境与氛围。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医疗资源再平衡重要布局项目,主要定位于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截至目前,中心建设正有序推进中,但是建设成效不一,全国已有3家试点项目因为建设考核而被列为“警示类”。为更顺利推动各中心建设,可以借鉴东营市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合作共建“东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区域中心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确保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期高质量建设完成,医疗资源更均衡、人民群众就医更便捷安心。

猜你喜欢

省立医院东营市山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
山东图片库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