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文化科技融合新篇章
2023-10-11聂蕊
聂蕊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向世界,串联起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是中华文明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持续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和谐交融。
9月7日,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艺术发展智库正式揭牌。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由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海淀区政府、中国国际商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推动‘一带一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进行了演讲,就推动地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民心相通建言献策。大会还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新模式、科学技术赋能文化“走出去”等主题开展了四场分会场活动。
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主会场上,领导及专家围绕“推动一带一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进行了演讲,就推动地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民心相通建言献策、谋划发展,共谱新时代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华章。大会还分别以“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活化利用”、“艺术加科学——共同促进海内外艺术品领域的交流与发展”、“科技创新支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中华文明海外传播新媒介新方式”为主题开展了四场分会场活动,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新模式、科学技术赋能文化“走出去”、科技支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媒体时代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新思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讨,以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有效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如何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如何开展与沿线国家在有关领域的积极合作,拓展国际层面的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继续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添砖加瓦,是大会讨论的主题。
本次大会邀请到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各领域的高水平专家,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战略支点,以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等智库作为平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深入交流,分享成果,深化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加速我国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
艺术发展智库成立
会上,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艺术发展智库宣布成立。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由全国政协办公厅业务主管,是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型应用性智库。艺术发展智库的成立,将着眼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用文化艺术的形式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向世界,串联起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是中华文明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持续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和谐交融。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发言中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共商“一带一路”大计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已经写入联合国、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文件,产生了广泛影响;共建“一带一路”事业的主体群多元并举。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不仅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还有发达国家;不仅有双边主权国家,还有多边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组织,如东盟、非盟等;不仅有各国政府,还有跨国公司、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商会、协会、社团等。设施联通是由政府与企业协力推动的,目前“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巴经济走廊等一批能源交通项目建成投产,中老铁路累计已发送旅客超过两千万人次,发送货物两千多万吨,中泰铁路的建设稳步推进,雅万高铁已全线铺通。匈塞铁路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也是中国铁路技术和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一次成功对接。匈塞铁路分段进入铺轨施工阶段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已累计开行七万多列,发送货物七百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过去十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一带一路”果实的成绩单十分亮眼。60多个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由1.06万亿美元增长到2.07万亿美元,翻了近一番。今年一至七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毛贸易增长同比增长7.4%,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其中有许多都是“一带一路”的共建国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达到800多亿美元。中国与29个共建国家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的指导原则,与2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本币互换协议,在十几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共建“一带一路”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
此外,国际产能合作结出硕果。双边区域和三方国际产能合作的机制初步建立,目前中国已经与哈萨克斯坦等4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机制与平台,最新与巴西签署了《产业与投资合作协议》。中国还与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拉共体等区域组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中国同法国、新加坡、日本、西班牙等十几个发达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与平台。以基础设施合作为先导的一批项目落地,中国投资装备技术标准品牌走出去取得进展。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0%左右,2020年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30%,“一带一路”三共五通的理念和行动不仅为世界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共同发展的公共产品,而且为各国提供了人民和平相处、友好交往的公共产品。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就是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而发起成立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开展国家、区域和行业规划研究。其中,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艺术发展智库已聚集了大批文化产业人才,未来将围绕艺术品创作、流传、认知、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政府推动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
让科技赋予文物新生命
中国历史文脉延绵不绝,文化遗产璀璨丰富。几千年来中华先人耕耘灌溉建设家园,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大地上传承千载、灿如星辰和精湛深邃的文化瑰宝,见证了中华文明从山洞土窑到亭台楼榭、从树叶兽皮到锦绣华服、从筚路蓝缕到七下西洋的伟大历程,描绘出文明古国最绚烂的色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宝物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进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文物科技突飞猛进,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实现文物保护理论的发展和技术升级,丰富了文物保护手段,提高了文物保护能力。通过多学科的介入,考古研究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动文物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向智能化发展,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凸显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文化体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在文物领域,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科技已成为关键支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图景。
陆进表示,面向新时代,我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致力于构建文物科学认知、人文解读、价值传承的完整链条,加强文物保护理论创新,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加快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赋予文物新的生命,让文物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文明持续进步的营养源。
用科技擦亮
“三山五园”的金名片
围绕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振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当前,海淀区正在大力推进“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示范区创建三年以来,海淀区聚焦保障政治中心功能、突出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突出文物与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统筹开展水系治理、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工作,重塑地区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推动景观生态与历史文化有机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区域探索文物事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一致、全面兼容的重要实践。
“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海淀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三山五园”是海淀的“金名片”,创新是海淀发展的永恒主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振涛介绍,2022年9月“三山五园”获得了国家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资格,这是海淀区继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后又一次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突出文物与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旅游教育融合发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入全面提速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海淀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突出一村“三山五园”,聚焦保障政治中心功能,突出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和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全面落实北京总体城市规划和“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坚持应保尽保系统观念和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力求实现文物保护与国土空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规合一。
文物保护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示范区创建三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组建了“三山五园”地区专班,挂牌成立北京市海淀区文物局,建立了文物巡查员队伍,投资295亿元,开展村庄腾退、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工作,重塑地区山水整体格局,推动景观生态与历史文化有机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区域探索城市发展目标一致、全面兼容的重要实践。在示范区创建过程当中,着力破解“三山五园”文物资源隶属关系复杂,管理权责分散问题,充分发挥海淀区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推进文物+城市更新,文物+科技创新先行先试,在文物保护领域探索海淀道路。海淀区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文物大脑”,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成为城市运行决策的智慧中枢,为城市治理和突发事件调度提供动态科学的决策支持,也是海淀闪亮的科技名片。海淀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建设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系统,建设文物大脑,通过实时感知、主动研判、及时通知、及时处置,达到文物巡查智能化,实现文物保护管理的全过程和全天候。文物大脑预计在今年10月份投入使用,将成为最具海淀识别度的文物+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形成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全国示范。
清华园火车站旧址是中共中央进入北京“赶考”的重要一站,也是建立新中国主体片区重要部分,海淀区主动作为,与国铁北京局、香山管理单位合作,完成腾退和公园建设,于今年3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知古见今的革命文化之路。截至目前,进京赶考北京段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成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融合的示范之路。海淀是文化大区、教育强区,将其作为资源库、试验田和基地,在40万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乡土乡情教育,经过数年积累,海淀区已经开发走进圆明园、探索海淀等特色课程,打造跨学科多模式,贯通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三山五园”的课程体系,为增强区域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淀通过建设进一步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赋能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创建示范区的不变初心。正在建设当中的“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位于海淀公园内,畅春园西花园旧址,面积2.12万平方米,艺术中心以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预计每年举办展览超过15个,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年接待观众超120万人次。2024年年初对外开放后,艺术中心将与中关村展示中心、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互融共通,成为继文化艺术保护、艺术展览交流、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文化新地标。利用京张铁路旧址建设京张铁路旧址公园,突出历史传承、开放共享、凸显科创、集约利用、绿色生态五大特色,以绿色公共空间建设带动区域的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功能弥合,让公园成为公众共治共享的典范。
“三山五园”是海淀的镇淀之宝,用科技擦亮“三山五园”的金名片,必将为北京文旅事业产生强大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