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及实践路径探索
2023-10-11张园园
张园园,蔡 苇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0000)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大大增加,研究生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同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注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以此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例如,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在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发布了相关通知和实施方案,这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局发展奠定了基础。
部分学者对课程思政建设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课程思政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结合各高校的办学优势,在课程内容与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实现育人育才的有机融合。如今,我国进入了新工业革命时代,并努力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强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必然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所以,他们的思想政治培养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对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实践路径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工科院校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要求
教育无论在哪一阶段,其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概括来讲,即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育人育才相兼,实现全程育人。当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在2~3 年,在其培养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方面的提升,相对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依靠两门思政课程,对于其教育而言,这是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看,则显得有些薄弱,如果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浸染,失去原有的思想阵地。因此有必要重申课程育人,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体现在教书育人全过程。
(二)研究生生源多样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推动力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其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应届考生,也有在职考生。前者思想较为单纯,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而后者社会经历和背景复杂,思想较为成熟。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更加多元化,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较强,更为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有独立的见解,同时有很强的自尊心、充满自信,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则可能发展成高傲自大。研究生思想敏锐、富于理想,他们关注国家大事,也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前沿接触多,面对各种社会矛盾,他们往往采取多重选择的态度,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复杂化,其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思想观念。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间接性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价值引领,从而加强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要拘泥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体系。对于研究生育人而言,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卓越的时代新人。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在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反过来给予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以更大的影响,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4]。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从五四到抗战,再到解放时期,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总有一批爱国之士不畏牺牲,坚持抗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情感升华,它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感情。爱国主义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从表层来看,它蕴含着亲情、乡情、国家情。从深层而言,它是将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内涵高度融合的自觉的民族精神。我们当下谈爱国主义,应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这理应成为每一个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因此,对研究生的教育,应该积极的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党的形象,使学生能够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培育实业报国理念
实业乃一国经济之脊梁,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物质生产产业的主要支柱,是永恒发展的产业。因此,在任何时候,努力发展实业都是一个国家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中国在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中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但因清朝的腐败,并没有真正实施工业化,使中国的第一次“实业救国”不幸夭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实现了经济腾飞,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业兴邦”。那么,在当下这个多元共生的复杂的社会形态中,金融、房地产、新媒体、文化产业都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实业的发展呢?其实不然,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的走实业发展道路。随着工业化的优化升级,实业作为基础产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会做出相应的改造升级,但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这一本质特征不会变,国家的繁荣富强仍旧要以实业发展为基础。因此,有必要给研究生灌输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工科研究生,他们的专业学习与实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近现代以来我们民族发展史的题中之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面对中外的顽敌,它主要表现为英勇地冲锋陷阵、发展民族实业以救亡图存;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它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以复兴生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针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它主要表现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在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艰苦奋斗主要表现为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逐渐淡忘了艰苦奋斗,开始追求高档消费,超前消费,一味沉迷于物质享受中,甚至走向违法乱纪。这种奢侈作风与我们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是格格不入的。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忘记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作为党和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工科院校中的石油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他们就业对口的是石油行业,我国石油行业多分布在西北、边疆地区,这些地方条件相对艰苦,更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去支援建设。
(四)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表明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而言具有深远意义。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文化是一个族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基于自然的基础上的所有精神活动内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从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19 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依靠军事实力,20 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经济实力,而随着人工智能、新媒体等在21 世纪的快速发展,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当下世界发展视域中的新焦点。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又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在现阶段,发展文化软实力,强调文化自信,关系我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定位,也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工科研究生的日常教育中,学校一般比较关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了文化知识层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文化软实力等一些内容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积极引导工科研究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主要实行导师责任制,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应重在导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施、研究生日常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达成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互渗与融合。
(一)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负责制是一种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应当针对研究生的性格、专业基础等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观念的形成。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想要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导师作为研究生第一责任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提高广大导师的思想认识,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导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灌输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沟通,因材施教。导师应该全方位的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专业学习,以便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良性关系。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渗透。另外,研究生阶段,多数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并将“工匠精神”融入进去,从而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二)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从课程教学角度来看,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新思考,完善教学大纲,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架构。其中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强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情况实施课程资源共享,挖掘一些吸引学生的教学案例,在内容上应尽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的“空话”,在进行价值引导的课堂环节中,适当融入时事政治中鲜活的育人元素。二是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的有效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课程育人目标的整体规划以及思想政治资源的联合开发。这既推动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也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加强研究生日常管理
研究生日常管理是保障研究生学习、生活正常进行,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日常管理主要涉及研究生党建、奖助、三助一辅、招生就业、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各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工科类院校研究生日常管理来说,应着重在两方面加强建设。
1.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党员的数量也在增加。由于部分研究生平时主要的学习工作空间是实验室或课题组,集体活动偏少,致使他们对班级、党支部的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应当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即将组织生活和科研学习结合起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开展党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而且,在研究生日常活动中,要树立一批党员典型,发挥他们在科学研究、学风建设和思想引领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党员在党建中的主体作用。
2.发挥辅导员思政引领作用。研究生辅导员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身为辅导员应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准确掌握党的教育方针,具有敏锐的国情和世情判断能力。说到底,学生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需要语言沟通、情感交流,才能思想上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满腔热情、以情触人,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施治,比如,学生遇到困难,辅导员首先要予以同情和关怀,共同分析问题并克服困难,避免日后再遭遇此事。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加强研究生日常管理三方面,对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形成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体系。
四、结语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强调高校教育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其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应注重将培养爱国主义、培育实业报国理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并使之有机融合。面向这一教育目标,应从研究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角度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将思想政治融入其中,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