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研究

2023-10-11邵红岭卢秀茹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科跨学科学科

邵红岭,卢秀茹,白 丽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2018 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0 年11 月3 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的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多领域知识融通和实践能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最基础、最核心要素。跨学科课程是整合两种及以上学科的观念与方法,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抓手的课程。面对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变化,建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拥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便于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跨学科课程建设路径,以期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

(一)跨学科教育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关键

推进新文科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跨学科教育是把跨学科引入教育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和途径[1]。新文科作为新形势下对传统文科建设的反思,其建设旨在寻求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科发展中的交叉和融合。打破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在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全面创新的文科学科体系,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及跨学科教育和研究。

(二)复杂系统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知识整合

美国国家科学院《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中提到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四个主要驱动力,即自然与社会的内在复杂性、探究不囿于单门学科问题的渴望、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创造革命性见解和再生性技术的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而至,当今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而单一学科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独立解决复杂系统性现实难题的可能性不断降低,进而亟需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此外,跨学科教育是促进科学创新的重要途径。由于跨学科研究所审视的是学科间的争议之处,摆脱并超越任何学科限制,更容易催生符合现实需要的创新成果,且科技创新成果往往是在多领域学科的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高校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已经成为产生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动力之源,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显著[2]。

(三)跨学科教育可使学生和教师获得成长

对学生来说,一是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跨学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认知能力。艾伦·雷普克提到,跨学科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至少五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形成并运用视野选取技术的能力、对复杂问题形成结构化知识的能力、创建或发现矛盾见解之间共识的能力、整合两门或多门学科矛盾见解的能力、导致认知进步或更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3]。三是跨学科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成功智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三个关键方面,即创造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其中,创造性智力用来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评估方案的功效,实践性智力是以有效的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方案。成功智力的发展是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4]。不同于传统教育更偏重学生分析性智力的提升,跨学科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四是在文科课程建设中引入技术或其他学科思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且跨学科教育还试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决策及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某些素质和技能,以此增强学生的能力和信心。对教师来说,跨学科教育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技能,提高对其他学科及其视野的接受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有利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和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进而可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为教师提供创新的契机。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存在学科壁垒

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面临学科壁垒。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尽管学科划分有利于制造、整理和应用知识,且高校已有的学科划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于专业化会使人们忽视其他学科视野的培育,而现实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通常会涉及多个学科,一些创造性突破也需要跨学科知识。由于不同的学科都有其遵循的规则和相对独立性,学科壁垒是客观存在的,且当今学科纵向深化、专业细分程度的提高,强化了课程教学的条块分割,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和交流较为困难。对于跨学科课程来说,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受教师自身学科的影响比较大,从而使得该课程过于偏重某一学科的发展。此外,即使对课程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组织,但讲授跨学科课程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仍然很难走出他们的学科边界。

(二)缺乏机制保障

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学校—学院—系”三级组织结构模式,院系是高校组织结构的基础,但院系多基于学科进行划分,坚实的学科壁垒使得不同院系之间在信息沟通和协调方面存在困难和不足,且这种组织结构会日益僵化进而形成结构惰性,院系之间学科资源的共享和跨学科合作面临很多障碍。即使部分学校设置了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组织,但由于受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也多沦为学院或系的附属机构,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限[5]。此外,高校的校内资源配置、课程的考核评价、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务晋升等也多以院系为单位,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科之间的隔阂。跨学科的课程组织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如何在学校层面完善管理和评价制度,让各组织单位及成员拥有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是跨学科课程建设及跨学科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6]。

(三)教师的胜任力挑战

一是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设置不是两门及以上课程的简单加总,而是涵盖不同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合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开阔的跨学科视野,综合性和动态更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多元整合的跨学科思维,而当前部分教师学科背景相对单一,面对新文科建设,个体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均面临较大的挑战。二是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经验定式,加快由传统教学和学术研究模式向新型教学和学术研究模式的转变。需要创新方法,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和研究[7]。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接受现代的科技手段,但在转变过程中还存在受传统习惯和思想的影响,新模式效果不太明显等问题。三是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对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四)多元化的学生构成

跨学科课程是为更大范围的学生设计的,其适应性广,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并无特别的要求,学生构成多样化[8]。虽然通过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多样化的学生构成会给跨学科课程带来更丰富的多样性,但也对跨学科课程的目标带来了较大的挑战[9]。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和思考课程的内容,如何协调和整合参加同一门跨学科课程的不同学生的目标与要求,成为跨学科课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路径

(一)做好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跨学科课程的开发须打破学科界限,基于问题或项目导向,在新文科内部及新文科与新工科、新文科与新农科、新文科与新医科结合交叉领域进行拓展性研究,围绕具体问题或项目组织和建设课程内容,构建一个开放、立体、兼收并蓄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挑战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学术研究,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跨学科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跨学科课程设计上,关注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作用的发挥以及如何引导其突破自身的学科边界,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围绕整体性目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以专题或活动的形式进行设计,进而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跨学科角度考虑与探讨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探索,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模式。

(二)设置跨学科管理机构及研究中心

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需要更高级别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可以在学校层面设置独立于传统院系之外而又不会破坏原有组织结构的专门的跨学科管理机构。同时,跨学科研究是跨学科课程开发的基础,设立超出院系界限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体研究机构可实现不同学科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深度推进跨学科研究,催生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跨学科课程建设搭建平台[10]。跨学科管理机构和跨学科研究中心可以直接隶属于学校,也可以是校企合建或者是学校、政府和企业合建,不同的组织归属为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多样的资源和渠道[5]。此外,要建立促进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激励教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平台。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能否建设好,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实现由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转变。首先,加强教师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开展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培训、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价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促进其观念、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其次,加强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跨学科课程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通力合作,因此可以组建问题导向型或项目导向型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团队,且鼓励多学科间教学团队协同,促进跨团队、跨校和跨区域的师资流动。最后,聚焦全球视野,引进海内外人才。做好引进人才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海内外人才,以提高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度。

(四)创新教学手段、方式和评价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新文科要求教师了解新技术的发展特征,能将现代科技成果如“互联网+”“教育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养成新时代必备的信息能力与素养。教师可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基础性知识采用线上的形式,而研讨、答疑、解惑以及学术前沿知识的介绍则采用线下教学形式[11]。不断加强线上学习空间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还要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要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跨学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如可以从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在课程结束时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评估,教学比赛和教学文件评比等方面入手。对学生来说,要构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过程的辅助记录,通过学生对教师所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交流情况、学生之间的投票评分等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文科跨学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孙文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