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思考
——以高校学习强国号为例

2023-10-11陈梦媛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楷模强国共同体

冯 魁,陈梦媛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1]。毋庸置疑,网络成为越来越多青年集聚的阵地,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既要做到“面对面”,也要做到“键对键”,从而加强“环境”育人的实效性。2021 年7 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党媒,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重大新闻报道以及理论文化传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有着很大的覆盖面。“平台”发布的新闻资讯、理论学习、音视频、图片有着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参与实践的最好平台。因此,各级政府、各类媒体、高等院校等纷纷开通学习强国号,成为继微博、微信公众号后又一覆盖面最广的官方平台。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充分利用好“平台”,积极开通高校学习强国号,使其成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举措、网络思政工作的助推器,推进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以高校强国号为切入点开展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探索如何使高校强国号在网络思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学习强国号建设基本情况

人的行为在哪里,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落脚点就要下沉到哪里。随着2019 年北京大学学习强国号的上线运营,截至2022 年9 月,全国共有280余所高校加入学习强国号,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学习强国号成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阵地。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于2021 年6 月初正式上线学习强国号,是新疆高校目前唯一上线的学习强国号,并且笔者参与了上线前后的准备工作,撰写编辑了诸多内容,从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看,深感“平台”的受众之多、传播之广、影响力之大。“平台”发布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性、指导性和时效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进文化润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学习强国号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习平台,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高校是思想荟萃的地方,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师生、校友等关注群体最多,涵盖各民族师生,正面舆论引导力日益壮大,易于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易于推进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包容差异性,易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易于传递高校的精神理念及办学初心,是师生校友的精神家园。

三、高校学习强国号的“三维”价值

教育部在2022 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融合[3]。换言之,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结合思政教育推进部署,网络思政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思考和关注高校学习强国号的网络思政价值时,有必要立足“为何用”,聚焦“用什么”,探索“怎样用”进行深度思考,以期发挥网络思政的“最大公约数”。

(一)立足“为何用”:讲清高校学习强国号的优势特色

发挥互联网优势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实效。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学习,尤其是手机上网使用率近乎100%。《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 亿,其中青少年上网一直受到政府、学校和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4]。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对待这一问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让教育过程和结果入脑入心,必须在形式上、内容上、实践上推动改革创新。“平台”具有公益性,免费向党员干部群众开放学习,在PC端和手机客户端均可使用,这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率和实效性得到了保证。“平台”丰富的思政资源、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基因、严谨生动的国内外时事资讯,有利于师生在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中形成对比,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加深对中国国情、区情、社情的理解,加深对文化传承的体悟,真正让真理和信仰的融合融入师生血脉。

海量优质资源有助于增强师生的综合素质。“平台”优势明显、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群体,既能宣传中央各类政策,也能获取全国各省市区信息,在维度上将党和国家的发展同每个党员和群体的成长紧密相连。阅读文章、音视频学习以及各类答题、转发分享、评论点赞是增进师生综合素质,强化理论武装的有益探索,“益智性”的学习方式容易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平台”涵盖31 个地方平台和“主要央媒”“行业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等子平台。特别是高校学习强国号的开通,使得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又多了一个有力抓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进文化润疆,有利于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传播高校特有的育人故事和教育声音。尤其是海量的线上慕课、党建思政、新闻热点、教授名家、校园文化资源等,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集中展示出来,在展示学校形象和文化传承、凝聚师生校友共同的价值追求等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信息发布权威有助于增强师生的心理认同。“平台”是一个全国性的学习平台,是中宣部指导、各省市区宣传部主导、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具体运营的“爆款”APP,内容和渠道集中汇聚了国家级及省市县级电视、广播、报纸、电台等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了先汇总、再审核、后传播的模式,信息审核严格,可信度高,权威性强。除了信息资讯外还有人文历史专题的发布,增强了“平台”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高校学习强国号主打重要新闻、党建思政、校园文化等,内容均是校内重要信息的精选,发布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运营机制,确保产出内容价值观正确、可读性强、师生认可度高。

智能传播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一是随着世界多元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主流文化的攻击和渗透逐渐增多,骚扰和挑衅频现,甚至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以此达到阻挠中国发展的目的。二是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工具的普及使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三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凸显的种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点开花”及“分散状”[5]。以上种种行径会侵蚀和损害国家认同和政治制度认同。“平台”的出现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对新疆高校而言,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文化润疆建设水平,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自强氛围,使主流信息形成“聚合效应”,有利于统一思想,“平台”打造的智能互联传播手段、权威信息库资源,创新了政治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二)聚焦“用什么”:阐明思想政治和“平台”的关系

聚焦“用什么”的问题,就是发现和利用价值的过程。“平台”开设频道之间存在一定的层进关系,可以概括出:视角开眼界、理论强头脑、楷模树榜样、参与重实践。高校学习强国号栏目开设基本思路与“平台”频道开设思路大致相同,通过开设“学校要闻”“综合资讯”等实现“视角开眼界”,开设“党建思政”“理论园地”等实现“理论强头脑”,开设“学生风采”“榜样引领”等实现“楷模树榜样”,但在“参与重实践”的实现上,没有开设明确的栏目与之对应。

“视角开眼界”。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性格、品质、为人处事、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及亲和力上,这遵循了“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的规律。高校学习强国号通过对时事焦点的客观真实报道与推送,为大学生提供“足不出户看世界”的渠道,引导师生对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时事热点进行持续深入的关注并思考,对引导和增进师生“五个认同”具有鲜明的导向,易于帮助师生形成生动明晰的国家记忆。

“理论强头脑”。先进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将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高校学习强国号开设理论学习栏目,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时代变化风起云涌,大学生也需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迎接新挑战,适应新挑战则必须注重理论学习。“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需要“精准滴灌”,加强理论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楷模树榜样”。楷模代表这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具有勤奋实干、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指引着大学生前行的正确方向和道路。高校学习强国号通过讲述身边楷模的故事,深度剖析楷模的内在之美,使大学生与楷模“零距离”接触,展现楷模的立体形象,给大学生建立成长的路标,在有形有感有效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与重实践”。高校学习强国号单独开设与实践相关的栏目可谓凤毛麟角,大多和上述三个方面相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层次关系上看,上述三点其实都是在为实践铺垫,如果高校学习强国号能够以更加明晰的思路开设实践专栏,引导大学生把“视角开眼界”“理论强头脑”“楷模树榜样”同“参与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切实增强师生的认同感。

(三)探索“怎样用”:重理论强实践,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

为了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推进文化润疆,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党委应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要站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加深对“理论强头脑”的理解。一要做先进思想的“学习先锋”。高校党委要先学一步,把学习新思想作为高校党委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此外,众多高校学习强国号都在“平台”展示有助于形成矩阵效应,高校党委可在关注其他高校学习强国号的同时,实现能力提升。二要做先进思想的“传递火炬”。高校党委要着眼于发挥好“火炬手”的作用,把学习的成果通过辅导报告、思政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形式传授给师生。还需对运营者制作的内容进行把关,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6]。高校党委要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高校学习强国号作为新时代师生学习新思想的平台,运营者迫切需要找准并紧扣“平台”定位,才能更好地使师生从中受益。运营者在对高校学习强国号的运用上应当更加侧重于对“视角开眼界”“楷模树榜样”的深度挖掘,用最大的可能为师生带来更加广阔的视角,为师生提供衡量自我的优秀标杆,在引领师生思潮的导向时起到良好的风向标作用。一个社会的动乱、一个政权的瓦解,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7]。在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上,实施文化润疆,用中华文化凝聚人心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要提高政治站位,力求推送的内容导向正确、内容精准和真实。一要当思政教育的“指路灯塔”。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强化思想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布内容需要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8],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运营者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思政工作实效,为育人工作赋能。以“新疆农业大学学习强国号”为例,该强国号长期开放的栏目“媒体聚焦”“云端课堂”和“农大故事”中,“媒体聚焦”和“云端课堂”用最大的可能为学习者带来更加广阔的视角,较好地实现了“视角开眼界”的任务目标。“农大故事”则是着重挖掘学校内的优秀楷模,为师生树立标杆旗帜,起到“楷模树榜样”的积极作用。二是当思政教育的“勤劳花匠”。运营者要掌握精准受众定位,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倾向,高校独有的办学文化传承,努力使推送内容引人入胜而又不失丰富内涵,实现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视角的优质结合,最终将价值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生动化。

作为高校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人群,广大师生要做合格的学习者。只有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一是对新思想“兼收博采”。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穿透力强等特点,要培育“互联网+”思维,师生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主动学习新理论新观点。师生要将自身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积极主动传承红色基因。二是对新思想“身体力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学习新思想则更需要和实践相结合,师生可以根据对学习强国号中“楷模树榜样”的主动学习,通过身体力行和投身实践的方式,主动打开眼界、感悟思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猜你喜欢

楷模强国共同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爱的共同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强国有我
【时代楷模】
爱国奉献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