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2023-10-11霍建国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科专业建设

霍建国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公共治理实践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以国家公共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家公共治理实践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巨大理论空间,亟需公共管理学科生产并建构能够解释公共治理实践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在服务国家公共治理实践需求方面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滞后于实践,并未有效发挥其对治理实践的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新文科”理念和“双万计划”建设任务指引下,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使公共管理学科专业适应国家战略、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缘由与内涵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学科建设主要由学校学科发展规划部门或研究生院(部、处)负责,其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学科团队、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硕博学位点设置与布局、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等任务展开,旨在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有学术造诣的学科团队,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专业建设主要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其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设计、教材与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手段与方法、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等教学设施建设而展开,其主要侧重于本科教学,旨在通过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开来,要么重视学科建设忽视专业建设,要么重视专业建设忽视学科建设,要么将二者相互独立而忽视二者的内在关联与相互支撑,由此制约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共进。事实上,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高层次的学科成果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水平,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科层次与影响。就此而言,高校必须摒弃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割裂的传统做法,有针对性地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般来说,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指“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二者并重的理念,将之视为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与协同发展”[1]。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与专业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对学科的推动、充实与拓展作用,通过专业建设夯实学科的基础,提升学科竞争力并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二、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而言,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尤为重要。公共管理学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这种宽泛的学科范围与较大的专业差别导致了公共管理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1.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深。公共管理学科范围较为宽泛,其所属专业之间的差别较大,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程度不深。例如,在公共管理学科所属的专业中,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偏向于教育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偏向于医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偏向于农学,在实际的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中,这些专业与公共管理学科偏差较大,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科和专业壁垒。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

2.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支撑力度不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注重的是科学研究与学科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往往对专业教学有所忽视,而且学科科研成果往往偏离本科教学或难以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因而学科建设难以发挥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往往重视本科专业外延建设,将专业建设仅仅理解为规模、种类、技术设施等方面的扩展与优化,从而忽视了对利用学科优势促进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专业内涵建设。也就是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注重科研成果,忽视了对专业教学的支撑;专业建设重视教学形式,忽视了专业内涵建设,对学科发展支撑力度不强。

3.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足。在高校,尽管学校宣称学科与专业同等重要,教师也说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但在实际中,部分高校学科重于专业,科研重于教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自然导致了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协调不足问题。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也存在这种问题。例如,学校往往在学科建设上投入大量的经费与资源,而对专业建设投入不足;教师也往往是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甚至部分学科学术骨干不给本科生上课。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失衡,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无法协调共同发展。

4.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不够。首先,作为负责学科建设的校学科发展规划部门或研究生院(部、处)与作为负责专业建设的教务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资源难以共享,甚至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其次,公共管理学科所属的本科专业之间的差别较大,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这些同属公共管理学科的各个专业之间差别较大,因而在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往往也难以共享。此外,诸如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学术交流活动等往往也不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开放,因而也难以做到资源共享。由此,这种资源共享不充分的问题也影响和制约了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三、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基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说,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既是新文科背景下加强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纳入一体化建设视野,才能有效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树立共生共进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价值理念。目前,许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着“重学科、轻专业”的传统思想观念,并由此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两张皮”问题。由此,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必须从思想观念层面解决“两张皮”问题,树立共生共进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价值理念,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要树立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共生”理念。公共管理学科是由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所组成的集合体。如果公共管理学科失去了作为基础构成要素的专业支撑或者与专业发生了割裂,那么学科将不复存在或趋于解体;同样道理,如果专业与学科相割裂,其自身也将无所依托而难以发展壮大。因此,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是同一个生命体,只有彼此之间相互提供营养,二者才能共生、共在、共荣。另一方面,要树立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共进”理念。在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与专业紧密相连、相互支撑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科与专业共同进步与发展。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硕士博士授权点、高水平科研成果、重点研究基地等优势学科资源对公共管理各专业的支撑作用,进而有力推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同时,专业建设中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高水平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能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科学研究、学术团队建设起到拉动与促进作用,进而增强学科的竞争力并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总之,只有树立共生共进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价值理念,才能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相割裂与失衡的问题,进而使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进步。

2.构建有机融合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体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在本质上是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互通、互助、互融,因此,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促进公共管理学科与专业有机融合。其中,一是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目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推进。这种各行其是的管理体制很难形成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方案,也难以促进学科和专业之间形成合力。因此,高校应该改变目前的管理体制,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统一到专门领导小组或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并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只有构建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并从全局高度整体着眼,将专业建设统一纳入到学科建设之中,进而确保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融合,整体有序推进。二是要重点加强公共管理教学与科研相互转化机制建设。一方面,要促进专业课程中的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问题,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新生长点。例如,在编写教材、设计课程内容、与学生教学互动时,往往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和科研的灵感,进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内容深度扩展。例如,将稳定的科研方向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开设课程的基础;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研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总之,教学与科研相互转化与融合,必然会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双向提升,进而促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3.打造共用共享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组织平台。组织平台是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载体与保障,因此,要实现组织平台的共用共享,从而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是要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建设。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其中,“系”一般是以同一个学科所属各个专业集合而成的学科群,同时也是集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于一体的实体性基层组织机构。可以说,作为基层组织机构的“系”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在现有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下,必须突出和强化“系”在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质性作用。因为只有在“系”这一层面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充分发挥其对学科、教学、科研等各种事项的自主权,才能使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彼此支撑、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二是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公共管理学科平台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相关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是公共管理学科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公共管理专业平台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是公共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要实现平台资源的共用共享,例如,将高水平的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共享,并以项目立项等方式鼓励本科生参加学科科研活动,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样,将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专业教学平台向研究生开放,可以使科研学术问题实践化,从而检验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总之,打造共用共享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组织平台,可以避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的资源重复与浪费问题,进而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4.实施贯通式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所谓贯通式培养模式,是指通盘考虑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制定统一、连贯的培养方案[2]。这种培养模式旨在破除公共管理本科、硕士、博士分段培养的弊端,进而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安排、知识更新与能力培养上做到有机衔接,实现本硕博连读。这种贯通式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在10 年内完成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培养,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增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实施贯通式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优秀本科生攻读本校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硕士和博士。例如,通过专业优势特色宣传、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宣传、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学教育、考研动员讲座、考研辅导等活动,强化学生对本校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认知与认同,将本校作为保送或考研的目标院校。只有提升考取本校研究生率,才能为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基础。其次,在本硕博课程设置上实现无间隙衔接。例如,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阶段设置“公共政策学”课程,在公共管理硕博阶段设置“公共政策分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专题研究”等课程,既能保证课程设置上的连续性、一体性与递进性,又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最后,出台相关制度保障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如提高学校接收推免研究生奖学金额度,吸引学生将本校作为读研对象;将符合条件的本硕博连读学生作为预留师资培养,吸引储备青年人才;推行全过程导师制,将博士生导师作为本科生的学业导师,将优秀本科生培养成硕士、博士,形成全程式、一贯式指导。

总之,学科与专业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新文科”理念和“双万计划”建设任务指引下,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要回应时代新问题和实现人才培养新要求,这就要求将公共管理的专业建设纳入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范畴,切实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增强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综合优势与整体效能,从而持续提升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