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院校法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2023-10-11刘冬梅王凌云徐春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文科实务

刘冬梅,王凌云,徐春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为了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实施“四新”建设,是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其中新文科建设是人文社会学科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在构建我国文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2020 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也对国内文科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1-2]。

新文科建设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法学是新文科建设中的大类学科之一,法学本科专业建设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点,如何按照新文科建设理念,强化法学专业思想价值引领,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建设,是国内各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共同课题[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在2020 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这既是对过去法学专业建设成效和特色的肯定,也为持续提升本专业内涵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本文总结了新文科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改革实践,提出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举措。

一、新文科背景下农林院校法学一流专业的建设思路

国内法学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有政法院校、综合型大学以及理、工、农、林、医、师范类等院校,呈现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国内众多农林院校均开设法学专业[4]。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学本科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农林院校法学专业,要紧密结合农林院校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需求和新文科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人才培养过程,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特色发展,深化法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农林院校法学一流专业建设。

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在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基于学校“12345”的发展思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形成一流专业建设思路,即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念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做强一流法学专业,服务国家和中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文科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一流专业的建设实践

(一)优化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教育部新文科发展规划、国家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法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用人需求,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在2019 版培养方案中,夯实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创新型”和“复合型”推进人才分类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将审判实务认知纳入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法律实务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包括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和综合实践环节)占到学生毕业额定学分的30.36%;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新开设了“农业法”“公益诉讼专题”“乡村法治专题”等课程,设置了“新生研讨课”“农业发展与政策法规”“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识类课程,增设本研贯通课程,突出农业法和乡村治理方向,体现服务“三农”特色;新设“人工智能法”专题课程,培养学生从法律路径构建符合人工智能运作规制体系的意识和能力,2021 年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实行课程思政全覆盖,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法学专业不仅仅是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法律人才,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因此,本专业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实施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习近平法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农精神、法治力量护航“三农”、法治引领生态文明等价值要素和理念进课堂,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以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金课,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要求。2020 年的调查问卷分析表明:97%的用人单位和深造院所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适应能力、文化素养、学习能力表示满意。

2.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双师同堂教学。为了促进司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专业邀请资深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实务专家与任课教师一起,在法学核心课程和实务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师同堂教学,在“理论+实务”的融合教学中,任课教师担任好课堂主持人,将知识点有机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对实务专家的主讲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深入,及时进行课后的总结和提升。双师同堂以学生为主导,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双师互动”的多元互动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条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素养的提升,强化其法治观念和程序正义观念[5]。

在双师同堂的理论和实务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课前准备、引导授课、师生论辩、总结深化四个教学环节,实施了诊所式、启发式、翻转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了同堂解析案例、法庭审判观摩、学生模拟审判等特色教学单元。实务专家和任课教师同堂授课,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交融,既提升了实务专家的理论水平,又使任课教师拓宽视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实践的教育理念,法学专业构建了以教学实习活动为主线,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校内指导性实践活动与校外自主实习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模式,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理论课程中强化案例教学,将实务经验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模拟训练和法律方法训练等实践环节,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星启计划·法律实务技能培训”为主题邀请律师在夏季学期就法律检索、诉讼可视化、民事诉讼法律文书写作、沟通与表达进行培训和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6];“法律实务认知”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亲身感受司法环境,强化对法律和职业的认知;“法律实务实习”课程通过组织学生旁听真实庭审,开展法院现场教学,举办模拟法庭等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法学综合素养,其中在举办模拟法庭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案例选择、任务分工、文书写作、排练预演等工作,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专家线下、线上向学生讲解庭审技巧,分享实务经验,校内与校外专家担任庭审评委,构建了“分散与集中、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模式[7];综合实习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以上的顶岗锻炼,通过培训、考核、反馈、评价等环节提高实习质量。此外,通过举办“凤岗法学”模拟法庭大赛、法律文书大赛,法治小院、民法典进乡村等品牌活动,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的知识开放、师资开放、思维开放和场地开放。

4.实施课程组制度,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法学专业实施课程组制度,每门课程建立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写教材、课件和其他课程建设材料,协调课程组成员进行备课,协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教学资料共享,凝心聚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研室适时组织课程教学研讨活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确保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累积性和改革的持续性,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学年论文制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加强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法学专业为每名本科生配备责任心强、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的学业导师,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奉献祖国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导师制的实施使师生联系更密切,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也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019 年至2021 年,法学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4 项,省部级奖项9 项,其中2019 级本科生在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总决赛中获一等奖;学生参加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39.38%,学生国内外升学率平均为25.61%。

2.实施本科生学年论文制,提高写作和科研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写作和科研能力,法学专业从大一开始执行学年论文训练计划,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学年论文训练,大一学年论文以文献综述训练为主,大二为撰写调研报告训练,大三为专业知识运用和学术规范训练,大四为本科学位论文。除了专业教师对学年论文进行具体指导以外,学院还邀请专家为学生举办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与案例研究、学术论文结构和逻辑、写作规范和技巧等一系列学年论文辅导报告会。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建立学年论文质量标准、优秀学年论文奖励机制等措施确保学年论文工作有效开展,促进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在2020—2022这三年,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5 篇,其中获校百篇优秀毕业论文4 篇。

(四)深化与相关实务部门合作,加强协同育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与相关实务部门合作,广泛开展教育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加强协同育人。法学专业在陕西、江西等地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14 家;与龙图集团合作建立龙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律教育中心,设立“龙图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和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资源共建、为学生进行实务专题讲座和培训、参与双师同堂教学活动、指导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活动,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法律实务部门的广泛参与。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为了满足新文科建设需求,学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规程,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多渠道多途径地选拔优秀人才,引育并举、分类评价,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对新入职教师系统开展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教学实务等专题培训;在夏季学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教学新模式、新技能培训;要求青年教师深入法律实务部门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通过参加培训、交流访问、导师制、业务研讨、讲课比赛等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教研活动,实施“党建+”活动机制,扎实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带动其他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和为国育才能力。法学专业还外聘行业实务专家20 余人,构建互补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推进一流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六)打造法治文化育人精品工程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凝聚法学专业师生合力,统筹校内外资源,打造“四个一”的法治文化育人精品工程,即把握一个鲜明主题,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打造一支普法队伍,夯实法治人才培养;创建一批品牌活动,增强师生法治自信;激发一份青年责任,服务法治社会建设。法学专业师生积极参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精神、民法典等政治理论学习和“千人诵宪法”“宪法晨读日”等品牌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法学学子在增强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社会普法贡献了力量[8]。

三、新文科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一流专业今后的建设思考

(一)加快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动法学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的自觉行动,也是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法学及其他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法学专业应以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校外相关理论与实务专家的合作,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全面系统研究,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学研究,创新教学形式,抓好融入式教学,积极开展原创性研究,推动法学一流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法学一流专业特色发展

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要紧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站稳服务“三农”的法治研究根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要切实融入学校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发展格局,强化与学校农林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农业合作的法律保障、实现“双碳”目标的法律体系、智慧农业的法治建设等方面担当起新的发展使命,以学科为引领加快法学一流专业特色发展,积极创建农林院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标杆,提升法学专业的建设内涵,促进专业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文科实务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豆文科作品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孙文科
ODI实务
FDI实务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