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作用①

2023-10-11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音乐作品爱国主义文艺

仲 社(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所谓中国精神,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特别是在100 年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铸就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也是人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文艺形式。音乐具有思想引领、道德教化、娱乐审美等功能。中国音乐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与会专家谈到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音乐舞蹈作品,习近平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给予帮助,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并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②2019 年8 月20 日新华网官方账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345819118709701&wfr=spider&for=pc。。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精神,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办法,就是充分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与现代音乐艺术结合起来。

一、音乐的审美本质与载道功能

关于音乐艺术的哲学本原问题,《礼记· 乐记》提出过朴素的观点:“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2]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而辩证地阐明了,人类只有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才有宗教和艺术等精神需求的思想,并根据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是一定阶段的政治经济现实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音乐的意象是非物态化的,这种非物态化的意象被音乐家演绎成音乐的独特语言。“大乐与天地同和。”真正美的音乐是与天地的律动、自然的动静合二为一的。这种符合生命律动规律的语言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音乐的审美娱乐功能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礼记·乐记》中指出:“夫乐者乐也。”音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精神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观念,而是生动的、活泼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西方文化的精华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革命文化相结合,以鲜明的现代艺术形式对后者加以阐释。这就不能不提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与成功演出。

按照“夫乐者乐也”的说法,在音乐之中所实现的快乐,绝不仅是浅层的感官快乐,而是一种在道德充盈之下的理性愉悦。在娱乐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因此,教化也是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形象能触动人的心灵,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进行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之美,道德关系之美,劳动之美。”[3]苏霍姆林斯基重视音乐对塑造美好个体人格、塑造美好人际关系、塑造价值关系的影响,这就呼应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文以载道”一说。“文以载道”的思想实出于汉儒《毛诗序》中对《诗经》“诗言志”思想的阐发,具体则见于北宋周敦颐的言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4]重文艺的美育与教化功用,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

二、中国音乐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音乐作品对于凝聚爱国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精神的范畴是宽泛的,有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音乐从不同层次上建构着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以来屡遭外辱,尊严尽失。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的理想就是追求民族解放,构建民族国家,重新找回本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音乐家用音乐唤起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调民族认同,无疑是爱国主义建构的关键。1931 年至1945 年,抗日战争历时14 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音乐人”积极担负起历史责任,唤醒民族意识,动员大众奋起抗战。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时代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期间中国创作了数千首抗战歌曲。这些抗战音乐作品对于爱国主义的建构和彰显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成了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精神的品质、内涵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吹响了音乐文化革命性思想的号角,其歌曲创作集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于一体,1935 年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激昂雄壮,以其巨大的影响力,鼓舞无数青年走上前线,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所有中国人的意志。作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品质,至今仍鼓舞着全国人民砥砺前行,成为代表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不可替代的符号。冼星海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作品气势磅礴,通过对雄伟壮阔的母亲河的讴歌和赞美,唤起了中华儿女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大众的抗战血性。《黄河大合唱》宛如中国人民昂然抗战的不屈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独立、自由、胜利、解放、团结、不屈、牺牲、和平……这些抗战歌曲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凝练和塑造了民族精神,成为了爱国主义的象征。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是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满腔热情投身祖国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的主基调也发生了变化;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爱国主义也有了新的内涵,改革发展、开拓创新,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创新发展中精益求精,《我为祖国献石油》《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讴歌了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续写了爱国主义的精彩华章。

(二)音乐作品对于人道德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特别是在教育上,要“以音乐培育学生心灵美,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德育教育”[1],所以我们要发挥好优秀文艺作品在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方面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文艺的独特作用。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所具备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人民群众,使受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像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要发挥音乐作品对于人道德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就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通过艺术化的创作,使核心价值观转化升华,在艺术创造中把抽象的观念转化成具体的题材和内容,生动形象地予以体现。手法上既要以气壮山河的大制作反映历史大势,也要小中见大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真善美。

比如,问世于1988 年的歌曲《高天上流云》的歌词是这样的:“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阴。地面上人群,有合也有分。南来北往,论什么远和近。一条道儿你和我,都是同路人。莫道风尘苦,独木难成林,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成绿茵。”歌曲歌颂人间友爱,倡导社会互助,寓理于情,寓理于韵。并且,歌词里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的要求,体现了个人发展离不开他人、更离不开集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党提出的历史任务,但其核心却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以及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优秀的文艺作品、音乐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辨别真善美、假丑恶,激发人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对人的道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具有一定的历史前瞻性,能够从感性层面揭示出人类生活的普遍真理。

(三)音乐作品讴歌时代、表征时代的作用

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文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很多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需要和民众愿望,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以其动人的力量与现实主义精神,以其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事实上不断推动着对中国精神的阐释与宣传。例如创作于建国初期的混声二部合唱歌曲《歌唱祖国》,以其音调雄壮有力,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与雄心壮志,至今仍传唱不衰。而《东方红》和《长征组歌》两部作品,更以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最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这些作品,都在有力地展示着中国精神,也体现着习近平对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深刻阐释:“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

十八大以来,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情系人民大众,满怀豪情壮志,书写和记录人民伟大实践和时代进步要求,创作了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以及歌曲《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走进新时代》等大量集思想性和艺术性、讴歌伟大时代、展示中国梦的优秀音乐作品,鼓舞着广大群众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地投入国家革命和建设。歌唱祖国、歌唱劳动者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音乐作品的鲜明主题。《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2020 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迅速行动,积极投身抗疫战斗,以“艺”抗“疫”,发表音乐作品为武汉加油,凝聚人心、赞美英雄,向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钟南山院士等广大工作者致敬,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像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坚信爱会赢》,唱出了爱,唱出了情,唱出了力量和信心,讴歌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广大文艺工作者忠实记录和再现时代的伟大变迁,为人民大众创作出与时代同行、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时代音乐作品。

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音乐工作者要推进音乐事业的创新发展,积极发挥文艺引领作用,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音乐作品,用音乐感化人心、激扬精神,为社会注入正能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爱国主义文艺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1942,文艺之春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爱国主义教育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