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析高考试题,教考巧妙衔接
——以2022年全国甲、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

2023-10-11沈曦林林丽萍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抒情考点手法

沈曦林 林丽萍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2022年全国甲卷和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题材分别是咏物诗和送别诗,且都不约而同地考查了诗歌的比较阅读赏析。笔者认为,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里“学习任务群5”中所强调的两点内容密切相关:一是“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二是“运用……比较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高考试题命制将会逐步过渡并实现“三维融于一体”,即把《课程标准》、统编教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三维”融合到高考试卷的真题这“一体”中来。因此,分析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探寻其命题变化及规律,进而推断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趋势,将更有利于教考衔接。

一、立足新编教材,构建完善体系

统编教材对古代诗歌阅读有了更为精准的鉴赏要求和更为明确的分析提示。这些要求和提示,将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导向性坐标,也更有利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备战高考时有的放矢。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在“古诗词诵读”中,对《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提出了鉴赏要求和提示:

1.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

2.感受反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其中,还做出分析,“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

由此看来,不论是对“彤管”意象作用的分析,或是对抒发爱情的反复手法的分析,都在提醒我们深耕教材。同时,随着旧有的“考试大纲”转变为新颁布的“评价体系”,教师更应立足对教材的全面解读和深入教研,进而构建适应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教学方案。

在2022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观题中,甲卷是“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而乙卷则是“……都是……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正是《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要求,即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表现手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因此,在赏析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并建构关于古代诗歌中不同意象的相关作用体系。在《画眉鸟》一诗中,诗人托物言志,把林间的画眉鸟和金丝笼中的画眉鸟进行对比,表达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难以摆脱官场束缚的无奈。林间的画眉鸟象征追求理想中的欧阳修,而“金笼”中的画眉鸟则象征了欧阳修所面对的现实中的自己。而文同的《画眉禽》一诗则不然,文同借诗中的画眉鸟清脆悠远的叫声来闻声抚情,以声衬静。画眉鸟的叫声非但悦耳沁心,让人摆脱烦恼,而且渲染出空荡的环境,营造出了公庭中清闲的氛围,让作者有置身空谷幽壑的感觉。

由此可见,在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咏物诗中意象的作用进行梳理并比较异同。在不同的诗词作品中,同一意象因诗人的处境、心境不同,其作用也可能大相径庭。比如“柳”这一意象,它既可用来渲染春色生机,也可用来代指故乡、故都;它可以赠别以象征留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也可以是时代盛衰,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或是爱情的见证;它有时用以讽刺长袖善舞、一手遮天的奸佞,如“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曾巩《咏柳》),有时象征曼妙婀娜的女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要求学生对常见意象有一定的积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还要引导学生从教材外的诗词中提炼出常见意象,分析具体内涵和作用,并学会比较相同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内涵和作用上的差异。

二、突出考点,夯实基础

历年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虽所选诗歌的题材和体裁有所不同,但命题理念万变不离其宗,呈现出考点既基础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以考查诗歌情感或表达技巧的题型相对较多。在命题时,命题者有意将考点“术语”进一步规范化,并进一步予以突出。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考点为“思想感情”,2021年全国乙卷的考点为“语言特色”,都十分直观明确;2022年全国乙卷看似并未明确指出考点,但从“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一提示中,可推断其考点是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因此,可以“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推测并归纳各卷区关于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命题理念、核心题型以及考查重点:

1.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

3.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4.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特色;

5.鉴赏诗中人物或诗人的形象;

6.鉴赏诗中意象(物)的内涵和作用;

7.鉴赏诗中炼字的特点妙处;

8.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或行文结构特点。

明确题型和考点更有利于标准化阅卷,也能从考生的答题中定出梯度,看出水平高低。当然,这里不排除综合考查的可能。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要求对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的精妙之处予以鉴赏。这道题涵盖了对艺术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考生须在综合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出诗句妙处。这里就要求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重要考点的鉴赏方法。

三、初高衔接,承优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2022年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检测了考生对初中阶段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从宏观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既要注重初高中统编教材的传承、过渡和衔接,还要思考高考命题是如何在传承优良命题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科学创新的。

具体而言,主观题部分要求将《白下驿饯唐少府》与初中教材中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进行对比鉴赏,体会两首送别诗排遣离愁方法的不同。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即“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新旧知识勾连,突破单篇限制,这在以往的高考试卷中也出现过。比如,2019年全国卷Ⅲ的第15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离别诗,不但有通过对“三秦”辅卫着“城阙”的铺陈和在长安就能远望到“五津”的缩小夸张来拉近离别后二人的距离,为后面“天涯若比邻”做“纵是天涯亦咫尺”式的铺垫,而且有“海内存知己” “天下何人不识君”的直接劝慰,更是通过和“在歧路” “共沾巾”的“儿女”予以鲜明对比来勉励临行的杜少府莫为离别而感伤缱绻,哭哭啼啼。在排遣离愁的手法上,有铺陈,有夸张,有直抒胸臆的劝勉,也有对比衬托的宽慰。

《白下驿饯唐少府》一诗则从标题的“驿”和“饯”二字可知是一首送别诗。白下,即今江苏南京,“白下驿”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首联诗人借用韩信寄食南昌亭并与南昌亭长结成“杵臼之交”的典故,叙写和唐少府的贫贱之交;再以反问句抒发二人相见恨晚之感,并为彼此始终志同道合而倍感欣慰。进而转入借景抒情,借江边楼阁、夕阳晚照、风烟弥道的景象渲染出迷茫之境,寄托了离别的感伤和客居思乡的无奈,从而既寄寓了惜别,又寄托了牵挂。尾联出现“逆转”,诗人由对友人的牵挂惜别转为对离别后的自我宽慰,化用《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典故。这里借事物寄托思念,有睹物思人、借物排忧的特点,更是一扫上两句景色的颓意,借对长安、太阳和人的联想,将对友人的不舍、牵挂转为自我慰藉。日边的光亮更是和“晚照”形成对比反差,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豪迈昂扬的气概。

通过对比可见,两首诗在排遣离愁的手法上大有不同:从宏观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通过直接抒情来劝勉友人,而《白下驿饯唐少府》则是间接抒情,借物用典来自我宽慰;从具体手法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采用铺陈、夸张、直抒胸臆与对比衬托的手法,而《白下驿饯唐少府》则以用典、反问、景物描写、虚实结合为抒情的主要手法。这道题既考查了考生初中阶段对送别诗抒发情感、排遣哀愁的鉴赏能力,也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课外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由此可见,初高中基础知识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能孤立地进行高中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

四、掌握趋势,稳健备考

比较阅读将是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趋势,也将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能力考查重点。因此,考生要学会就古代诗歌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横纵多方面的拓展,实现整体的建构与把握。同时,立足于统编新教材,特别是教材中对古代诗歌鉴赏提出的新要求。具体来讲,择取古人对某一首诗的评价,要求结合原诗句的内容分析这一评价具体体现在哪里。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涉江采芙蓉》一诗要求在阅读中体会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所说的“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特色;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要求“反复诵读”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进而“说说这种‘意趣’是什么”,即张炎在《词源·意趣》中说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的具体体现。

对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学生熟悉的初中阶段的知识导入高中阶段的古代诗歌学习,进而唤起学生在记忆上的共鸣。比如,通过再现八年级下册《关雎》 《蒹葭》中的相关诗句来以旧“唤”新,搭建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芣苢》中重章叠唱和比兴的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完善的古代诗歌知识体系。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咏史怀古诗这一题材的诗歌建立系统的思维导图,大致内容可包括章法结构、常用意象、意境、情感抒发手法、艺术表现手法(如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的异同比较。

3.强化初高中古代诗歌题材、手法等方面知识的互补和迁移。以抒情方式为例,初中阶段强调宏观掌握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即可,而高中阶段古代诗歌教学则须具体而微,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并区分抒情方式的不同实现途径和细微差异的判断,比如,融情于景、触景生情和乐景衬哀等。

4.以初高中课内知识为基础,进而拓展到课外古代诗歌的分析比较研读教学。比如,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在学生理解“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的前提下,教师可提供如《江陵愁望寄子安》(鱼玄机)、《精卫》(顾炎武)等采用相似方法的课外古诗来供学生研读,进而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5.教师帮助学生将作者、意象、语言特色、题材、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归纳。比如,学习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古代诗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并理解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而不研则乱,研而不教则空,教研相长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不二法门。这仅是笔者对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一些研读心得,以及对命题趋势的点滴预测,其中若有挂一漏万、贻笑大方之处,还请各位同人不吝指正。

猜你喜欢

抒情考点手法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春 日
七步洗手法
会抒情的灰绿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简论抒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