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小麦产业现状、问题与思考
2023-10-10丁明亮杨忠慧李宏生涂云超李绍祥杨木军沈锡琼
丁明亮,王 梅,刘 琨,杨忠慧,李宏生,涂云超,李绍祥,杨木军,沈锡琼*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北京 海淀 100193;3. 镇雄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云南 镇雄 657299)
小麦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之一,2021 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约2357 万hm2(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0.03%),总产量13694.5 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05%,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7.77%),因此小麦产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小麦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口粮和饲料粮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对减少冬春干旱季节土地撂荒、保障山区农户粮食供给、增加收入、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云南小麦属于中国西南冬麦区,是该区域小春季节第一大粮食作物[1],因此,文章归纳了云南省小麦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小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思考了小麦产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云南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云南省小麦产业发展概况
1.1 小麦在云南省的分布
云南省粮食产量从2012 年的1687.3 万t 增至2021 年的1930.3 万t,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然而云南省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全省每年调入粮食量550 余万t,食用油60 余万t,特别是口粮对外依存度大。作为云南口粮作物的小麦,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云南省,小麦产业覆盖全省15 个州(市)的114 个县(区、市),其中凤庆(1.22 万hm2)、丘北(1.14 万hm2)、砚山(1.00 万hm2)和弥勒(1.00 万hm2)等县(区、市)种植面积较大。小麦在全省的种植区域已逐步南移,如:2010—2020 年云南省原有小麦重要产区昭通、丽江、保山等区域小麦播种面积压缩严重,但楚雄和曲靖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上升(图1 和图2)。近30年来,云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经历快速增长到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种植最高峰达到70.68 万hm2,然而在2000 年后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21 年小麦播种面积约29.11 万hm2,约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13%,约为云南小麦种植最高峰时期播种面积的41.19%(图3)。
图1 2010、2015 和2020 年云南省各州(市)小麦播种面积比较
图2 2020 年云南省小麦播种面积排名前十的县(区、市)
图3 近30 年云南省小麦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情况
1.2 小麦在云南省的产量与品质现状
受播种面积下滑的影响,云南省小麦总产量自1999 年以来逐年下降直至2021 年的61.90 万t,其中2010 年由于受到特大干旱影响,总产量降为历史最低点44.69 万t(图3)。云南省小麦长期以来单产水平均较低,30 年来一直徘徊于2250 kg·hm-2左右,2021 年全省小麦单产为2126.4 kg·hm-2,仅是中国当年小麦平均单产水平的36.6%(图3)。近年来云南省审定小麦中,地麦品种在全省不同生态区的平均产量一般可达4500 kg·hm-2以上,田麦品种在全省不同生态区的平均产量一般可达6750 kg·hm-2以上,部分高产品种的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可达11250 kg·hm-2以上[1],然而新品种产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全省单产水平的显著提升。究其原因,小麦生育期间处于干季,而90%的种植区域无浇灌水条件,小麦高产栽培措施无法实施;品种耐逆性(尤其是耐旱性)不足;示范推广缺乏企业参与,高产新品种覆盖率不够;小麦品种生育期普遍偏长,与烤烟等大春作物存在茬口矛盾,导致小麦被山区化、边缘化,种植条件越来越差,品种高产潜力难发挥等。目前,云南省已发展形成以强筋与中强筋小麦为主的滇北晚熟麦区、以中筋小麦与中强筋小麦为主的滇中中熟麦区和以弱筋小麦与中筋小麦为主的滇南早熟麦区组成的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2]。然而2008—2018 年云南省参试的育成小麦品系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占比分别为1.17%、4.68%、80.12%、14.04%,而且育成小麦材料的品质指标未能全部达到优质强筋、中强筋、中筋或弱筋小麦的各项指标[3],所以在云南省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品质不优,商品率低。因此,云南省小麦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小麦产业发展。
1.3 云南省小麦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现状
云南省气候类型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同时受小麦品种类型多、优质专用品种少、种植分散、生长期间干旱少雨等因素的影响,自产小麦的加工品质差异大,多数达不到优质专用小麦的标准,商品率低,所以云南省境内多数面粉(面条)加工企业的原料以外调为主,仅部分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是云南自产小麦的消费主体。云南自产小麦的消费总体构成分别为65%~70%用作饲料,15%~20%用作面粉加工,5%~10%用于酿造业,10%用作良种生产等[4]。云南省属于小麦需求总量不足的省份,每年从国内小麦主产区的调入量较大,然而小麦进出口贸易仍然存在但数量不大。据农业农村部网站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表明,2020 年云南小麦进出口量及金额分别为10.6 t 和9540 美元,516 t 和265389 美元;2021 年云南小麦进出口量及金额分别为4.62 t 和2874 美元,403.48 t 和2071.86 美元;2022 年云南小麦出口量及金额分别为790 t 和462685 美元,进口量不祥。由于云南省自产小麦严重不足,所以为了满足全省小麦(面粉)消费需求,目前主要从国内小麦主产区调入为主,据云南铁路部门统计,仅2020 年从外省调入小麦(面粉)量达到36.90 万t,约占当年云南省小麦总产量的52.94%,并且随着云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进一步压缩及消费需求的增长,小麦(面粉)调入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2 云南省小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综合分析云南小麦产业现状,云南小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食物结构多样化和食品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2022 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的发展,云南省对小麦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云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的进一步缩减且总产量逐步下降,导致云南省自产小麦严重不足;小麦生育期受季节性干旱影响、倒春寒时有发生、种植分散、栽培管理粗放、轻简化高产栽培措施缺乏、良种覆盖率不够、品种耐逆性(耐旱性等)不足以及新品种生育期普遍偏长引发的茬口矛盾导致小麦被山区化、边缘化,种植条件越来越差等因素造成云南省小麦单产水平低且不稳定;云南省近年来推广优质小麦品种极少,不同小麦生产区农户种植的品种多、乱、杂,优质小麦相匹配的栽培措施严重缺乏以及难以形成区域化与规模化的优质小麦种植等因素造成小麦品质(特别是加工品质)不稳定,商品率低,种植效益较差;尽管云南省存在一些面粉加工企业及面制品食品加工企业,但是普遍存在规模小且分散,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引领和带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小麦产业相关科技人员不断流失,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呈下降趋势。
3 云南省小麦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云南省小麦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仍然有进一步发展小麦产业的优势[2,4-5],表现在滇北和滇中麦区小麦生长期间拥有较好的温、光、水等自然和生产条件,和中国黄淮北部优质强筋、中筋小麦自然与生产条件类似,存在发展优质小麦的自然生态优势;云南小麦单产水平低,但是单产提升潜力较大,同时云南田麦种植区一般地势平整,土壤肥料好,有一定水利灌溉条件,有利于实施高产栽培措施,小麦单产水平高且稳产性好,且适合区域化、规模化的优质小麦的生产。云南省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是中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邻近的一些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小麦种植较少甚至没有,但存在一定需求,基于交通运输成本考虑,云南省相比国内其它主产区具有较少的交通运输成本。云南省政府及全省小麦产业相关工作者,应发挥小麦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云南省小麦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建议加大小麦生产和科研财政投入,坚守小麦安全生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小麦是中国两大口粮作物之一,直接关乎粮食安全。云南省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为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加大小麦生产和科研财政投入,壮大小麦产业相关工作队伍,服务小麦安全生产,极力促进小麦播种面积恢复和稳步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实现小麦足量供应,逐步降低对外依赖。加快推进小麦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应用。小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即为品种,应通过加大投入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品种创制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另外,着力加强农田改良和水利条件改善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小麦品种相匹配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良种良法”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加快推进小麦的产业化经营和延伸小麦产业链。在云南省应大力扶持有规模、上档次、带动能力强的小麦相关产业(面粉加工、面制品加工、小麦种业等)的龙头企业,在税收、贷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发挥企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引导麦农、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进行小麦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不断提升小麦产业化水平[2,4]。另外,小麦是数百种食品的重要加工原料,应积极引导、扶持云南省小麦主产区(县)就地发展食品加工业,打造云南旅游特色食品,延长小麦产业链,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