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试验
2023-10-10吕德芳胡艳芳冯二荣聂裕芳袁丽萍李宏哲饶高雄
吕德芳,胡艳芳,黄 志,冯二荣,聂裕芳,王 超,袁丽萍,李宏哲,饶高雄*
(1. 沾益区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推广站,云南 沾益 655331;2. 曲靖市经济作物推广站,云南 麒麟 655000;3.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是《中国药典》收载的黄精药材正品,本品以干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肺虚燥咳,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等症[1]。滇黄精也是国家认可的药食同源品种,在大健康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滇黄精资源分布区和药材主产区均在云南,是滇产道地大宗药材,商品药材主产于滇中和滇东南。随着滇黄精野生资源枯竭,种植产业逐渐兴起,栽培滇黄精成为商品药材的主要货源,但其农业生产技术尚待不断完善。
农艺性状是农业生产评价的重要依据,具有直观便于观察,实际生产结合度高和容易推广应用等优势[2]。滇黄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年限是影响根茎产量的关键因素,观察滇黄精移植后不同生长年限的农艺性状,分析产量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及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和推广滇黄精规范化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曲靖市沾益区盘江镇小后所村云南煜欣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滇黄精种植基地,坐标103°45′E、25°45′N,海拔2074 m。
1.2 试验材料
滇黄精移植选用顶芽饱满、肥厚、无损伤痕迹、具3 节以上2 年的根茎。根茎于11 月末倒苗后收集,截取长≥5 cm、有1~2 个芽的根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处理伤口,置于阴凉处2~3 d 伤口收浆后备用。
1.3 试验方法
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12 月采用遮荫棚(遮光率70%)仿野生栽培。用10~15 g 生长2 年的根茎在2017 年3 月进行移栽。
移栽前在2 月中下旬整地,施用农家肥45 t·hm-2、有机肥15 t·hm-2,用机耕将肥料翻入土中混匀后翻晒土地约15 d。3 月初按常法整理土地后按照株行距30 cm×45 cm 的标准穴移植滇黄精种苗,种植密度7.2万~7.5 万株·hm-2。
滇黄精根茎芽头朝上平放穴底,覆土5~8 cm 后再覆盖适量松毛保温保湿。移栽后浇透定根水1 次,以后根据墒情每隔3~5 d 浇水1 次,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出苗,根据出苗情况适当调整松毛覆盖层的厚薄使出苗整齐。
移栽后每年5 月下旬和8 月中下旬各施腐熟有机肥1 次,使用量每次22.5 t·hm-2。施用有机肥的同时应根据滇黄精生长情况,施用复合肥(N ∶P2O3∶K2O=20 ∶10 ∶20)150 kg·hm-2。在夏季滇黄精生长旺盛期可用0.2%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以促进植株生长,每15 d 喷施1 次,共喷施3 次[3]。
1.4 栽培滇黄精农艺性状观察
2017、2018、2019 年的9—11 月调查移植后不同生长年限的滇黄精,在3 个试验小区分别随机选取10株共30 株测量,滇黄精叶苔数、果苔数、果粒数、果粒重、果茎、叶长、叶宽、茎粗、株高;随机选取20 m2测量滇黄精有效株、单株重、产量。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软件Excel 2010 和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表2 的统计数据分析,在大田栽培环境下用2 年生滇黄精根茎移栽后比较农艺性状,在移栽后第2 年的各项指标相对第1 年、第3 年略高,有效株第1 年下降7.7%、第2 年下降15.2%、第3年下降31.2%,随种植年限延长有效株下降幅度增大,田间管理成本增加,腐烂率严重,但在农业生产收获的关键要素方面,第3 年的产量及果粒重等指标明显更高,意味着经济产值也最高,是最适宜的采收时机。
表1 滇黄精移植后不同生长年限农艺性状调查
表2 滇黄精移植后不同生长年限的生物产量统计(鲜重)
3 讨论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中药材品种在大规模种植情况下,其种植采收周期的合理规划需根据病虫害防治、生物产量、田间管理成本等要素综合评价,以尽可能做到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滇黄精移栽时根茎已生长2 年,移栽第3 年后采挖,药材个头大,生物产量高,综合经济产出效益好,是最佳栽培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