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课程设计方案
2023-10-10张化
【关键词】运河文化;活动课程;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3-0082-02
【作者简介】张化,江苏省清浦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教师,高级教师。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工程之一,附着其上的运河文化熠熠生辉。江苏省淮安市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依托淮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设计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课程。
一、总体思路
本活动课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运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现状,进而探寻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策略。课程包括三大活动:第一,寻访运河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探寻运河文化遗产,从而深入感受运河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第二,调查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和不足,提高学生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进而增强学生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第三,探究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通过交流合作制订研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进一步加深对运河文化的认识,创新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策略。
二、活動方案
1.活动一:寻访运河文化遗产
任务1:了解文化遗产概念。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及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及其分类方式,为运河文化遗产寻访活动打好基础。
任务2:寻访运河文化遗产。本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包括三项内容:学生实地参观一处以上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淮安相关遗产片区及遗产点;学生寻访一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外的淮安相关运河文化遗产;写一篇参观寻访感想,并在班级交流。
任务3:制作运河文化遗产图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寻访活动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绘制一份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图表。
任务4:介绍淮安运河文化遗产。学生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形式全面深入介绍一项淮安当地的运河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了4项任务,各项任务相互关联。任务1中文化遗产概念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有所涉及,通过本任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为本活动课程开展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和铺垫。任务2通过实地参观寻访活动使学生真切了解身边运河文化遗产,并亲身感受运河文化遗产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任务3通过绘制运河文化遗产图表,帮助学生对运河文化遗产形成更加全面和整体的认识,从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任务4则意在引导学生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和认识,进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活动二:调查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任务1:自主学习调查研究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调查研究方法以及调研报告撰写的规范。
任务2:调查走访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了解把握淮安市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目前保护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问题和不足,并做好记录。
任务3:撰写淮安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在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撰写一份翔实的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任务4:交流展示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集中展示交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设计意图:任务1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和撰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方法和规范,为后面的3项任务打好基础。任务2为任务3和任务4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支撑,也为后续活动三制订方案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3.活动三:探究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任务1:学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当今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则、方法、措施等相关知识,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任务2:制订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某一方面或全方位制定一个保护方案。
任务3:交流展示互评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以PPT的形式交流展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并相互点评。
任务4: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自我行动实施及交流。学生结合自我制定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开展至少一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活动,并定期在班级进行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有传承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意识落到实处。任务1作为基础性任务为后面活动提供知识储备,任务2、3引导学生从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出发,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对策与措施,并通过交流点评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多维度思考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合理措施及创新举措。任务4要求学生真正从我做起,增强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意识,最终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