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碳汇在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分析

2023-10-10

绿色财会 2023年8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配额交易

李 晶 师 军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调查规划院 ○天水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自2005年起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到98.26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例为28.8%。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碳达峰”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任重而道远,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将在实现“双碳”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1]。2021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在实现“双碳”目标政策工具中的定位和基本运行原则,建立健全了全国碳市场总量控制目标下的碳配额分配机制,初步确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主要参与方与监管部门的权责利体系,以及公开信息披露、禁止操纵市场等市场监管基本规则,首次提出设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明确了原有地方碳市场试点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过渡方案等。总的来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从全国碳市场定位到基本运行原则,从市场主体、监管主体到各方基本行为依循与监管规则,已较为完整地搭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管体系雏形[2]。

林业产业自身具有储碳、减碳的功能,再结合人为化的森林经营管理就能够按照相关规则将林业碳汇减排量进行市场化交易,实现林业产业价值的提升[3]。林业碳汇是目前最经济的碳吸收手段,在国际碳信用市场上林业碳汇已经取代可再生能源,成为碳信用签发量的主要来源。但林业碳汇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政策指引及宏观调控,提升林业碳汇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比重对于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一、碳排放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采用以配额交易为主导、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补充的双轨体系,如图1所示。即一类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排放配额强制执行,CCER自愿执行[4]。碳排放配额交易,主要针对控排企业,偏向于高碳排放企业的约束。核证自愿减排(CCER)交易,是一种碳排放配额交易的补充。即在配额市场之外引入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侧重对减排项目的鼓励[5-6]。碳市场中的交易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碳市场中的交易方式

CCER交易一方面可有效降低控排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为自愿减排的企业带来利润。1单位CCER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帮助控排企业实现 1∶1 配额清缴,抵消企业的实际排放量。碳信用签发是指向正在执行已批准减排活动的项目提供可交易减排量的过程。可交易的减排量是常规场景下的排放量和常规项目实施后的排放量之间的差值。在我国,CCER是碳信用机制的典型代表。

二、我国CCER发展历程

我国CCER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依次是参与国际碳交易体系阶段(2005—2012年)、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阶段(2012—2021年)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2021年起)。在近15年的时间中,我国从国家市场的参与者,成为独立碳交易市场的拥有者,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表1总结了近年我国CCER发展历程。

表1 我国CCER发展历程

我国CCER集中在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三大行业领域。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碳信用活动的相关行业领域共有12类,分别为农业、碳捕集与封存/碳捕集、能源效率、林业、燃料转型、逸散排放、工业气体、制造业、其它土地使用、交通运输和垃圾。国内方面,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三、我国林业碳汇前景分析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空间广阔,具备千亿级潜在价值。假设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均可纳入CCER市场进行交易,2019年、2030年、2035年森林积蓄量相比2005年分别增加51.04亿立方米、60亿立方米、85.44亿立方米,如果以CCER价格为每吨30元核算,那么林业碳汇在碳交易市场的潜在价值约为 2 800~4 800 亿元之间。

国际碳信用签发量中,林业领域占比最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2015—2019年中碳信用签发量排名前二的领域为林业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为42%和33%,林业碳汇签发量接近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我国林业项目占比提升潜力巨大。由于国内林业项目签发量数据无法获得,本文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公布的林业碳汇项目净碳汇量近似替代,约为1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考虑到我国签发CCER的总量为 7 700 万吨,林业项目碳汇占比仅为1.4%,远低于国际林业项目签发量占比42%[7]。至2017年3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信息平上发布林业碳汇审定项目共计97个,占审定项目总数的3.38%,审定预计减排总量5.59亿吨;备案项目13个,占备案项目总数的1.60%,备案预计减排总量 5 735 万吨[7]。目前仅有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减排量获得核证签发,签发占减排量备案项目总数的0.4%。由此可见,目前我国CCER项目中林业碳汇项目占比较小。

根据我国现状,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主要有三重壁垒。一是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复杂性。例如在收集期限数据时,边界的测量和核对会影响土地合格性。而方法学的选定增加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难度。造林方案和养护方案的编制需要有合理的逻辑支撑。而项目基准线和额外性的确定,以及减排量的计算收益多少,甚至会导致项目注册备案失败;二是与第三方核证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应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由于方法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同时大量的工作都需要第三方核证机构审核,并最终提交给主管部门审批。因此与主管部门以及第三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将提高项目成功通过的概率以及减少项目准备的时间;三是较高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和养护成本。部分地区,特别是国内北方缺水地区,林木的养护成本较高,如果将这些地方的林木作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极不合算。

为了进一步提升林业碳汇在CCER交易中的地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第一,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评估,做好服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评估与更新等技术支撑;第二,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及实现路径;第三,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建设,指导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碳中和行动,推进林草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

四、结论

全球“碳中和”框架历尽艰辛,逐步走向完善。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和碳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完善,林业碳汇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在总结CCER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林业碳汇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林业碳汇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未来随着基于市场的林业碳汇项目管理机制和政策不断完善细化,林业碳汇价格的不断提升,将为林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叠加植树造林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林业碳汇开发势必将成为CCER项目减排量最主要贡献来源。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配额交易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大宗交易榜中榜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大宗交易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