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2023-10-10

农技服务 2023年9期
关键词:氮区无磷钾肥

吴 雯

(安顺市土肥站,贵州 安顺 56100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充足的养分供给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合理的施肥不仅影响化肥利用率的提高,而且容易降低耕地质量、引起土壤酸化、板结和环境污染[1-2]。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化肥使用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与气候、土壤、肥料品种和用量、施肥方式和作物品种等多种因素相关[3]。为稳粮保供、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安顺市开始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各地科学施肥技术深化推广,科学施肥理念逐步增强,施肥方式不断改进,施肥结构不断优化。但安顺市施肥品种相对单一,还存在氮磷肥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施肥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为科学指导施肥、实现化肥零增长[4],在安顺市开展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探清安顺市水稻化肥利用率,对安顺市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东经106.318 21°,北纬26.393 63°)进行,海拔1 214 m,地块平坦、齐整,土壤小黄泥田,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34.06 g/kg,全氮含量1.81 g/kg、碱解氮含量151 mg/kg、有效磷含量23.5 mg/kg、速效钾含量209 mg/kg,pH 6.26,前茬空闲。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泰丰优736,贵州省种子管理站。

供试肥料:尿素(N≥46%),贵州赤天化桐梓化工有限公司;过磷酸钙(P2O5≥15%),湖北金明珠化工有限公司;氯化钾(K2O≥60%),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 个处理,常规肥区处理;无氮区处理,即施用磷、钾肥,不施氮肥;无磷区处理,即施用氮、钾肥,不施磷肥;无钾区处理,即施用氮、磷肥,不施钾肥。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小区面积30 m2(6 m×5 m),3 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间隔离,小区外设置保护行,各小区准确标识。采取措施保证各小区单排单灌,避免串排串灌。两段育秧,移栽规格23.5 cm×27 cm,每个小区基本苗为472窝。

表1 各处理小区的施肥量 kg

1.4 试验方法

2021年4月10 日播种,5月20日移栽。移栽时,各处理用2/3 的尿素、全部过磷酸钙和2/3 的氯化钾作为底肥;6月16日用1/3 的尿素和1/3 的氯化钾作分蘖肥施用。9月23日测产验收。

1.5 测定指标

1.5.1 植株性状及产量 植株移栽后,对各小区水稻植株生长状况进行考察,收获时,各处理随机抽取10 株进行经济性状考察,记录植株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实粒数、空秕粒,计算结实率。晒干后称取千粒重,计算折干率。各小区单独收割称重,统计小区籽粒出田产量、小区秸秆量,计算籽粒折合产量、秸秆折合产量、籽粒净产量。

1.5.2 养分含量 全氮采用H2SO4-H2O2消煮-半微量开氏法(NY/T 2419—2013)测定;全磷采用H2SO4-H2O2消煮-钒钼黄比色法(DB 37/T 1625—2010)测定;全钾采用H2SO4-H2O2消煮-火焰分光光度法(NY/T 2420—2013)测定。

1.6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对数据进行整理,DPS 7.5进行统计分析,LSD 法进行多重比较(α=0.05),肥料利用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 可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株高为82.40~84.93 cm,无氮区最矮,无钾区最高,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穗长19.03~19.73 cm,常规肥区最短,无磷区最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有效穗数为22.18 万~25.01 万穗/667m2,常规肥区最多,无氮区最少,常规肥区显著高于无氮区、无钾区,与无磷区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实粒数常规肥区最高,分别为165.43 粒、150.23粒,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常规肥区穗粒数较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增加17.83%、19.19%、14.25%;常规肥区实粒数较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增加14.79%、18.54%、10.87%;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穗粒数、实粒数差异不显著,表明缺施氮、磷、钾肥对水稻穗粒数、实粒数有一定影响。空秕粒为9.30~15.20 粒,无钾区最低,常规肥区最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实率为90.05%~93.41%,常规肥区最低,无磷区最高,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千粒重为17.52~18.93 g,无氮区显著高于无钾区,常规肥区、无氮区、无磷区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水稻的经济性状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水稻籽粒净产量常规肥区最高,为543 kg/667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较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增加10.14%、23.97%、17.29%;无氮区其次,为493 kg/667m2,显著高于无磷区,与无钾区差异不显著;无磷区最低,为438 kg/667m2。秸秆折合产量常规肥区最高,为460 kg/667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较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增加7.23%、27.42%、28.85%;无氮区其次,为429 kg/667m2,显著高于无磷区、无钾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为361 kg/667m2、357 kg/667m2,二者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缺施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有较大的差异,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增产有重要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4 可知,籽粒全氮含量为0.78%~0.88%,常规肥区、无钾区最高,无氮区最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籽粒全磷含量为0.22%~0.26%,无钾区最高,常规肥区最低,无钾区显著高于常规肥区,较常规肥区增加18.18%。籽粒全钾含量为0.24%~0.27%,无钾区最高,无氮区最低,无钾区显著高于无氮区,较无氮区增加12.50%。

茎叶全氮含量为0.57%~0.76%,无氮区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处理,较常规肥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减少25.00%、22.97%、25.00%,常规肥区、无磷区、无钾区差异不显著。茎叶全磷含量为0.11%~0.16%,常规肥区最高,无氮区最低,常规肥区显著高于无氮区,较无氮区增加45.45%。茎叶全钾含量为1.74%~1.86%,无磷区最高,无氮区最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各处理全氮含量、全磷含量表现为籽粒高于茎叶,全钾含量茎叶高于籽粒。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籽粒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5 可知,常规肥区100 kg 籽粒N、P2O5、K2O 吸收量分别为 1.521 kg、0.805 kg、2.133 kg,无氮区100 kg籽粒N 吸收量为1.268 kg,无磷区100 kg 籽粒P2O5吸收量为0.835 kg,无钾区100 kg 籽粒K2O 吸收量为2.029 kg。N 的利用率为43.56%,P2O5的利用率为14.36%,K2O 的利用率为20.29%。

表5 不同处理100 kg籽粒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肥区有效穗数、穗粒数、实粒数最高,分别为25.01 万穗/667m2、165.43 粒、150.23 粒,水稻籽粒净产量、秸秆折合产量常规肥区最高,分别为543 kg/667m2、460 kg/667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这与苟世新等[5-6]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发现氮、磷、钾三种元素缺一不可,氮、磷、钾肥配施对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试验得出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为43.56%,磷肥利用率为14.36%,钾肥利用率为20.29%,氮肥利用率最高,磷肥利用率最低,在生产中可适当减少P2O5和K2O的用量。氮肥可提高水稻叶绿素含量,促进水稻生长,提高结实率,增加水稻产量,磷钾肥可提高水稻抗旱、抗虫能力,提高水稻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水稻产量。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施可起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及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作用,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合理配施化肥能降低经济成本,同时可降低由施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氮区无磷钾肥
我国在境外首个百万吨级钾肥项目竣工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无磷化乳聚丁苯橡胶聚合反应研究
钾肥迎来零关税
德江县2013年豇豆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报告
铝合金化学抛光机理及无磷工艺的研究现状
油菜精确施氮试验研究
姗姗来迟的钾肥大合同
茄子氮肥总量控制应用效果
无磷抗硬水复合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