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11-06刘兴旺史官清苟双双李丽梅安桂琴李超琴

农技服务 2023年9期
关键词:方竹桐梓县竹笋

刘兴旺,史官清,苟双双,陈 霞,李丽梅,安桂琴,李超琴

(1.贵州商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2.百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方竹,亦称金佛山方竹,为东亚热带特有竹种,因其“形呈四方”而得名[1]。方竹笋因其鲜、香、嫩、脆等独特品质,被称为“世界一绝、中国独有”[2],加之其生于高山丛林,品质纯净,肉厚鲜美,营养丰富,被喻为“竹笋之冠”“笋中之王”[3]。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方竹栽培历史悠久,在清代就有方竹笋作为贡品的记载。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桐梓县被誉为“中国方竹笋之乡”。2022年,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印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有关规范文件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受理了桐梓方竹笋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2017年,桐梓县将方竹产业确立为农村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均出台系列文件推进方竹笋产业发展,取得显著发展成效。为桐梓县方竹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桐梓县方竹笋产业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分析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 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现状

1.1 方竹资源禀赋优势突出

方竹主要分布于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大娄山脉,海拔1 300~2 500 m[4],核心产区包括重庆南川区金佛山国家级原始生态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桐梓县、福建省建瓯市等地。贵州桐梓县属于大娄山山脉的核心区,地形切割强烈、立体气候显著,独特的地质、地貌、土壤以及气候等生态环境适宜,拥有全国保存最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连片原生态方竹林[5]。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及独特的资源禀赋,截至2021年底,全县方竹种植面积已突破6.67 万hm2。2004年,桐梓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方竹笋之乡”,2019年荣获“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称号,2022年桐梓方竹笋申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的方竹资源禀赋优势,为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牌基础。

1.2 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桐梓县培育方竹笋产业始于2002年,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中补贴粮食、补贴苗木、补贴管护等“三补政策”,依托专项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新造方竹林改造、建设育苗基地、培育示范基地等工程,笋林面积和丰产林面积逐步扩大。截至2021年,桐梓县25 个乡(镇、街道)99 个行政村20 余万人参与发展方竹产业,从事方竹产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或大户达180 余家,方竹种植面积已突破6.67 万hm2,其中原生林为1.33 万hm2,新育林约5.33万hm2,采笋面积2.67万hm2,方竹笋产量达0.55万t,综合产值达6.5亿元[6]。

1.3 产品种类不断增加

相比于福建古田、四川宜宾等地的笋资源,贵州桐梓的方竹笋资源品质更佳。但长期以来,桐梓县方竹笋资源利用一直停留在食用鲜笋、烘制干笋等传统形式,多数种植大户、合作社以及加工企业的笋产品加工仍未脱离简单的粗加工模式。由于产品开发滞后、加工手段落后等,桐梓方竹笋产品虽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消费市场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近年来,在桐梓县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种植大户、合作社及专业加工企业依托国家支农政策,加紧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方式,逐步开发贴近客户与市场需求的产品,包括鲜竹笋、水煮笋、泡酸笋、笋干(玉兰片)、笋片等。部分企业还与四川火锅品牌合作,为客户定制开发适应火锅需求的竹笋产品。

1.4 销售渠道持续扩展

桐梓县方竹笋的传统销售渠道主要为市集布货、国道省道周边摆摊、经销商下乡收货等传统方式。由于农户销售形式较分散,市场流通信息较闭塞、流通渠道形式过于简单、流通渠道层次过多,使笋农的利益被严重挤占。

党的十八大以来,桐梓县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精准扶贫、“互联网+”行动发展农村电商。依托新的政策支持延伸供应链,已出现龙头企业统一收购、安排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在基层党支部的引导下,借助招商引资平台,引进了资金、技术雄厚,管理先进的公司。动员笋产品销售企业奔赴各地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以及向对口支援城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直供方竹笋产品。还利用“中国方竹笋之乡”公共品牌,举办“遵义农民方竹丰收节”等扩展市场渠道。线上销售主要依托贵州省实施的“黔货出山”等政策,利用农村淘宝、京东、拼多多、盒马鲜生、淘菜猫、珠海农控等大型电商平台,同时不断加强本土电商平台建设,扩展了方竹笋的网络销售渠道。

1.5 产业模式不断演进

1.5.1 笋林抚管 为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参与方竹笋发展的积极性,在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全面推广“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由农户出承包土地、方竹笋林(个别有条件的出资金)等资源以资产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公司出资金、技术与管理,以合作社的名义聘请当地农民、农业技术专家对方竹苗、方竹林抚管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

1.5.2 技术支持 为解决方竹笋种植及开发的科技短板,桐梓县政府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学会、国际竹藤组织以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的方竹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单位长期派专家对桐梓县的方竹开发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在品种优选、苗圃培育、笋林抚管等方面对竹农进行多次的指导培训与技术支持,解决了长期困扰竹农的方竹多种病虫害防治、笋产量低、笋产期短等问题,有效提升方竹的成活率和质量。

1.5.3 产业拓展 部分合作社结合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技术与标准,借助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以农旅游一体化建设为推手,大力发展花椒、竹荪等竹下经济,打造了一批现代高效竹产业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济园、特色竹产业园等,不断增强和延长方竹产业链,提升方竹产业效益,提高了方竹产业经济附加值。

2 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量和质量提升受限

由于方竹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主要局限于大娄山区海拔1 400~2 200 m 的湿润温凉、无风多雾地带[7],产业初始投入大,见效周期长达5年以上,令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8]。与其他竹笋相比,方竹采笋期较长,可从9月上中旬持续到10月中旬,历时约30~40 d[9],竹笋采收多为一年一采,虽有部分三月笋,但其纤细孱弱、数量少,利用困难,因此其开发滞后。2017年桐梓县将方竹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与发展,方竹种植面积成倍增长,方竹笋采摘规模持续扩大,但大量新造方竹林时育苗选种技术不高,抚育管护操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不足,“重采轻管”现象普遍存在,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有限等因素,使方竹林建设质量不高,限制方竹笋产量的可持续增长。

2.2 生产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政府、企业对方竹笋产业发展预判不足,特别是在方竹笋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方竹笋产品的加工规模、产品研发力度难以支撑整个方竹笋产业发展。加工厂生产线数量较少,深加工生产线较缺乏,加工规模不大,造成方竹笋加工量与产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加工技术方面,目前桐梓县方竹笋加工技术、工艺尚处于模仿阶段,在产品开发上仍主要以鲜笋、真空笋与干笋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在笋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投入不足,加工工艺滞后,配套设备缺乏,方竹衍生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制约方竹笋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3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方竹林多分布于大娄山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方竹笋产业化发展对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桐梓县“大交通”战略实施以来,基本实现“乡乡等级路、村村通公路、组组硬化路”的目标,但对连通方竹林林区生产作业的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冷链基地、冷库数量较少,物流体系不完善等,限制方竹笋生产优势的发挥。尽管当地政府正在加快建设方竹林生产便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桐梓县大娄山方竹产业综合体,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尚需时日。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性不足的公共政策与服务供给,使方竹笋的采伐运输受限,也不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加之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阻碍了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4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限

龙头企业具有的产业辐射效应[10]、品牌聚合效应[11]、示范带动效应[12]、规模效应与专业优势[13]等,使其在市场培育、产业链延伸、行业标准制定、新产品开发[10]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操盘手和核心力量。相比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方竹笋,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不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加之受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制约,使方竹笋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重点培育的方竹笋产业龙头企业娄山产投集团旗下的桐之味食品公司,目前已建设水煮、速冻、烘干、即食等12条加工生产线,在方竹笋的收储、精深加工、销售等方面已发挥一定示范带动作用。但整体而言,桐梓县方竹笋产业龙头企业对方竹笋的收储手段较传统、加工工艺较简陋、开发的产品种类较少、产业链的延展力度不足、品牌聚合效应有限,制约桐梓县方竹笋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 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对策

3.1 实施延链补链工程

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业系统内外各主体、要素及其之间的结构、行为、互动关系等不同维度上看,产业发展涉及供应链、产业链、产品链、服务链、利润链、知识链、供需链、产权链、信息链等,涵盖的产业主体包括种植环节的农资供应商、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供给单位等主体,加工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资供应商、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等主体,消费环节的农产品商务服务提供商、储运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主体等。因此,需立足桐梓县方竹笋产业发展现状,整合政府、企业、合作社与科研单位等主体的各种优势资源,大力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战略任务,推动方竹笋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具体应遵循“田间-餐桌”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方竹种植-方竹笋加工-方竹笋消费等产业发展主链3 大环节中相关组织载体的关系、结构等,从上下游、左右岸等不同视角认真梳理方竹笋子产业链发展路径,找准阻碍方竹笋产业主链、子链发展的症结,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工程,挖掘方竹笋产业发展潜力,催生方竹笋产业发展的“链”式效应。

3.2 夯实产业支撑体系

政策、科技、金融、人才、信息等要素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所在,需从政策、科技、金融、人才、信息4个方面夯实产业支撑体系。

3.2.1 政策整合 认真梳理、研究、宣传、落实国家、省、市、县四级(简称四级政府)涉农特色产业政策,立足桐梓方竹笋产业上下游、左右岸发展实际,借鉴其他市(县)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政策体系。

3.2.2 科技支撑 应加强与其他方竹笋产区市(县)政府、市场、产业、企业等主体的联系,按行业、领域、项目、产业链不同环节等设立专家库,建设科学完备的方竹笋产业发展战略咨询体系。

3.2.3 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四级政府涉及乡村振兴的支农、惠农金融信贷政策,支持鼓励市场化金融、保险机构协同为方竹笋产业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保险产品,逐步打造涵盖方竹笋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

3.2.4 人才支持 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基地为支撑,围绕方竹笋产业的种植、管护、加工、开发、营销等重点环节、重要问题,认真分析方竹笋产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短板,以内培外引相结合,坚持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坚持分类施策,构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方竹笋产业发展人才高地。

3.2.5 信息支持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制约方竹笋产业发展的问题为导向,整合桐梓县大娄山方竹笋产业综合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等地方公域平台中有关政策、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积极扩展拼多多、抖音、美团、淘宝、京东、小红书、快手、东方甄选等全国性公域平台资源,打造适应方竹笋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管理、监测、调度的信息平台。

3.3 强化多维度协同

实现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多产业协同是基础,价值协同是核心,组织协同是保证。围绕桐梓方竹笋产业上下游、左右岸,认真梳理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间的关系,系统考查各方在方竹笋产业发展中的权责利等,建立敏捷协同的方竹笋产业发展联盟。依托方竹笋产业发展联盟,完善方竹笋产业发展主体间的协同机制,重点对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序推进方竹笋产业实现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全面拓展方竹笋产业内外价值增值链,实现产业主体间的价值协同共赢。

猜你喜欢

方竹桐梓县竹笋
关于方竹丰产栽培技术要点研究
桐梓县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与思考
合江方竹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国方竹种质资源库建设探讨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
桐梓县离退老干部为县教育事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