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炎症及症状的影响
2023-10-10于明明
于明明 张 艳
胃溃疡属于比较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变是黏膜的局限性组织缺损、炎症和坏死性病变,深达黏膜肌层,若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引起如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积极治疗,以缓解症状、控制并发症。胃溃疡属于中医“反酸、胃脘痛”范畴,临床辨证以脾胃虚寒证常见,目前西医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包括降胃酸、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治疗周期通常为6~8周,很多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常用四联疗法,部分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但整体效果欠佳。中医药治疗胃溃疡有独特优势,辨证治疗有显著疗效[1-2],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病证治》,有止痛和胃、补虚温中之效,临床治疗因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引发的胃脘痛疗效明显。现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脾胃病门诊收治的84例胃溃疡患者,研究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海阳市中医医院脾胃病门诊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84例。依据治疗方式划分为2组,对照组44例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2~64岁,平均(47.62±6.49)岁;病程3~14个月,平均(7.69±1.45)个月;发病部位:29例为胃底部,11例为胃窦部,4例为胃体部。观察组40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63岁,平均(46.89±6.24)岁;病程4~13个月,平均(7.28±1.21)个月;发病部位:27例为胃底部,10例为胃窦部,3例为胃体部。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阳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内科学》[3]中胃溃疡诊断标准,有上腹灼痛、隐痛等表现,且餐后伴随嗳气或泛酸症状,呈节律性、周期性变化及长期反复发作,胃镜检查提示存在溃疡,胃局部压痛;②符合《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中脾胃虚寒证中医分型,胃脘胀痛且绵绵不休,喜按喜温,嗳气、口苦且吐清水,大便稀溏或不调,纳呆神疲,舌苔白腻,质暗水滑,脉迟或虚弱;③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④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②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如复合性或应激性溃疡及慢性胃炎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合并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⑤既往胃肠手术史者;⑥溃疡数量>2个者;⑦入组前接受过其他系统化治疗者;⑧精神异常或认知、沟通及智力障碍者。
1.3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四联疗法,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山东新时代药业,国药准字 H20044871,规格:10 mg×28片),2次/d,20 mg/次,服药时间为8周;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 H23020932,规格:0.25 g×20粒),2次/d,1g/次,连服2周;口服甲硝唑片(湖南汉森制药,国药准字 H43020225,规格:0.2 g×21片/盒),每天2次,0.5 g/次;口服枸櫞酸铋钾胶囊(丽珠医药,国药准字H10920098,规格:110 mg×20粒)1次/d,22 mg/次,连服2周。以上3种药物口服时间为2周。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用药方案加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基础药方组成如下:黄芪30 g,白芍15 g,饴糖20 g,生姜、桂枝各10 g,大枣3枚,炙甘草6 g。若严重虚寒者加白术12 g,党参20 g;气滞血瘀者加郁金15 g,丹参15 g;疼痛感强烈者加延胡索15 g;严重反酸者加黄连6 g,吴茱萸1 g;泛吐清水者加茯苓15 g;腹胀者加砂仁10 g,柴胡10 g。海阳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提供上述药物,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温服200 ml,早晚2次。用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或刺激类食物,防止过饱,服药时间为4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要包含胃脘痛、嗳气、反酸、神疲乏力、便溏,上述证候无则计0分,轻微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判定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复查胃镜提示基本无炎症判定为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5%~94%,胃镜复查提示炎症明显减轻判定为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74%,胃镜复查提示炎症减轻判定为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或加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①炎症因子:酶联免疫法对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17/1β(IL-8/17/1β)、核因子-κB(NF-κB)及胃黏膜人前列腺素E2受体(PG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水平予以检测;②胃肠道症状评定(GSRS)量表:涵盖反流、腹痛、便秘、消化不良及腹泻症状,条目共15个,评分参照Likert 4级,45分为总分,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于评分。③胃黏膜损伤指数(GMDI)评分范围为0~5分,胃黏膜损害程度正相关于评分。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45%(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胃脘痛、嗳气、反酸、神疲乏力、便溏等证候积分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8/17/1β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症状评分与PGE2MMP-3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症状评分与PGE2、MMP-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MDI与GSRS评分、PGE2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MMP-3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症状评分与PGE2 MMP-3水平比较 (例,
3 讨论
胃溃疡主要在胃内壁中发生,胃内壁中有层保护性胃黏膜,一旦破损该部位易出现溃疡,诱发诸多临床症状。有诸多因素被认为关联于胃溃疡的发生发展,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胃蛋白酶诱发黏膜自身消化及遗传易感性、吸烟饮酒、精神长期紧张及胃排空障碍等[6]。目前最常用的降低胃酸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是促进黏膜修复,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基本手段,很多胃溃疡的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临床常用四联疗法,但西药长期单独使用会引起较多毒副作用,且整体疗效欠佳。
中医将胃溃疡纳入“反酸、胃脘痛”等范畴,发病基础为脾胃虚弱,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致气血失畅,加之外邪入侵、饮食不节致脾胃虚寒,脾健运不足,气血运化失功致胃气阻滞,脏腑润养缺失,不荣则痛[7,8],故治疗以止痛和中、健脾温胃为主。作为虚寒型胃痛的代表性方剂,黄芪建中汤以饴糖、黄芪为君药,前者益气养阴、缓急补中,后者扶弱补气、生肌健脾,合之可协同益气健脾;桂枝、生姜为臣药,前者可温经通脉、通中焦阳气;后者可止呕温中,助桂枝暖胃健脾;白芍与大枣为佐药,前者可调经养血、止痛敛阴,与桂枝合用发挥温凉调和之效,自生中气;后者可益气补中、健脾养血;作为使药,炙甘草可补气补血、调节阴阳,且对诸药予以调和。再结合具体症状加减药物,如严重虚寒者加白术、党参以益气升阳、健脾补气;气血瘀滞加郁金与丹参解郁行气、破瘀凉血及祛瘀活血;严重疼痛者加可止痛理气、散瘀活血的延胡索;反酸者加可下气、温中止痛之吴茱萸及解毒泻火、燥湿清热之黄连;泛吐清水者加茯苓可利湿安神宁心。全方共奏止痛和中缓急、调胃健脾及补虚温中之效,生化气血后加快溃疡愈合速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可能关联于该方体现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通过将氧化/抗氧化反应平衡、将炎症因子表达降低及对细胞凋亡进行抑制等机制加快胃黏膜修复[9]。多项动物试验也证实该方可加快脾胃虚寒证大鼠胃溃疡修复速度,并通过干预胃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改善大鼠生存状况[10,11]。
本研究中,观察组IL-8/17/1β炎症因子调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关联于黄芪建中汤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加快肉芽生长速度、抗氧化与抗炎并对胃肠道内环境予以调节及对胃黏膜损伤/保护性因子予以调节,避免释放过多炎性因子等作用。如白芍与桂枝可对肠道细菌滋生进行抑制,对氧自由基与细胞因子水平予以调节,将抗炎抗菌效果良好发挥出来。此外,观察组PGE2水平明显降低而MMP-3水平提升,其中PGE2可将胃溃疡炎症活动反映出来,水平提升后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后增加黏膜溃疡、炎症等发生风险。而MMP-3可将细胞外基质与基底膜降解后将溃疡面积缩小,加快胃部黏膜血管再生速度并有效修复胃黏膜受损上皮细胞[12]。故而在西医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可有效缩小溃疡面积,减轻临床症状,加快修复速度。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胃溃疡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调控机体炎症状态,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