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衣原体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一例
2023-10-10余秉昌蔡秋燕周小敏赖震宇赵展庆
余秉昌,蔡秋燕,周小敏,赖震宇,赵展庆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海南 儋州 571700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的普及应用,鹦鹉热衣原体的检出率较前增高,因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情进展快速,且具有聚集性感染风险,早期诊断及隔离治疗至关重要。现报道一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疗经过,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68 岁,因“咳嗽、咳痰10+d,气促伴发热2 d”于2020 年2 月26 日入院,行胸部CT 提示:左肺感染、实变,拟“肺部感染”收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3 级”病史。入院查体:体温(T)39.4℃,心率(HR)83 次/min,呼吸(RR) 30 次/min,血压(BP) 114/76 mmHg (1 mmHg=0.133 kPa),神清,急性面容,心、腹查体无特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散在中水泡音,双下肢轻度浮肿。初步诊断:“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高血压3级,很高危”。
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 5.56 ×109/L,中性粒细胞(NEUT)% 87.4%,C反应蛋白(CRP)280.64 mg/L,降钙素原(PCT)5.96 ng/mL;血气分析:pH 7.50,二氧化碳分压(PaCO2)29.7 mmHg,血氧分压(PaO2)60.6 mmHg;心功能:血红蛋白脱氢酶(HBDH)684 U/L,乳酸脱氢酶(LDH)890 U/L,谷草转氨酶(AST)237 U/L,心肌肌酶(CK)4 69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84 U/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0.01 ng/mL;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50 pg/m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57 U/L,谷草转氨酶(AST)241 U/L,总胆红素(TBIL) 11.01 μmol/L。心电图提示:(1)窦性心律;(2)肢体导联低电压。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2020 年2 月27 日,患者突发意识丧失,伴全身抽搐,持续约2 min可自行缓解,面罩(8 L/min)吸氧,血氧饱和度波动于80%~85%(氧合指数:113 mmHg),转至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入科时,患者神志模糊,呼吸急促,APACHEⅡ评分:20 分。考虑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意识障碍查因: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感染?脑卒中?”。立即予以经口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美罗培南”抗感染、化痰、适当镇痛镇静、调控血压、营养心肌、抗凝、抗血小板、护肝、营养支持等治疗。2020年2月28日复查胸部CT考虑左肺上叶大叶性肺炎(图1)。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2020年3月2日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呈无色透明状,脑脊液压力105 cmH2O (1 cmH2O=0.098 kPa),送检脑脊液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培养阴性。入院后多次查血培养、痰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均未见致病菌生长;9 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未见异常。2020 年3 月4 日,左肺上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NGS结果回报:鹦鹉热衣原体,检出序列数:95684,基因覆盖度95.39%。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有家禽密切接触史,发病前1 周曾于封闭室内饲养10余只家鸡。考虑“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诊断明确,予以单间隔离治疗,加用“多西环素”抗感染,上报传染病疫卡,剩余家鸡按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进行处理。至2020年3月9 日,患者发热高峰较前下降(图2A),痰量较前减少,呼吸机参数低,感染指标较前下降(图2B),予以停用“美罗培南”,降阶梯为“环丙沙星”联合“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2020年3月12日予以停用呼吸机,拔除经口气管插管。2020 年3 月23 日复查胸部CT:双肺渗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予以办理出院。出院2 个月后,患者门诊复诊症状消失,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下舌段少许炎症。
图2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体温及感染指标变化趋势图Figure 2 Trend of temperature and infection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used by Chlamydia psittaci
2 讨论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广泛存在于鹦鹉、鸽、鸡、鸭等野生鸟类或家禽中,传播途径多为接触含鹦鹉热衣原体的气溶胶或分泌物、排泄物等,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据统计,约1%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所致[1]。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临床典型表现包括高热、畏寒、呼吸困难、肌肉酸痛、胃肠道反应、心内膜炎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发展至重症肺炎、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2-3]。实验室常表现为:白细胞不高或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降钙素原水平略升高,心肌酶学、肝酶及D-二聚体水平略有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2]。影像学表现大多呈斑片状渗出影,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肺叶,常伴有单侧胸腔积液[2]。指南推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包括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间视情况可延长至10~14 d[4]。
本研究中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本次入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但患者入院后病情进展快速,出现呼吸衰竭、意识障碍、应激性心肌损伤、肝功能损害,符合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诊断,改用广谱抗生素“美罗培南”抗感染,高级生命支持等治疗,后患者感染指标可逐步下降,但仍有发热。至2020 年3 月4 日,肺泡灌洗液基因检测提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加用“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患者发热高峰、感染指标可逐步下降,肺部炎症大致吸收,预后良好。因此,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确定病原学是抗感染治疗的基石,尤其对于重症患者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可以减少广谱抗生素使用所致耐药菌株产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死亡率[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mNGS 具有快速识别SCAP 病原体的潜力,早期识别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可改善鹦鹉热衣原体所致SCAP的预后。此外,研究表明:鹦鹉热衣原体在下呼吸道(10/17)和粪便(4/5)样本中的mNGS检出率比在上呼吸道样本(2/28)更高[6]。因此,伴随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除肺泡灌洗液、血培养等样本外,也可考虑行粪便mNGS检测。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相较于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发病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的普及应用,鹦鹉热衣原体的检出率较前增高[7]。在乡村地区,大多数居民有饲养家禽的习惯,临床疑诊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患者,应注意追踪其有无鸟类、家禽接触史,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于密闭、潮湿环境中饲养家禽,避免病原体滋生及传播。此外,妊娠期间的鹦鹉热是罕见的,但可导致较高的孕产妇和胎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近期研究表明,妊娠鹦鹉热引起的胎儿死亡率为82.6%,孕产妇死亡率为8.7%[8]。因此,孕妇应避免接触鸟类和牲畜、从事畜牧工作的农民以及任何其他可能感染鹦鹉热的患者。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从轻微流感样症状至重症肺炎不等,因临床上检测鹦鹉热衣原体手段较为局限,往往容易漏诊及误诊,如不能及时准确诊断及针对性治疗,往往预后很差,且具有社区聚集性感染及医务人员聚集性医院感染的风险[6,9],临床遇见非典型肺炎患者需警惕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可能性,早期诊断及隔离治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