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运动健身APP 使用情况及影响

2023-10-10顾飞陈锦刘萍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动机效能

顾飞 陈锦 刘萍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1、前言

随着5G 等通讯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APP 迅速普及,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0 年2 月运动健身APP 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同比增加近100%。然而,尚不清楚APP 如何有效促进在校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因此,有必要探讨运动健身APP 和体育运动之间关系,挖掘社会心理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开始探索影响公众进行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因素。Chirico 对2398 名意大利样本的调查显示,体育运动表现为冲动性行为而较少深思熟虑的过程,体现了高度自我决定的特点,因此,动机可能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心理结构。自我效能感在国内外研究体育运动的相关因素中也被采用,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个体更可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参与疫情期间的体育运动。另外,Petersen 对408 名澳大利亚样本的调查显示,社会支持、动机和自我效能共同预测了体育运动行为。Stanton 对澳大利亚样本的调查还说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与体育运动活动减少有关。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动机、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心理症状在影响体育运动水平中的作用,以了解新冠疫情常态化阶段影响返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因素。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于2020 年5 月对某大学在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438 份,删除无效问卷30 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08 份。有效样本包括男生197 名、女生211 名,平均年龄为20.98±1.91 岁,所有被试均以返校一个月以上。

2.2、研究工具

(1)人口统计学问卷及App 使用情况。

人口统计学问卷包括参与者年龄、年级、性别、身高、体重。运动健身APP 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包括3 部分内容。首先询问参与者是否在疫情返校后使用过运动健身APP,如果使用过需列出APP 名称、每周使用APP 次数、使用运动健身APP 进行互动(打卡、分享、点赞、评论、排行、比赛等)的频率及评分、使用微信或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互动(分享运动记录到微信群、发布运动相关的朋友圈、对运动信息评论、微信步数排行等)的频率及评分。

(2)体育运动参与水平。

在梁德清修订的中文版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ActivityRatingScale,PARS)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题目测试体育运动水平,内部一致性系数克隆巴赫α 为0.82。

(3)社会心理变量。

社会心理变量要求被试回忆过去一个月在校期间的情况。锻炼动机采用陈善平等修订的锻炼动机量表中文简化版,该量表包括15 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克隆巴赫α 为0.90。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测量采用李业敏修订的中文版《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和《锻炼社会支持量表(朋友)》,分别为18 和10 个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克隆巴赫α 分别为0.88 和0.84。心理症状采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 个项目,是在校大学生常用的心理测试量表之一。

3、结果

3.1、大学生体育运动基本情况

408 名大学生的BMI 指数为23.83±4.80,超过40%的参与者BMI 指数大于24。体育运动量为15.01±13.28、强度为2.91±1.43、时间1.93±1.10、每周次数2.90±1.41。58.6%的大学生报告了近期体育运动有所减少,而22.7%报告没有变化、18.3%报告有所增加。大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快步走(N=76,18.5%)、跑步(N=72,17.6%)、自行车(N=68,16.6%)、篮球(N=60,14.6%)等。如表1 所示,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由于BMI 指数、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但体育运动变化一致性较强,不因群体不同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大学生体育运动基本情况

3.2、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社会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健康动机、乐趣动机、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体育运动量及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心理症状与体育运动量及变化具有显著负相关,动机总分、能力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与体育运动总分及变化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社会心理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3、在校大学生运动健身App 使用基本情况

1/3 左右的大学生(32.7%,N=134)在校期间使用了运动健身App,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咕咚(36.7%,N=49)、手机自带运动App(15.2%,N=20)、GARMIN(12.4%,N=16),平均使用次数3.4±2.3,分别有66.9%和78.2%的大学生使用了运动健身APP 的社交功能或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体育运动记录。

使用运动健身App 的大学生体育运动量(23.25±15.52)高于未使用的用户(10.99±9.79),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9.71,p<0.001,d=0.94);使用运动健身APP 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增加的比例(N=46,34.3%)明显高于未使用App 的大学生(N=29,10.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26.87,p <0.001)。

是、否使用运动健身App 社交功能或社交平台的大学生体育运动量(t=0.79,p=0.42,d=0.14)和体育运动变化(χ2=8.89,p=0.06)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但微信发朋友圈(r=0.213,p <0.05)、分享至微信群(r=0.215,p <0.05)与体育运动量具有显著正相关。

使用运动健身App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t=8.50,p<0.01,d=0.88)、社会支持(t=5.60,p <0.01,d=0.58)显著高于未使用的用户,心理症状得分(t=-3.71,p<0.01,d=0.38)显著低于未使用的用户。在动机方面,使用运动健身App 的大学生在健康动机(t=1.97,p <0.05,d=0.20)、乐趣动机(t=2.53,p <0.005,d=0.22)上显著高于未使用的用户。

3.4、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模型可以解释大学生体育运动方差的62.1%,模型具有显著性(F=40.15,p <0.001,R2=0.621)。控制了性别、年级、BMI 之后,健身App 使用(β=0.448,p <0.001)、社会支持(β=0.298,p <0.001)、自我效能(β=0.146,p <0.05)、健康动机(β=0.091,p <0.05)、乐趣动机(β=0.345,p <0.001)可以显著预测体育运动(详见表3)。

表3 预测体育运动的多元回归分析

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可以解释大学生体育运动变化方差的16.6%,模型具有显著性(χ2=33.81,p <0.001,R2=0.166)。社会支持(OR=1.033,p <0.05)显著预测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变化。

4、讨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调查了影响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动机、心理症状等社会心理因素,然后探索了在校大学生的运动健身APP 使用情况与功能特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效应及社会心理机制。

大学生体育运动量程度较低(PARS 为15.01±13.28),超过半数的大学生(58.6%)报道了体育运动有所减少。澳大利亚的调查支持了这一结果,近半数的被试学生由于管控而减少体育运动。这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所带来的困难所致,返校后大学生被要求保持人际距离、限制外出、取消比赛,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下,公众特别是“封校”的大学生广泛出现体育运动水平下降应该是普遍现象。

在校大学生使用健身APP 的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使用频率:大学生通常比较注重身体健康和形体塑造,因此他们经常会使用健身APP 进行锻炼。具体的使用频率因个人而异,有的人可能每天都会使用,而有的人可能是每周几次或不定期地使用。锻炼目标:大学生使用健身App 的目标各不相同。有些人希望增强体力、改善身体素质,有些人希望减脂塑形,还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增肌或提高运动表现等。锻炼方式:健身APP 通常提供多种锻炼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等。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健身时间和地点:大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和个人时间安排选择适合的锻炼时间和地点。有些人可能在早晨或晚上自习之后选择锻炼,有些人可能在健身房进行锻炼,还有些人可能选择在宿舍或户外进行锻炼。社交互动:一些健身APP 提供社交功能,大学生可以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并分享自己的锻炼成果和经验。这样的社交互动可以增加锻炼的乐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健康的锻炼习惯。总的来说,大学生使用健身APP 的基本情况是根据个人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和时间,并通过APP 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定制化的锻炼计划。

超过1/3 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使用了健身APP,最常用的主要是用于监控或定位体育运动的APP,如咕咚、手机自带运动App、GARMIN,这也符合研究一的结果,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运动项目主要是走路、跑步、自行车。使用运动健身App 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体育运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这与现有文献一致。同时,更高的体育运动APP 使用与体育运动的积极变化有关,我们的结果与Yang 等对美国居民的比较结果相似。这表明运动健身App 的使用可能会缓解体育运动的减少,突显了健身App 对促进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

是否使用运动健身APP 社交功能或社交平台与体育运动相关不显著,但微信发朋友圈(r=0.50,p <0.01)、分享至微信群(r=0.24,p <0.01)与体育运动量具有显著正相关。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Petersen 等认为APP 自有的社交功能和公共社交网络平台在促进体育运动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我们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我国微信、微博、抖音等公共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较高,大学生更适应通过这些平台发布信息而获得他人关注或支持,而运动健身APP 自带社交功能的用户范围有限,不能向未安装的人群分享信息。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微信等公共社交平台分享运动记录是更为有效的体育运动促进策略。

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社会心理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他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取得成就感,并建立积极的身体形象,从而提高自尊和自信。社交关系: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通过参加团队运动或参与集体活动,大学生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宽社交圈子,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压力调节:体育运动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和焦虑具有显著效果。参与体育活动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提升心理舒适感,同时促使身体分泌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内啡肽等物质,从而改善情绪和调节压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提高脑部的神经传导效率;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焦虑情绪,减轻抑郁症状,提升心理幸福感。学业表现:一些研究发现,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业上表现得更好。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改善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律性和毅力,对于学业的投入更为积极。总之,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社会心理变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包括自尊和自信、社交关系、压力调节、心理健康以及学业表现等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运动健身APP 促进体育运动的中介模型中,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健康动机、乐趣动机的中介作用显著;而在运动健身APP 促进体育运动变化的中介模型中,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显著。这些结果说明运动健身APP 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心理结构进一步促进体育运动。探寻有效的APP 促进体育运动的社会心理结构是后续开发针对性APP 的重要基础,基于社会心理机制的APP 开发模式也是未来的趋势。

5、结论

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较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有所减少。运动健身App 的使用可缓解大学生体育运动次数减少的问题,其社会心理机制可能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健康动机、乐趣动机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共同明确了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制定能够有效促进体育运动的干预方案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动机效能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动机不纯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