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服务的实践探索
2023-10-10陈舟楫
陈舟楫
小微企业客户群体存在分布散、规模小、信息不透明、抵押资产缺乏等特点,与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不匹配,导致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等问题。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普遍加大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服务领域的投入与应用,通过场景、数据和科技应用相结合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短板,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投入成本高、获客效率低、风险把控难等问题,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在利用服务当地的人缘、地缘优势,积极深耕线下业务的同时,将金融科技赋能作为重点,集中资源投入,在营销作业与批量获客、金融产品与服务、全流程风控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应用,构建数字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本文对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服务的实践措施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构建数字化营销作业与批量获客模式
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营销作业移动化。通过充分利用Pad、App等搭建客户服务的移动工作平台,为客户提供离行“一站式”金融服务,突破空间的限制,提升服务的便捷度。例如,台州银行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移动工作站”,客户经理全流程应用Pad上门服务,新客户贷款业务办理时间仅需1—2个小时;推出“手机视频技术”,客户在家可使用App视频通话,享受全流程移动服务,提高客户交互频率。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开展“掌上办贷”,业务人员手持Pad上门办理业务,结合远程作业中心线上审核,可实现现场申请、签约、放款等“一站式”服务。上海银行应用“上行普惠”App,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证书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基于移动银行的融资产品,小微企业可通过“上行普惠”App实现企业认证、授信申请、电子签约、贸易背景核实、放还款等功能。
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批量获客与集中作业模式。利用二维码、小程序、线上会议、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助力前端批量获客,与中后台集中作业模式相结合,有效减少客户等候时间和上门次数,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例如,台州银行在支行周边村居布设二维码,客户用手机扫码即可申请贷款、获悉授信额度,实现贷款全程后台自动审批、自动放款,让“贷款申请就像手机下单点外卖一样方便”。此外,海南银行等多家银行利用“腾讯会议App”、微信直播平台等新型自媒体,开展线上融资交流会,推介小微产品,与客户直接互动,开展批量获客。
坚持数据驱动,提升一线营销获客的精准度。部分银行加强内外部各类数据应用,构建多维客户画像,以数字技术赋能一线团队,用数据驱动营销获客,促进客户拓展与需求挖掘。同时,中小银行凭借长期的小微企业服务经验,培养了一批“懂小微”的专家型人才,形成专业化营销模板,将专家经验与数据驱动相结合,实现交叉验证,提升营销获客的精准度,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沟通成本高等问题。例如,杭州银行以“行业白皮书”为指引,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数据助力与交叉验证相结合的“打法”。
打造科技赋能创新产品与平台服务模式
以科技赋能打造拳头产品,提升客户体验。较多中小银行通过科技支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创新推出拳头产品,实现小微客户和信贷余额的快速增长。例如,上海银行推出“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其中的担保基金快贷产品,是上海市唯一支持线上办理担保基金贷款业务的产品,通过产品小程序即可实现在线签约、在线缴纳保费、在线提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在线快捷金融服务。该产品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采取客户信息安全分层分类等管理措施,运用数据加密、电子签名防伪等技术手段,妥善保管客户信息,防范隐私泄露。江苏银行2020年推出面向小微企业主的“随e融”产品,以“最多点三步,最多填三项,顾问式服务”助力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客户从立即申请到获取额度,再到授权银行获取信息,只需点击三次,从身份认证到获取审批结果,最快只需一分钟。苏宁银行“微商贷”是小微金融服务的拳头产品,具有纯信用、全线上、秒批秒贷、随借随还的特点,实现全线上获客,单个客户经理管理的微小商户可达上万户,大幅提升人均产能。河北银行为满足小微企业用款“短、小、频、急”问题,推出随用随取、随时还款的小企业永续快速贷,实现业务受理渠道化、押品评估标准化、业务审批自动化、合同签订电子化、抵押登记和放款线上化的全流程线上办理模式,最快贷款从申请到放款仅用3个小时。
加强新兴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服务上下游小微企业。部分中小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加大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应用,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数字化程度,提升对上下游小微企业客户的服务效率。一是结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核心企业信用转化为数字凭证进行多级分拆和流转,实现信用沿供应链向远端传导,实现信用流转和信息共享。例如,上海银行建设“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延展,提供多级供应商的融资解决方案,其中反向保理业务通过核心企业链上签发电子债权凭证,并支持供应商作为债权人持有、拆分、流转、融资,有效将核心企业信用延展至多级供应商,提升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杭州银行构建“1+N+N”供应链平台,为平台用户提供电子债权凭证“云e信”的签发、流转、融资、资金清分等服务。二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质押物的实时动态管控,利用传感、导航、定位等方式控制仓储和货运环节的交易过程,实时获取企业质押物信息,实现质物与贷款的对应。例如,江苏银行推出全流程线上化的物联网动产融资产品,通过物联网手段监测企业生产经营,保障融资产品随借随还、线上质押、实时解质押、风险预警等功能的实现。
提升数字化能力,服务绿色小微企业等特色客户。部分中小银行聚焦绿色、农业、创新创业、外贸等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大数据库、模型等方式,创新线上化、数字化的融资方式,赋能客户经理营销,提高对客户的精准触达,提升授信效率。对于绿色行业小微企业,为提升企业识别效率与准确性,浙江民泰银行建立了绿色企业预筛选模型,通过企业名单批量评价,筛选绿色概率较高的企业;建立绿色信贷数据库,辅助业务人员判定企业绿色属性和转型潜力;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合作建立小微企业绿色评级模型,模型以ESG理念为基础,评价指标贯穿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产出等全生命周期,具有良好适用性。对于农业客户,为有效解决河南粮食贸易和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缺乏抵质押物、融资可得性差问题,中原银行运用金融科技,联合第三方产业龙头和监管企业,打造线上化的粮食收储融资模式,实现监管线上化、放款还款线上化、贷后线上化,降低操作风险,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对于外贸型小微企业,部分中小银行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为外贸型小微企业提供代发业务、电子保函、票据业务、国际结算等线上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借助金融科技优势,运用跨境人民币的渠道和政策管理模式,以及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导向,搭建便捷的跨境贸易项下结算平台,为境内中小商户利用平台开展跨境线上结算等业务。对于“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部分中小银行推出针对性的线上产品。例如上海银行推出“双创e贷”专项金融服务,为创新创业小微企业打造了贷款线上申请、银行快速通道审批放款的模式。
搭建场景平台,构建小微企业服务生态。部分中小银行尝试应用开放银行理念,为小微企业免费搭建线上化、移动化的经营平台,依托优质场景聚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目标客群,通过科技赋能为小微企业营造生态圈,将服务从银行端延伸到小微企业端,使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产生深度联动、密切交互。例如,台州银行构建“生意圈”平台,目前已帮助1万多家企业在平台上进行企业管理、购销等;构建“生活圈”平台,为小微商户链接周边社区居民,使其快速触达居民,提高活跃度和交易量。自2021年2月运营以来,台州银行“生活圈”平台已吸引超15万家商户入驻、30万居民使用,单月平台交易量达十万余单、上千万元。
构建全流程的数字化风控体系
对接外部数据开展模型验证,提升主动精准授信能力。较多中小银行结合自身客户的特点,主动对接政府、社保、税务、征信等信息库,并构建大数据评分模型、风险识别模型等,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有效甄别信用风险,摆脱小微企业财务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局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主动精准授信体系,提升审批效率。例如,上海银行针对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升级“银税保”产品,实现与国税局专线对接、实时筛查税务数据,通过企业授权的纳税信息以及行内外多维度风险大数据,还原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为企业提供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的免抵押信贷支持,缩短企业融资周期。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充分运用地方性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业务效率,结合台州大数据开发了“无证明报告”代替客户书面证明,通过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获取水电等能耗数据,交叉验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河北银行通过引入小微企业及经营者的工商、税务、司法、反欺诈等多维度外部数据,形成小微企业经营行为、偿债能力、还款意愿的全息画像,通过设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小微企业贷款的系统自动审查审批。
基于业务数据的挖掘分析,加强信用风险的实时管控。部分中小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主体信息、贸易信息、融资信息等进行挖掘和分析,精准把握企业上下游关系、关联关系、交易关系和合作关系,实时进行风险预警,以此降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例如浙商银行依托大数据风控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贸易合同信息,对中小经销商实施征信画像和线上自动审批,小额分散地批量给予授信支持。
加大科技系统建设与科技人员投入力度,强化对小微企业授信全流程的支撑。部分中小银行聚焦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关键领域,加强科技人员投入,加快智能风控系统建设,强化系统对授信全流程的支撑,精细化风控管理。例如,杭州银行坚持小微科技投入力度,在总行信息技术部和信用小微事业部内配置专门的信用小微开发人员,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形成批量化、集群化的风险管理手段。苏宁银行发起“小微数据风控卡脖子攻关工程”,先后自主研发“天衡”小微风险矩阵、“透镜”智能风控平台、“两仪”AI算法平台、“统一额度系统”“秋毫”风险预警系统等一系列科技系统,实现获客运营、风险审批、用信放款、贷后预警全流程的再造,实现“千人千面”的风控管理。
启示与建议
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服务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大型银行相比,在资源投入、技术应用、数据信息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需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补足薄弱环节,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更好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夯实科技基础,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资源投入。由于业务规模、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有限,中小银行对数字化建设的资源投入无法与大银行相比,而加大金融科技的应用是小微企业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需要前期较大投入。因此,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要明确整体科技规划,以及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与建设规划。一方面,要夯实科技数据基础。将IT基础平台全面转向云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弹性和效率;持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布局,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力度。例如,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光学字符识别(OCR)、智能语音、知识图谱等在业务与风控领域的应用普及;在增强自身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也可借助第三方咨询、金融科技公司、大型银行输出等方式,在市场上采购成套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注重最大化投入产出效益。在批量营销获客、拳头产品打造、客户体验提升、风险控制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资源的投入,确保投入产出实效。
完善风险系统建设与数字化应用,提升风控核心能力。小微企业客群具有生命周期短、抵御风险能力弱、发展不确定性大的特点,通常存在组织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有效抵押物等情况,虽然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借金融科技力量推进数字化风控,但部分中小银行在大数据信贷风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模型应用、小微信贷科技系统等方面的整合不够,风险信息抓取挖掘能力较弱,较难在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对小微企业做到全流程风险监控,整体风控能力有待提升。因此,中小银行要加强小微企业信贷系统与银行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对公信贷系统之间的整合,使系统间数据能够互相应用,打通全流程系统功能,将智能化模型应用、大数据预警、风险信号推送等功能覆盖所有小微企业业务,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
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科技赋能与专家经验相结合。中小银行长期以来坚持服务当地小微企业的定位,积极开展线下营销,躬身向下,对自身经营半径内的小微企业客户需求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也积累了较多的行业营销经验与客户风险识别方法。中小银行要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开展线下营销积累的营销服务经验,总结形成专家经验、行业营销模板手册等,同时要让这些经验插上“科技”翅膀,将自身积累的专家经验融入到数字化的营销模型、客户精准筛选定位的系统工具中,借助科技力量对客户行为、产品偏好等开展深入挖掘,更好地赋能前台客户经理营销,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能力。
更好地关注小微企业需求,以客户为导向,迭代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科技与数据的广泛应用,突破了小微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使客户需求的满足成为决定银行更好发展的核心因素。中小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真正从客户角度思考推进工作,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与产品。要把握绿色、科创等不同行业类型小微客户的需求与特征,加快迭代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步伐,在较为薄弱的科创小微企业服务方面,探索建立差异化审批模型,在风险分类评级、押品管理等方面突破传统思维,为前台展业提供支持。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不仅要研究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也要研究非金融需求,从客户视角出发,针对性地改进产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流程合理性、操作便捷性与系统稳定性,构建在行业细分领域小微企业客户服务的特色优势,更好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口碑,形成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