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针灸治疗面瘫选穴及配伍规律分析

2023-10-09程怡心贾红玲陈锦澍范李想董静雯崔文哲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颊车选穴水沟

程怡心,贾红玲,陈锦澍,范李想,李 冉,董静雯,崔文哲,张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闭合障碍,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等[2]。面瘫发病时的症状及其后遗症会对患者的容貌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困扰,这易使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现代医学主要采取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方法[3],但是易因介入时机不佳或者治疗方案不当导致预后不良。针灸较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小[4],但易因处方不规范导致疗效不稳定,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挖掘中医古籍中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和配伍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5]采用的规则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能在大量古代文献中分析出其中的针灸选穴及配伍规律,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及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和检索策略 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数据检索源,检索范围设定为“正文”,以“口眼歪斜”“口眼㖞斜”“口歪”“口噼”“口喎”等为检索词,分别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1.2 纳入标准(1)需明确诊断为面瘫或者包含面瘫症状的条文;(2)以针刺、艾灸、穴位外治为治疗手段的条文,包含单穴治疗和多穴配伍治疗,如“口㖞,刺承泣”“口㖞眼㖞: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

1.3 排除标准(1)出现相关检索词,但为穴位主治病症的条文;(2)仅以方药为治疗手段的条文;(3)仅论述面瘫病因、病机及诊断的条文;(4)同一作者、同一著作中的重复条文,仅纳入最前者,其余剔除。

1.4 数据处理

1.4.1 规范化腧穴名称 按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21)[6]统一规范条文中所涉及的腧穴名称,如“巨窌”更正为“巨髎”、“人中”统一为“水沟”等。

1.4.2 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 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中,逐条录入纳入本研究的单穴处方和多穴配伍处方,建立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处方数据库。

1.5 分析数据 录入全部数据后,进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分析”模块,利用“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2 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腧穴处方201 条,涉及43 本古籍,其中单穴处方111 条,多穴配伍处方90 条,共包含45个穴位。对古代文献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及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如下。

2.1 腧穴频次分析 在涉及的45 个穴位中,共有十四正经腧穴43 个,经外奇穴2 个,腧穴总频次461 次。高频腧穴是指对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统计结果中频次≥5 的腧穴。表1 所示是符合条件的26 个腧穴,应用频次较高(频次≥20)的腧穴有地仓(72),颊车(59),水沟(28),合谷(27),承浆(26),听会(20),共占总应用频次的50.33%。

表1 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纳入文献使用频次≥5 次的腧穴

2.2 腧穴归经频次分析 研究所纳入43 个经穴分布在十四正经中的十二条经脉上(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除外),经穴应用频次达455次,占总应用频次的98.70%。其中,足阳明胃经应用频次最高,共计200次,占总应用频次的43.38%,选用腧穴最多,共计11个,占总应用腧穴的24.44%。此外,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腧穴应用频次较高;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选用的腧穴个数较多,见表2。经脉选穴总体以阳经为主,共计389 次,占总应用频次的84.38%。

表2 针灸治疗面瘫腧穴归经分析

2.3 腧穴部位频次分析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45 个腧穴的具体定位按照头面颈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其中尤以面部穴位为主。具体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面瘫腧穴归经分析

2.4 特定穴频次分析 本研究共使用特定穴31 个,总使用频次264 次,其中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共167次,包含腧穴最多,包括水沟、承浆、承泣、翳风等17个腧穴。此外,原穴、五输穴使用频次也较高,具体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面瘫特定穴分析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腧穴处方规律分析 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腧穴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组方规律”模块中,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置信度”设置为0.9时,可得到腧穴组合18个,包含6个穴位,见表5。所得腧穴组合的的13条关联规则见表6,表中“→”表示当左边腧穴或者腧穴组合出现时右边腧穴出现的概率, 如听会→地仓为0.95,意为当听会出现时, 地仓出现的概率为95%。其中置信度为1 的腧穴组合有3 组,分别为“颊车,听会→地仓”“颊车,水沟→合谷”“地仓,颊车,水沟→合谷”。

表5 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组合频次表(支持度≥10)

表6 针灸治疗面瘫腧穴组合的关联规则(置信度≥0.9)

2.6 腧穴关联规则的网络展示 应用“网络展示”功能,展现腧穴组合关联规则的网络结构。“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0,“置信度”设置为0.9 时的网络结构见图1(满足该条件设置的腧穴作为一个网络节点,网络结构图中的连线表示各个节点的联系,下同),为进一步凸显核心腧穴组合,将“支持度个数”增加至20,网络结构见图2。

图1 支持度个数为10的网络结构图

图2 支持度个数为20的网络结构图

2.7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为发现潜在的穴位组合和新腧穴处方,在“新方分析”模块中,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进行熵聚类算法分析,获得腧穴核心组合6 个,分别为1 个三穴组合、1 个四穴组合、4 个五穴组合,见表7。在上述核心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演化出3 个针灸治疗面瘫的新处方,见表8。新腧穴处方强关联规则网络模式,见图3。

图3 新处方的网络结构图

表7 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核心组合

表8 针灸治疗面瘫的候选新方

3 讨论

面瘫,属于中医学的“口僻”“口㖞”等范畴,病位在面部,与少阳、阳明经筋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7]。面瘫的发生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劳作过度是发病的内因,风寒、风热之邪是其外因。《诸病源候论·偏风口㖞候》曰:“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8]人体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抵抗外感邪气的能力下降,风寒、风热等邪气易乘虚而入,扰乱面部经筋的气血运行,致使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9]。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双管齐下,既要补助正气,充盈面部气血,又要祛风通络,疏调面部经筋。

3.1 腧穴频次及选穴规律分析

基于上述有关腧穴频次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医家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具有以下规律。

3.1.1 精选近部穴位,重视远近配穴 腧穴应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依次是地仓、颊车、水沟、合谷、承浆、听会,除合谷外均为面部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古代针灸医家治疗面瘫注重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通过疏调面部经筋的气血运行,针对性治疗面瘫。其中,地仓穴和颊车穴应用频次最高,属于足阳明胃经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中风口眼致㖞斜,须疗地仓连颊车。㖞左泻右依师语,㖞右泻左莫教差...地仓...颊车:在耳后坠下三分,沿皮向下透地仓一寸半”[10],《针灸易学》云:“口眼㖞斜:灸地仓,艾如绿豆。斜向颊车,颊车之针向透地仓。”[11]古代医家治疗面瘫多将地仓穴和颊车穴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并进一步采用透刺法加强刺激,疏通经脉以调节患侧面颊阳明经经气,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口㖞症状[12],共奏祛风通络、益气活血之功。水沟穴属于督脉,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云:“口不能水浆,㖞僻,水沟主之。”[13]针刺水沟穴可以通调三经,既能激发督脉以振奋诸阳,又能疏调阳明经气,促进气血生成以补正气[14]。承浆属于任脉,是任脉与足阳明经的交会穴,针之可以通经活络、疏调面部气血。听会属于足少阳胆经,针之能疏利经气,鼓邪外出。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选取合谷穴体现了远部取穴的选穴原则,《四总穴歌》提到“面口合谷收”,合谷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要穴,针之可以祛风解表、通经活络。多穴相配,既精选近部腧穴,同时注重远近配穴,以祛除风寒、风热等外感邪气,疏调经筋,调和气血,标本兼顾治疗面瘫。

3.1.2 多用阳经穴,尤重阳明经 基于腧穴归经频次分析结果,古代医家治疗面瘫的针灸处方注重选用阳经经脉上的腧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所涉及的阳经经脉中尤以足阳明胃经应用频次最高,选用腧穴个数最多,《黄帝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常多气多血”[15],足三里、冲阳等腧穴能够强健脾胃、补益气血、增强正气,提高人体祛邪外出的能力;而针刺地仓、颊车、承泣、巨髎、下关等穴则能直达病所、祛邪通络。另外,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应用频次较高,选用腧穴较多,《针灸逢源》云:“口眼㖞斜,此由邪犯阳明、少阳经络。”[16]针刺阳明经、少阳经腧穴能祛除外邪,调畅面部气血运行。

3.1.3 注重特定穴,善用多经交会穴 古代医家针灸治疗面瘫注重应用特定穴,尤其擅长应用多经交会穴,一穴而多用,效专力宏。其中,水沟、承浆、承泣、翳风、颧髎等高频交会穴主要位于头面部,针之可着重疏通面部的气血运行,以助面部经筋功能的恢复,这与精选近部腧穴的规律相契合。

3.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对面瘫的处方规律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核心腧穴组合5 组,分别为地仓-颊车、合谷-颊车、地仓-合谷、地仓-水沟、地仓-听会,据其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水沟、颊车、合谷、地仓、听会的关联度极高,可视为古代针刺治疗面瘫的核心腧穴,组成颊车-听会-地仓、颊车-水沟-合谷、地仓-颊车-水沟-合谷3 个重要穴位处方组合,体现了针灸整体辨证,局部取穴和远近配穴规律。而随着支持度逐渐提高,治疗面瘫的核心腧穴进一步凸显,当支持度个数提高至20 时,则得出地仓-颊车-合谷这一核心腧穴配伍,三穴均为阳明经穴,体现古代医家针灸治疗面瘫以阳明经穴为重中之重,这恰与本研究挖掘到的选穴规律相一致,地仓、颊车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清热祛风、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合谷发挥腧穴的远治作用,疏散表邪、调理气血,三穴相配,相得益彰,可增强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3.3 腧穴新处方分析

为进一步发现腧穴配伍的潜在规律,本研究在“新方分析”模块,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3个新处方:1)合谷,地仓,水沟,颊车,太阳,十宣;2)合谷,承浆,水沟,瞳子髎,太阳,十宣;3)大迎,足三里,间使,上关,迎香,巨髎,四白;以上3 个新处方可以作为针刺治疗面瘫的处方借鉴,但其治疗效果有待临床检验。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针刺治疗面瘫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思路,选穴具有精选近部穴位、注重远近配穴,多用阳经腧穴、尤重阳明经,注重特定穴,善用多经交会穴的规律。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古人把地仓、颊车、合谷作为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处方,这为以后临床治疗面瘫的选穴思路提供借鉴,是否在临床中有助于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猜你喜欢

颊车选穴水沟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掉进水沟
小穴位 大健康
小蚂蚁过水沟
冷针冷灸治疗胃火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