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与智能融入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3-10-09苗琳娜
苗琳娜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一、 引言
依托大数据智能技术构建高校课程改革生态是“智能+教育”推广与普及的必然阶段,是驱动高校教育课程改革与数据赋能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中技术驱动始终是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体系建设的时代诉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慧教育”发展。 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1]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2]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互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事业,也因大数据而不断革新。 以“数据赋能”为核心驱动的智能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 “数据赋能”是利用先进设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统计和建模过程,将传统课堂式授课方式转变为数据赋能授课方式,利用智能机器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互联网+”时代以数据赋能与智能融入为核心驱动的智能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顺应了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应用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需求。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下,传统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有待改进。 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不够理想。[3]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的整体的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提升。[4]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立足“智慧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数据赋能与智能融入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
二、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特点与存在问题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是大学阶段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类核心课程,也是英语与跨文化交际领域内重要的语言教学与研究类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语言技能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翻译技能的同时,培养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及一定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如何将一种文化语言转换为另一种文化语言并用这种文化语言来解释这种文化现象,使其能够更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不同的交流,并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因此,高校英语翻译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熟练掌握英语翻译技巧,并能通过对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与分析理解文意、语用含义与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等。 此外,该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笔译和口译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了解和应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的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也浮现出了很多问题:第一,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该门课程所使用的大部分资源都是纸质教材。 第二,教学方式简单,主要由教师进行讲授。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而学生则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第三,知识传授过程枯燥乏味。 学生容易产生“学了,忘了就是忘了”等错误认知思想,学习效果欠佳。 第四,课后作业单一。 课后作业形式为填鸭式作业,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而且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难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考核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往往只简单地进行试卷讲评并要求学生上交作业即可;而考试考核方式以传统考试为主,只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题过程是否正确、题目难易程度和翻译技巧是否得当;缺乏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全面考查与评价。
三、 数据赋能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部分高校在大学本科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课程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翻译课来作为主要内容,如“同声传译”等;同时,部分高校开始使用数据分析和智能机器翻译等来辅助教师上课讲解和教授内容。 然而在具体课堂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则在很多方面出现不足:首先,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目前并没有明确定义英语专业学生是否需要掌握人工智能课程的知识技能;其次,即使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智能翻译课课程来辅助讲解和教授内容的学习,学生还是很难自主掌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自主进行学习研究。
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其次,要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保持理性认知而不要被其所带给的负面影响或产生错觉;最后,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或造成教学不公平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教师需要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技术以及科学合理使用新信息和大数据资源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 以数据为依据,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更新变化进行教学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 运用智能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能力和社会人文素质等能力。
四、 基于数据赋能推动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主要做法
(一)英语翻译课程智能化教学系统建设
英语翻译课程智能化教学系统建设主要是指在高等院校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对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相关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画像与学习状态进行感知和识别,从而为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智能教学提供基础条件。
通过英语翻译课程智能化教学系统建设,可以实现对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同时将学习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利用这些结果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改进。 具体做法包括:①在教师队伍中配备具有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②采用人机结合、跨界合作与数据驱动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基础搭建智能课堂平台;③通过网络、人工智能等手段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信息反馈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回答问题以及互动情况进行实时记录。
(二)基于数据的教学设计
在英语翻译课程智能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水平。
首先,智能教学模式在设计过程中会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案,这一过程也是个性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其次,智能教学模式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数据赋能分析得到学生学习行为画像信息,并将这些画像信息纳入学生学习模型当中,并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状态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知识挑战等,设计出有针对性、能满足学习者知识迁移要求的个性化英语翻译方案及课堂互动活动实施方案。 再次,智能翻译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依据所采集到的学生数据进行分类与分析。 最后,智能教学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和分析,并根据结果制订个性化学习模式实施方案及具体活动安排。
(三)智能课堂实施
智能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在教学之前,教师通过手机端软件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单元训练内容、学习任务及练习题等相关内容进行推送,并结合教师事先设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推送与英语翻译相关信息、知识;二是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培训对智能机器人或智能终端进行授课指导。
近年来,智能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国内高等院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应用已经较为常见。 例如,2017 年9 月,中国传媒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试点引进了智能教师机(即交互式人工智能电子白板),该套设备包括学生学习终端和教师教学终端。 教师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时,只需在课前登录手机App 或点击客户端中的“交互式人工智能学生学习终端”模块进行绑定,即可将课堂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单元训练内容及练习题等同步推送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选择不同智能电子白板设备中的相应功能模块。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功能模块下的“翻译模拟”来进行课程中英汉对比词汇翻译等练习题;另外,也可以通过点击“课堂测验”来进行在线或离线完成测试与练习题等。
五、 教学改革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措施
(一)建立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机制,提升师生互动频率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教师对学生所反馈信息没有及时收集并加以处理,从而导致师生之间互动频率不高,进而影响师生互动效果。 传统线下课堂的师生互动大多发生在课堂上,是课堂中教师行为的一种。 教师一般利用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这种互动。 在以讲授为主要活动的课堂中,进行问答、讨论等课堂互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因此,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对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改革非常重要,这也是其持续改进措施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让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更加有效、和谐。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氛围,提升师生沟通交流频率;要创造机会,搭建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大数据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评价中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带来了新机遇。 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是完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般要在一定的学习目标给定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运用一定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判定。 学习评价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而且还能起到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的的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效果和效率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和解释下,将知识传达到学生身上,以此实现教学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中着重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自主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实践过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认知训练,完善独特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两方面做好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探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另外,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主动性(包括自学英文原版教材、自主学习英文论文、自主阅读英文文献等)。 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语翻译课程学习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结语
“互联网+”时代,数据赋能与智能融入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作为语言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语言类学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外语类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应的技术不断的改进,如何结合现有理论和实践优势,探索高效、便捷及个性化的教学创新,成为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创新面临的一大挑战。
文章从高校英语翻译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出发提出了数据赋能与智能融入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思路与方法。 基于数据赋能视角分析了高校英语翻译课程特点及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需要实现数据赋能、智能融入等方面改革创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