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个案工作研究
2023-10-08崔家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农村独居老人群体成为社会重点关注人群之一,而如何缓解其孤独感是文章的主要探究方向。文章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切入,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技巧,通过对通辽市某村的独居老人进行介入,分析导致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建立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独居老人;孤独感;社会工作;个案研究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8-0146-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在国家统计局(20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总人口达 141 178 万人,其中六十周岁及以上的人数约为 26 402 万人,占比达到 18.7%,比 2010 年提高了 5.44 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人口也开始大规模迁移至城市地区,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也面临着解体的巨大风险。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农村独居老人的孤独感缓解的问题。农村独居老人指的是没有子女或者是子女没在自己身边、丧偶的老人,这类老人虽然人群的特性相似,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大不相同,所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笔者采用个案工作介入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当中的叙事治疗法、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等其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从个案介入中总结经验[2]。
1 核心概念界定及社会工作介入视角
1.1 核心概念
农村独居老人: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对此定义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部分学者将农村独居老人定义为终身没有结婚且一直是独自生活的老人;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结婚之后离异或丧偶被迫导致独自生活的老人。文章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定义为60岁以上的、长期在农村生活而且独自居住时间超过一年以上且子女没在身边的农村独居老人。
孤独感: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得出,孤独感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影响相结合的产物。从主观来说,孤独感是一种存在自我封闭的一种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从客观来说:孤独感的产生和增强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社会支持不足等因素导致的[3]。
1.2 社會工作介入视角
1.2.1 理论基础
叙事疗法:摒弃了传统观念上将个人本身作为治疗问题的关键,叙事疗法主要是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服务对象(以下简称为“案主”)变得更加具有主动性,不仅可以解决案主的心理问题,增强其自信,同时还可以让案主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反思与认知。
增能理论:增强权能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参与进行社会互动,使案主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提升社会资源及其它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帮助案主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但是增能也并不是简单地赋予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能力,而是通过外部资源的介入,使个人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生活,以达到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促进个体不断正向发展的目的。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指的是发现案主自身的优势、长处,并且通过案主自身的这些优势使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超越了社会工作的传统理论模式,其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
1.2.2 各理论对于独居老人的适用性
叙事疗法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尤其应用到农村独居老人身上效果会更加显著,因为老年人的阅历丰富,可以诉说的故事也就更多,因此,可以针对老年人灵活地运用叙事疗法。
增能理论可以适用到农村独居老人身上是因为农村独居老人长期缺少社会参与,导致其与他人互动的环节减少,所以无法获得增强权能的机会,这也就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4]。
优势视角关注的是案主的优势。案主在整个实务过程中都会得到尊重,这不仅激发了案主的抗逆力,还让案主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变得乐观。文章中,社会工作者以农村独居老人为中心,以独居老人的优势作为出发点,将接纳与尊重的态度贯穿整个个案工作过程之中。社会工作者把独居老人看做是有能力、有优势并且可以改变的个体,要发现其潜能与优势,帮助其树立新的生活目标。
2 个案工作研究方法
2.1 访谈法
访谈法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谈话来掌握服务对象的心态与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文章中所采访的服务对象为通辽市某农村的一名独居老人,对独居老人进行了两次访谈工作,第一次访谈前做好访谈提纲,访谈时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分析,通过第二次访谈进行评估,发现老人的变化。
2.2 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现实生活场所通过观察服务对象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以更好地评估服务成效的方法。文章主要通过个案工作来介入通辽市某村的一名独居老人,访谈期间运用实地观察法来观察老人的现实变化,并通过评估社会工作者介入后的孤独感是否得到缓解来判断工作是否有成效。
3 个案工作介入实施过程
3.1 服务对象背景介绍
在介入前,社会工作者通过村“两委”及村里常驻人口的介绍简单了解了服务对象的背景,并且分析应如何更好地与其建立服务关系。
服务对象:男,年龄69岁,丧偶,身体状态良好,无大病,只是偶尔腰疼腿疼,但是不妨碍日常生活自理。老人平常的收入来源为务农,可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活开支。老人有两个女儿,但是其均长期在外地工作,由于距离和工作的原因,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待两天,经济条件一般。老人在村里并无亲属,平日总是独来独往,在村里生活了12年,符合本次服务对象的研究要求,决定对该服务对象进行介入。
3.2 访谈实施过程
社会工作者在访谈中运用了叙事疗法和优势视角理论对案主进行了介入,让案主讲述自己的故事,社会工作者将问题和人分离,也就是问题外化,并寻找案主的优势,发掘其潜能,并且鼓励案主通过自身进行改变,以下访谈是截取的部分内容。
社会工作者:“大爷,您经常和您的两个女儿微信视频或者通电话吗?”
案主:“我都不会弄现在的手机,我也不会视频啊,我这个手机就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这两个孩子平常忙,也没时间打电话,我也不敢总找她们,怕耽误她们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那您平常除了种地,剩下的闲暇时间都干什么啊?”
案主:“我的时间基本都用在种地上面了,院子里还养了几个小鸡,平常没事喂喂鸡啥的,也就没剩啥时间了。”
社会工作者:“那您在村里有没有经常来往的朋友?能一起唠唠嗑、喝点酒的朋友。”
案主:“也有一两个挺好的,但是人家家里忙,不像我一个人,也没啥亲戚,人家找我的时候我就去跟他们吃点饭喝点酒,我找他们的次数很少,人家都有老伴,儿女也在附近,没事就回来,咱也不敢总找人家。”
访谈之后,社会工作者主动电话联系了两名女儿,向其说明了老人目前的状态及情况,之后与其商量定期在不繁忙的时候给父亲打一个电话,并且时长不能少于5min,两名女儿也欣然同意,就此帮助老人解决了家庭因素的问题。随后,社会工作者与村“两委”的领导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并建议村里能多为此类独居老人举办一些活动,如果需要活动策划和宣传,可以找社会工作者协助。
4 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原因分析
4.1 家庭因素
从专业角度讲,家庭结构完整对于家庭成员个体来说非常重要,而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家庭问题是:丧偶、离异、无儿女或儿女长期不在自己身边。人到晚年,长期缺乏亲人的陪伴,家庭结构不完整及家庭功能的缺失无疑会导致孤独感问题的产生[5]。
4.2 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下的老年群体,在退出一线生产以后,离开了传统生产领域,生产任务的中断,导致其社会角色意识缺失,使得其在当今社会中被普遍看作是弱势群体,加之,农村独居老人一直在乡下农村生活,社会参与较少,整日与田地打交道,对于外面的世界认知很少,致使其孤独感增强。
4.3 身体因素
虽然文章所研究的案主孤独感问题受身体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大,但是身体因素也是导致农村独居老人产生孤独感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肢体残疾、卧床不起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独居老人,他们由于疾病缠身不能很好地进行社会互动,致使自身的孤独感和隔离感产生,而疾病原因导致的经济问题也会使老人的孤独感指数上升。
5 缓解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的建议
5.1 建立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长效机制
从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环境来看,孤独感的产生是个体自身、家人朋友以及所在现实环境的综合作用,因此,在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工作上也取决于三方的协调利用。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建立基本的服务关系以后,要及时对案主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估,在评估工作完成以后,社会工作者要对案主及其生态系统中的潜在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提供解决问题的力量[6]。
5.2 构建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村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强化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已必不可少。基于实务过程的总结反思,笔者认为缓解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问题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发力,分别是独居老人个体自身、家庭成员以及朋辈群体层面。在个体自身层面,帮助老人能够树立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其能够积极地悦纳自己,形成积极乐观的老年观;在家庭成员层面,以强化沟通为主要方式,增进家庭成員之间的感情交流,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一定的家庭情感支持;在朋辈群体层面,以参加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并辅之日常的互帮互助,以减少独居老人孤独感问题的出现。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发现潜在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而调动他们利用资源的能力,达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目的。
5.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随之也产生了服务于老年人的志愿队伍,但志愿队伍在处理农村独居老人的相关问题时也仅限于简单的沟通,专业知识欠缺,只能靠着自己的经验去尽力解决老人存在的问题,有些时候会力不从心;而拥有较多专业知识的社区工作者与老人的接触次数有限,频次低,不能很好地了解老人当下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因此,在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工作中,要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提高“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质”,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多措并举,才能真正解决当下农村独居老人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缓解农村独居老人的孤独感,提高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6 结案工作总结
个案工作法在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减缓孤独感中表现出明显优势。首先,个案工作方法是一对一服务,针对性强,社会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诊断案主存在的问题,并确定其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服务;其次,在服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服务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确保服务成效;最后,个案服务能够帮助老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动员周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帮助服务对象。文章通过个案工作法,从通辽市某村的独居老人中选取一名符合本次研究的服务对象进行介入。在介入前,案主内心的孤独感很强,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也并没有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之后,其孤独感明显下降,案主有了明显的改变。
本次个案工作的不足之处:一是在介入过程中未对老人的孤独感进行具体的测量,主要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等主观的方式来进行。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百姓特别是独居老人,采用贴合百姓现实生活的方法开展工作,可以更快地与案主建立联系,使其不会产生排斥感,因此,在介入过程中没有采用具体量表进行测量。二是由于个案工作方法更加强调个别化,更注重服务对象个人情况,不能更多地关注到独居老人这个群体所具有的共性问题,缺乏整体性思维,因此,在项目中可以通过小组工作介入,将具有同质性问题的服务对象聚集在一起,使农村独居老人在小组中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提升。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链接资源的能力有限,加之,老人孤独感的缓解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变,因此,需要借助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来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支持。未来可以将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干预,提升服务成效。
7 结束语
文章主要进行了缓解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个案的实务研究,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进行介入工作,社会工作者秉持着真诚、接纳、个别化等多种原则,对案主进行分析与评估,而非单纯地将服务对象视为简单的个体,在对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了解时,熟悉其当前生活的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的村庄、朋辈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具体状态。个案工作介入之后,农村独居老人的孤独感有所减缓,个案服务具有较好成效。
作者简介:崔家鑫(1998-),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EB/OL].(2021-05-11)[2021-05-11].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
149.htm.
[2]吴洁茹.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减缓的个案实务研究[D].苏州:蘇州大学,2021.
[3]傅雅静.优势视角下缓解城市丧偶独居老人孤独感的个案工作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22.
[4]沈冠辰,王岩.疫情后独居老人的心理支持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3):78-83.
[5]王敏,周丽平,佘金文等.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循证护理,2022,8(08):1101-1103.
[6]曾芳芳.农村独居老人孤独感缓解的社会工作实践——以黄冈市P社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