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效应分析
2023-10-08张琨胡镇伊
张琨 胡镇伊
摘 要: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众多财经类高校基于“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提出新财经教育改革战略,旨在培养新时代高质量财经专业人才。以新财经教育改革先锋学校——河北经贸大学为例,探究其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路径,并以在线问卷的形式收集整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数据,借助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效应和改革成效。结果显示:新财经教育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新财经;教育改革;准自然实验;双重差分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3-0051-07
一、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内涵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由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环境与新的就业形势,我国于2018年提出全面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战略规划。基于“四新”建设战略规划,国内部分财经类高校开创性地提出新财经教育改革方案。新财经教育改革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凝练我们优秀的传统文明文化,更是在新的历史节点,在世界舞台上,跨学科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文科[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对新财经教育改革提出新方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变化对新财经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财经教育不仅是新时代财经专业教育,更是新时代复合型素质教育。新财经教育改革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构建新的学科体系、新的培养模式,旨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财经专业知识、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财经专业人才,以实际行动来回应时代发展的呼唤。
新财经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顺利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科技革命衍生新一轮产业变革[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一方面需要培养更多高质量财经人才来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需要让更多的财经人才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与新的就业形势[3]。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应运而生。新财经教育改革不仅是财经专业的改革与创新,更是财经专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趋势。
新财经教育改革本质是财经专业教育,是基于财经专业教育的跨学科教学。传统财经专业教育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存在专业性有余、通识性不足的问题,专业壁垒阻碍财经专业内部各学科之间、财经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交流,因此传统财经专业单学科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4]。加快财经专业现代化建设,深化财经专业改革,重构财经专业学科体系,促进财经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逐渐成为当今财经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学科体系重构不仅是财经专业内部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更是财经专业与理科、工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新财经教育改革既明确打破学科壁垒,改变财经专业固有的培养模式,在学科中融入科技元素,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又探索了财经专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新财经教育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传统财经专业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行为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缺乏课外实践等知识应用的过程。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存在学生难以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新财经教育的培养模式创新性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点,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推进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重构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体系,将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与学科竞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探究与实践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科技发展衍生新产业形态与新就业形势,传统财经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适应新产业形态下的人才需求,造成人才供给需求错配,因此财经类高校亟需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以河北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分财经类高校率先进入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试水推广阶段。其中,河北经贸大学开始时间最早、学生数据最全、改革方式最新颖。自2019年起,河北经贸大学陆续开设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法学、数字财会、数字经济、智慧工商管理和智慧物流管理六个实验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财经专业,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河北经贸大学提出培养新时代财经人才五维素质能力战略,以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财经专业人才作为重点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新财经教育改革,遵循“价值引领—多元联动—协同育人”的原则,旨在向社会输送复合型财经专业人才。
堅决做好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对高校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性要求,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更加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思政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坚决做好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5]。河北经贸大学不仅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组织者——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育人能力,而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两条渠道,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育内容中,努力构建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在不断启发中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做好思政教育,选好课程教材,组织好教育教学内容,利用科学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效率,并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史等开设五门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为补充课上教学的不足,河北经贸大学自2000年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公益活动、社会调查、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并自2010年起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老师组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党课,实施第二课堂学分计划,开展如“书香润校园·读书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用第二课堂承接第一课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多元联动教学。河北经贸大学为培养学生“五维素质能力”,提出“多元联动”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新财经教育改革,推进培养学生的财经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大数据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全球战略思维意识。为做好新财经教育改革,河北经贸大学为新财经实验班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融合财经专业与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体系,依据不同学科侧重,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入财经专业,构建起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渐进、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新财经教育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及产业实践案例,还开设“金融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人工智能法学概论”“数字经济”等 100 多门新财经特色课程。学生在接受财经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学生創新创业实践。河北经贸大学为培养学生全球战略思维,积极促进跨文化学习交流,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把“开放办学”作为三大核心战略之一重点推进。与美国、英国等 50 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长期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维育人。河北经贸大学为解决财经专业学生知识有余而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政策。所谓产教融合就是大学与企业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经人才。学校应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点,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学生建立实习、社会调研基地,学校提供生源和智力支持,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实验[6]。目前河北经贸大学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教学项目方案库,还定期对诸多企业进行调研,持续搭建产教融合的合作桥梁。所谓科教融合的育人政策,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河北经贸大学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助困基金项目等措施。
三、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成效
为探究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成效,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新财经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在综合知识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掌握程度、学科融合的满意程度、教学创新模式的评价程度、创新思维能力、未来人生规划的明确程度六个方面的表现,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利用准自然实验原理评估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效应,检验新财经教育改革成效。本文既直观展现改革实例的教学情况,又清晰明确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改革指明方向。
(一)样本数据与理论模型
1.样本数据。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充分考虑调查问卷的目的性、逻辑性、通俗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将新财经教育改革实验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七个维度:(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2)综合知识水平;(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程度;(4)学科融合的满意程度;(5)教学创新模式的评价;(6)创新思维能力;(7)未来人生规划的明确程度,根据这七个维度共设计41个问题。
本文中的数据均来源于纸质不记名问卷调查,抽样方法采用概率与非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将河北经贸大学中成绩达到新财经实验班招生标准的全体学生作为抽样框,得到调研总体[WTBX]N为290,其中实验班学生有107人,非实验班学生有183人。[WT]
2.理论模型。
2019—2020年间,河北经贸大学先后在不同学院建立了6类实验班。不同学院的实验班的设立时点不一,这种分批设立和验收的教育模式使得实验班具有“准自然实验”性质。因此,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来考察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效应。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发生只会影响干预组,并不影响对照组。故可以在各组新财经教育改革发生前后的差分基础上再做差分,由此得到的干预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已除去个体特质引起的内生性,能够度量该外生事件对干预组的净影响。为保证第二次差分顺利进行,这里选取的控制组必须遵循共同趋势假定。本文选择专业相同的其他未参加新财经教育改革实验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所有学生具备同等水平的知识基础(如表1所示)。
在具体计量处理方面,DID方法分别设置事件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虚拟变量,并设置两个虚拟变量的交叉项为自变量之一。若交乘项系数显著,则可认为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存在显著的影响,若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则可认为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存在显著正向的影响。
现生成一虚拟变量Ds,其值以新财经实验班学生界定为1,非新财经实验班学生为0。新财经教育改革前后(即相应本科教育开展前后)需对学生收集数据,即可界定另一虚拟变量Dt,改革后其值为1,改革前为0(如表2所示)。
双重差分模型建立在上述两个虚拟变量的基础上:
Y=β0+β1Ds+β2Dt+β3DsDt+δXist+εist(1)
其中,i代表个体,s代表是否新财经实验班的学生,t代表新财经教育改革实施的时间(即是否实施新财经改革教育)。Y为被解释变量,由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程度、学科融合的满意程度、教学创新模式的评价程度、创新思维能力、未来人生规划的明确程度六个部分组成。解释变量X包括性别和生源地区(以下简称“地区”)。
(二)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新财经教育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具有显著提高作用。从表3中可以观察到,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得分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均显著高于非实验班学生。这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整体上综合知识水平优于非实验班学生,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对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培养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得分的标准差高于非实验班学生,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综合知识水平整体上稳定性相较于非实验班学生欠佳,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后续应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个人能力、未来职业规划制定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新财经教育改革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程度具有显著提高作用。从表 3 中可以观察到,实验班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掌握程度得分的平均值、最小值均高于非实验班学生,最大值与非实验班学生相同,标准差显著低于非实验班学生。这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习更深入,认识更加透彻,掌握更好,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小。新财经教育改革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后续仍需加大力度继续学习。
实验班学生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学科融合满意度、教学创新模式评价优于非实验班学生。从表3中可以观察到,实验班学生对于学科融合的满意程度和教学创新模式的评价得分的平均值、最大值均微弱优于非实验班学生,最小值与非实验班学生相同,标准差高于非实验班学生。这里说明新财经教育改革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與教学体系,对财经类专业培养方式的转变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大部分学生对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体系接受程度较高,但是目前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学科融合程度、教学创新模式满意度欠佳,后续的新财经教育改革将依据学生反馈调整培养方案,将财经专业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工科专业深度融合以培养复合型高质量财经专业人才。
新财经教育改革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显著提高作用。从表3中可以观察到,实验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分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均显著高于非实验班学生。实验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标准差低于非实验班学生。这里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整体上创新思维能力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实验班学生整体上创新思维能力稳定性相较于非实验班学生较好,学生之间创新思维能力差异较小,学校新财经教育改革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效果。
新财经教育改革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明确程度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从表3中可以观察到,实验班学生的人生规划明确程度得分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相较于非实验班学生均有微弱的提升,标准差高于非实验班学生。这里可以说明,新财经实验班学生对于人生规划明确程度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是实验班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后续新财经教育改革需在此方面努力。
2.双重差分回归分析。
根据表4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新财经实验班的设立对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的提升效应为0.946,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新财经教育改革对于教育体系的构建比较合理,对学生综合知识水平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新财经实验班的设立对于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程度上的提升效应为1.191,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新财经教育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习较为深入,对学生掌握程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结果的第(3)(4)列显示,[WTBX]Dt×Ds系数并不显著,学生对学科融合与教学模式满意度有待提高,新财经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将是未来新财经教育改革需要改进的方向。第(5)(6)列显示,Dt×Ds系数为正并不显著,说明目前新财经教育改革政策可能在学生对创新思维能力、[WT]未来人生规划等领域的提升并不显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未来人生规划的明确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将是新财经教育改革应持续努力的方向。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河北经贸大学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数据,探究新财经教育改革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效应和改革成效。研究发现:新财经教育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程度,对学科融合、教学创新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未来人生规划提升效果并不显著。本研究结论直观展现了新财经教育改革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基于此为进一步优化新财经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第一,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核心开展财经类专业思政教育。
新财经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强大的家国情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7]。特别是在当下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历史节点,我们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推进各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建设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激发财经专业学生的思想活力,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我素质,调整自我发展。这是思政教育的本质,也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目前学生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学科融合与教学的创新模式满意度有待提高,后续重点应在持续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财经专业深度融合,在遵循新财经教育的财经知识本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学科专业交叉、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专业融合创新等政策,促进财经专业与数字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勇于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财经专业内部交叉融合、财经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并善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新财经教育改革[8]。例如通过建立智慧教室、大数据创新实验平台、新财经实验室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材讲解灵活度,助力新财经教育改革。
第三,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新财经教育改革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后续改革应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上思维能力的锻炼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通识教育、财经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有机融合。本科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知识水平和方法的限制,虽然只能停留在辅助性研究工作或低创新度的研究,但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教师可以开设一些科学研究的选修课程,通过在课堂上抛出趣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激发学生质疑与反思,并在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教授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技巧,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获得科学研究精神和思维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开展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積极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明晰未来人生规划。目前新财经教育改革在学生未来人生规划明确程度方面有待提高。新财经教育改革应秉持“以生为本”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明晰未来人生规划,进而进行分层式教育。所谓分层式教育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未来职业规划,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这不仅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内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未来职业规划,提高职业规划清晰度,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辅导,更好地因材施教。
新财经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知识水平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掌握,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我们应建立多元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新财经教育改革。通过建立多元质量评价体系,搭建沟通反馈的平台,掌握实验班的教学情况,明晰新财经教育改革培养方式的优势与弱势,并依据评价结果,为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教学计划提供意见与建议,由此可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否则改革思想将片面且浅显,改革深度与广度也将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马兴瑞.加快数字化发展[J].求是,2021(2):62-66.
[3]任羽中,曹宇.“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6.
[4]王重润.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及案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57-62.
[5]吴朝晖.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3):1-6+29.
[6]胡万山.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保障:价值追求、现实问题与改进建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1):25-32.
[7]刘立德,杨燕.教育学的历史进展和未来愿景——新中国70年教育学发展与反思研讨会述评[J].教育史研究,2020(3):42-50.
[8]高松.以教学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中国大学教学,2019(1):4-6.
Analysis on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Zhang Kun , Hu Zhenyi
(School of Busines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many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have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aiming at training high-quality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This study take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 pioneer school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ts education reform for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collects and collates the data of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classes in the form of online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help of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rovement effect and reform effect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i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y using the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DID)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level and their mastery of thought on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DID)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