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探索历程、经验与展望
2023-10-08徐临曹华青
徐临 曹华青
摘 要:实验班是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优化专业结构、推进现有学科专业体系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河北经贸大学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理念较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研究其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历程、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对地方财经类高校新财经建设意义重大。实验班探索历经初创、扩展、转化三个阶段,在创建依托、制度保障、研究成果转化、全程导师制、校企合作、专业融合、实验成果转化等方面均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也面临着教师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财经专业招生热度下降趋势明显、信息化程度深化使用人结构发生变化等挑战。新的形势下,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还应重视联合成立实验班、精心打造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精准选择改革实验组织模式。
关键词:新财经;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实验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3-0075-08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提高高校服务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自2017年相继提出[1],2019年2月22日发布的《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背景下,河北经贸大学通过调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新财经教育改革理念,并积极探索新财经教育改革模式。自2019年9月开始陆续成立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成为其优化专业结构、推进现有学科专业体系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探索历程
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自2019年酝酿、启动至今已有4年。随着实验班探索的不断深入,财经人才培养不断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知识的界限,形成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财经学科结构和强化产教融合、教研结合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2],以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即“五维素质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素质新财经人才[3]。根据实验班制度完善程度、数量、实验成果转化等情况,大致可以把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探索历程分为实验班初创、实验班扩展、实验班转化三个阶段。
(一)2019年:实验班初创
2019年9月,河北经贸大学制定《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法学、金融学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决定在2019级开设“人工智能法学”实验班和“金融科技”实验班,同时发布了《河北经贸大学2019级“人工智能法学”实验班和“金融科技”实验班遴选报名通知》,在当年新入学的大一学生(特殊批次录取的学生除外)中通过校内二次选拔组建了两个实验班,每班学生人数40人左右。
(二)2020—2021年:实验班扩展
2020年,学校制定了《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实验班试点专业范围,在上述两个实验班的基础上,新开设四个实验班: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智慧工商管理”实验班,会计学专业开设“数字财会”实验班,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智慧物流管理”实验班,经济学专业开设“数字经济”实验班。自此形成了目前6个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格局,详见表1。其中,“智慧物流管理”实验班实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整体转型。
(三)2022年以后:实验班转化
河北经贸大学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两个新专业,获批为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增备案本科专业,自2022年开始招生;人工智能法学于2022年1月3日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完成备案。新专业获批使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提升。与此同时,实验班先行先试积累的经验在新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推广,相同专业整体升级为实验班培养模式,相近专业在全面采用实验班成果基础上转型升级,实验班切实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基本经验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實验班自创建以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很快形成了各自的培养特色,但是共同点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产学研教融合的教育实践、前瞻性个性化的全程导师制、竞赛项目引导新技术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实验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创新项目获奖、各种竞赛获奖,都优于普通班学生。同时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两个新专业的获批,使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提升。
(一)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成功经验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七点基本经验。
1.依托优势专业,创立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优势专业,意味着拥有创新型教学科研专业团队、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为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经费支撑和平台支撑。河北经贸大学6个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正是依托其优势专业而建立。
2.优化办班条件,建立有效的制度、经费和师资保障。(1)制度保障。河北经贸大学自确定创办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以来,2019—2021年先后制定了《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法学、金融学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管理办法》《河北经贸大学2021级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管理办法》,对实验班的设置与学生选拔、培养模式、组织管理、课程建设、保障措施等进行规范,为实验班的顺利创办和运行提供明确的依据。并且,根据实验班的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制度。(2)经费保障。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有比较充足的经费投入。学校重视实验班建设,在资金投入上有所倾斜。学校拨付实验班项目经费,包括人员绩效和工作经费。因为2019级实验班为首届实验班,各项教学活动都属创新性工作,人员绩效按每个实验班每年20万元(当实验班学生数不足40人时,按学生实际学费总额拨付)予以支持。至2021级,每个实验班每学年配套绩效5万元。(3)师资保障。学校为实验班配备一流师资。精选任课教师,全程“导师制”培养,选配优秀研究骨干担任指导教师,在学生科研探索、实习实践和相关专业竞赛中给予重点支持指导,帮助学生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业界知名人士莅临讲座、交流,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3.鼓励相关研究,及时进行成果转化。(1)鼓励师生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教学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河北经贸大学大力支持师生进行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并先后设立2020年度、2021年度新财经科研专项。通过知网检索发现,自2019年至今(2023年4月13日)以“新财经”为主题的95篇文章中,有53篇文章作者的单位为河北经贸大学,有15篇为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同时,河北省教育厅设立的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也大力支持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相关研究。其中有18篇文章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2)及时进行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把研究成果在实验班先行先试。53篇研究成果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新财经教育改革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师德师风建设、人文素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学科范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验班课程建设等内容。这些成果都来自一线教师或者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在实验班落地、检验和完善。(3)举办课程建设研讨会,扎实推进新财经实验班的课程建设。各实验班所在学院多次举办新财经实验班课程建设研讨会,参会教师就各自承担建设的课程,对课程创新点、内容体系设计、教材选择或编写等进行汇报,与会教师进行全面评议和深入探讨,逐渐达成共识,从而不断完善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产生了一批金牌课程、一流教材和教学名师。
4.建立全程导师制,提供发展规划、专业、科研全方位引导。建立全程导师制,健全覆盖发展规划、专业辅导、科研指导等全方位引导机制。指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专业认知能力,不断完善学业发展规划。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予以直接解惑或者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发现创新潜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引导他们早进课题项目、早进研究团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竞赛并予以及时指导,并以报告、论文、专题报道、教学内容更新等多种形式展示或转化其科研成果,对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时予以褒奖。
5.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更精准。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实践基地,加强协同研究、协同育人。坚持向企业问需、向企业问计,大力推进学生进企业实践、教师进企业调研,同时把企业界专家请进来、用起来,并且用得好。实现以实践促学,使学生精准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实现以调研促改,使教师精准号清企业需求脉;实现以交流促知,使校企精准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例如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科技实验班依托金融学院与金融机构建立的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校外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2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岗位实习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6.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指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的过程。具体到新财经教育,就是把信息技术等融入新财经、赋能新财经,形成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嫁接优势”或“杂交优势”,构建起具有更高适配性更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正是通过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见表2),培养具有“五维素质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素质新财经人才。
7.及时转化实验成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财经人才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应有之义。实验班通过先行先试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取得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为学校新专业的设置准备了条件。河北经贸大学6个实验班成立以来,金融科技、数字经济获批为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并自2022年开始招生,人工智能法学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完成备案。2022年后相同专业整体升级为实验班培养模式,相近专业在借鉴实验班改革建设成果基础上转型升级。实验成果及时得到转化,对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意义重大。
(二)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面临的挑战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改革成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随着探索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教师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课程设置(特别是课程结构)与教材选择有待进一步优化、财经专业招生热度下降趋势明显、信息化程度深化使用人结构发生变化等。精准分析这些问题对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中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势发展意义重大。
1.教师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教师团队包括任课教师、导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每个实验班项目都把配备一流师资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之一。笔者曾经在2019级金融科技实验班学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班师资的整体情况给出了肯定性评价,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仍然存在个别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的现象;二是导师制应有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实验班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导师与学生联系较少的现象;三是学生在学习、科研、生活中还有许多困惑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部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二是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四是缺乏灵活机动的用人机制。
2.课程设置(特别是课程结构)与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1)课程设置(特别是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指开设的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太合理。如大一大二课程太多,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感觉学得不扎实。再如把难度较大的几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天上,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同时有些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不仅让学生难以理解,更给学生带来较差的学习体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班课程体系具有跨学科、强实践、高创新等特点,加之首次采用多学科交叉授课,部分教师跨学院授课,均会给课程设置带来一定难度,如果论证不充分,势必会导致上述结果。(2)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创新性不够,滞后于科技和经济发展;部分教材的实践性不强,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缺少实践案例,或案例不具有典型性,缺乏说服力和借鉴性。原因主要在于编写者对新技术、新理论掌握不全面,缺乏调查研究;教材选用者既有可能源于上述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怕麻烦”而长期使用同一教材。(3)教学全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全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应建立在专业课师资英文水平高、学生英语基础好的基础上。如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是专门吸收在海外知名院校获得经济、金融与管理学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研究院以北美知名大学的培养方案为主要参照模式,教学全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只是形式主义地全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既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吸收,也带给学生比较消极的课程体验,甚至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緒。
3.信息化程度深化使用人結构发生变化。当今时代,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国务院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全面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4]30。显然,数字技术正在并将成为长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财经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柜员、会计等传统岗位大量缩减,但同时也兴起了许多岗位,如金融工程师、保险精算师、金融分析师等金融岗位,财务BP、财务共享经理、财务尽调经理等财务岗位,而这些新兴岗位需远大于供。财经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调现象反映出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突出问题,即培养体系变革远远滞后于财经业界的变革。在新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财经领域快速变革,形势复杂,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跨学科建立契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财经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4.财经专业招生热度下降趋势明显。近两年,财经高校本科在各省份录取最低分对应的名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 “无校不财经”格局形成已久[5],财经人才培养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专业人才规模,总体来看供大于需。二是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财会等财经行业岗位不断缩减。三是来自国外高校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见表3),而且选择工商管理学类的占比较高,形成一定程度的生源竞争。同时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也逐年增多,加入了就业竞争队伍。另外,尽管鉴于人口增长率降低和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压力,我国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表4所示,除了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回升之外,后续年份依然是逐年降低,202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从各级学校招生数量来看,普通小学招生数自202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见表4)。短期来看,高校生源问题不大,但是大约十余年以后,高校生源压力将成为社会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财经高校必将面临生死存亡危机。
三、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展望
改革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仍然有许多改革需要先行先试。未来的财经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变危为机、转危为安。
(一)取长补短,联合成立实验班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财经领域的工作方式、内容、形态等,提升财经领域从业者信息化数字化能力成为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但是高校内部学科优劣势均十分明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各高校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以鲜明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更进一步加深了高校内部学科建设的差距。通常来说,财经高校经管学科较强,理工学科较弱。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义是信息技术赋能、数字技术赋能、人工智能赋能,而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无疑是财经高校的短板,更不用说高校内部的二级学院。因此,取长补短,强强联合,跨学科专业共同成立实验班,是建设高质量实验班的必然选择之一。
1.跨学院联合成立实验班。实验班由校内不同学院联合组建,共同参与或各有侧重参与到实验班的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大数据实验班,由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设置,但是培养方案由该学院联合经济数学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共同制定。再如南京大学计算机金融实验班,由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工程管理学院联合组建,并由两个学院共管、共培。
2.跨学校联合建立实验班。实验班由某校或两个、两个以上学校联合设立、培养,或不同学校各有侧重。如中央财经大学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由中央财经大学设置、招生,中央财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再如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班(全英文),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设置,并与十余所欧美知名大学合作,实施国际化、跨学校联合培养。再如西南财经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位精英人才实验班,四年学制中,两年在各自学校学习,大二、大三分别共同在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学习。
3.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班。以这种形式创立的实验班重视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训,意在加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武汉大学和花旗软件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武汉大学-花旗软件金融信息工程联合实验班”,该班为两年期项目,大三花旗高层向学生讲授特制的银行信息技术课程,大四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花旗软件公司内部参加实习和培训。再如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弈投联合创办的科技金融实验班,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和深圳弈投导师团队完成理论培训,由深圳弈投导师团队负责创新创业实训,共同举办创业之星比赛,并遴选成绩优秀的学生实地参观弈投及其在孵企业。
(二)兴趣优先,精心打造教师团队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是其突出特点,通过联合成立实验班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实验班并非联合成立,其师资力量主要是学院自有教师。精心打造教师团队,需要用好选、育、引、评“四大法宝”。
1.选。在现有教师中遴选实验班教师。实验班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比起普通班,教师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而报酬往往与付出难成比例。因此,在选拔实验班教师时,不仅要重视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要重视教师对教学研究工作是否具有兴趣和热情。这些因素对于教师履行其教书育人的职责、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育。对现有教师加大新技术、新业态等培训,推进调查研究,促进交流访问,支持教师进修,确保教师知识更新快、形势把握准、需求了解透,引导教师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保持创新活力。
3.引。引进教师,壮大教师团队。要立足学科建设需求,精准引进能够优化学科力量和学科结构、有效形成教学科研梯队的相关人才。人才引进需要科学论证,既要考虑当前需要,也要考虑未来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同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引进模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新理念。
4.评。评价是指挥棒。应不断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成效成果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利用好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评价模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应用好评价结果,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分配等方面要有所体现,并且要体现得好,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三)质量革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重视课程结构优化,解决好课程逻辑顺序不当导致的知识理解不畅问题。对课程设置要进行认真充分科学论证。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兼顾基础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科前沿知识的及时融入、交叉学科知识的合理“嫁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做到课程开设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
2.助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材体系,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育人价值。2016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4]34。这都充分表明了教材在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助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材体系,就要在加快推进经济学、法学等“中国系列”教材建设过程中着力编好用好精品教材。有条件的教师团队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现有教学软硬件,立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编著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财经专业教材,并且要及时修订完善现有教材。助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材体系,就要精选高质量教材。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对高校教材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教材选用,明确了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等教材选用原则,并且例举了不得选用的几种情况。该办法为高校打造精品教材、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能够按规定选取教材,一定能选出让师生满意的高质量教材。
3.慎重选择教学全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解决好学生听不懂等学习困难问题。科学评估实验班学生学习专业课时的英语接受能力、教师讲授专业课时的英语授课能力,在开课之前,组建由院教学主管领导、课程组教师和部分实验班学生组成的评估小组,对拟采用英文教材和拟采用英文授课的教师授课能力进行评估,明确标准,不达标的英文教材禁止全面采用,不达标的拟采用英文授课的老师不得全程使用英文授课。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来说,在现有师资力量和学生英文水平的基础上,应选择小部分课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如厦门大学经济学本科国际化试验班(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主要专业课程直接采用国外研究型大学的优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在培养方案中保证2~3门核心课程英文授课,避免只是形式主义地全程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运用全英文教学带给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负面情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采用双语教学形式。
(四)立足现实,精准选择改革实验组织模式
实验班是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有效的先行先试组织模式,但是并不是唯一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书院、荣誉项目、荣誉学院、高校联盟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选择时要立足学校实际,切实把握好每一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全方位科学论证,选择出可行性高、契合度高的模式。
1.书院。中国书院始于唐代,而当代高校中设立的书院与古代的书院相比不仅是继承与发扬,更是一种突破与创新。据统计,现已有近五十所高校成立了近一百五十家书院,如北京大学元培书院、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等[7]。部分实验班实行书院制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一般来说,书院模式具有重通识、跨学科、强实践以及专业与课程选择自由度高等特点,切实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书院学院协调不顺畅、导师工作开展不顺利、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等问题[7]。书院模式通常需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多方面的沟通协调,对体制机制方面的条件和措施要求较高,往往需要较为长期的实践探索。
2.荣誉项目、荣誉学院。“实验班”一词鲜少出现在国外高校,发达国家多通过学校分层次、分类型办学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拔尖人才培养上英美高校的荣誉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具有突出的经验价值。荣誉教育的组织模式形式多样,主要有荣誉项目(Honor Program)、荣誉学院(Honor College)等形式[8]。我国荣誉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既有对英美荣誉教育模式的借鉴,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往往更符合国情校情。如今我国很多高校设立了荣誉项目,如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辅修学位项目、北京大学古典语文学项目等。荣誉项目模式多以项目方向为纽带,构建“专业+项目”跨学科课程,围绕项目核心课程开展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具有跨学科、重科研等特点,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荣誉项目学生多来自不同学院,如何协调好荣誉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的选课、上课以及学分置换等问题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中国的荣誉学院和书院类似,甚至多为学院—书院一体制,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等,因此荣誉学院与书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优点和不足。但是不同高校的榮誉学院,甚至同一高校不同的荣誉学院,在选拔机制、培养目标、组织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个性化特征明显。
3.高校联盟。高校联盟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校围绕共同战略目标而建立的联合体,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9]。这种联盟可以跨越国家、地区或学科领域,具体做法包括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学科实验室相互开放、学生跨校辅修双学位、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跨校选修课程、跨校交换生培养)、项目合作等。如1954年成立的“美国常春藤联盟”、1997年成立的Universitas 21、1999年成立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2005年成立的“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2009年成立的“九校联盟”(C9)等。高校联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跨国、跨地区、跨校学习和交流,借此获得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并拓展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高校联盟存在着成员学校发展不平衡、合作决策繁琐、联盟内部利益博弈等问题。因此,高校成立联盟应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协调好联盟内成员的利益与需求,以期真正发挥高校联盟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的迫切性源于社会需求、国际竞争、技术变革以及知识跨学科性的要求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驱使高校和教育机构必须积极行动,以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财经人才。河北经贸大学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当前改革仍面临着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改变、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计和教材更新难以跟上财经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认知和接受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限制、政策和法规限制等一系列的挑战,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必定路长且阻,但行则将至。我们期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之路,为地方财经类高校新财经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陆亭.指向科技经济前沿 瞄向未来发展需求[N].光明日报,2020-12-29.
[2]刘兵,刘培琪.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3):16-20.
[3]周洪松,邢明军.面向社会需求培养新财经人才[N].中国教育报,2022-10-12.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國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无校不财经”格局已形成[N].洛阳日报,2007-09-26.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7]李丹.书院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8):79-83.
[8]钱再见.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困境与路径——以荣誉教育为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5-74.
[9]刘虹.高校联盟亟待“提质增效”[N].中国科学报,2021-11-02.
Exploration, Experience and Prospect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for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k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s an Example
Xu Lin1, Cao Huaqing2
(1.School of Fina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2.Institute of Economics Stud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jors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upgrading of existing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s an early proposer and practitioner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concept. Studying the process,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ts experimental cla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lo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has been explored through three stages: initial creation,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It has accumulate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creation of support,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full mentorship,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and experim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However, it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nee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faculty team,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xtbook construction, the obvious declining trend of enrollment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structure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talents training reform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joint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al classes, the elaborat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team,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precise selection of organizational model for reforming experiment.
Key words: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lents cultivation; education reform; experimental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