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

2023-10-08李妙然曹一伟张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

李妙然 曹一伟 张霞

摘 要: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是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基于协同育人的新财经改革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财经人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专业升级改造、特色专业及实验班建设,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校内外教育、科研、实践育人资源整合与重构是六所代表性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立足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实现,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全方位、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实践教学支持体系,打造学校与多元主体互相支撑、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格局,节流与开源并举、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是地方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推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校;协同育人;新财经教育改革;筹款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3-0042-09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學水平。”[1]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2]。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提出:“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3]。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现实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也迫切需要具有扎实财经知识、良好信息素养、优秀职业道德以及家国情怀的交叉复合型新财经人才。新财经教育改革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高校顺应时代需求进行的自我革新。新财经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内部各院系、管理部门及服务部门相互协同、合作育人,而且需要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等多元育人主体协同发力,创新高校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是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价值逻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其他现代化的基础。财经类高校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财经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的核心主体作用,而且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协同育人主体参与,提升财经类高校协同育人能力,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新文科改革、新财经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促进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

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有效对接,实现产学研创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我国推进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财经类人才。构建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合作育人机制,一方面可以优化、整合、共享校内外的软硬件设施、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紧密互动和无缝衔接,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二)助推财经类高校“双一流”建设

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财经类高校在生源、就业等方面受到国外高校以及国内综合性院校的挤压,发展空间亟待拓展。财经类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助推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全方位育人、大学治理、评价和拨筹款机制等在内的整个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增光添彩。高校加强与多元育人主体之间的联系,落实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现开放式办学,努力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兼具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新财经人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提升财经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是打破人文社科领域与智能科学体系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高校与所在城市、区域融合发展以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输送高素质新财经人才。推进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方面可以拓宽高校与社会各方的联系范围,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强化高校与实务界的交流与深度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四)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红色财经人才

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以经、管、法等专业为特色,财经类专业毕业学生多在经济部门或管理岗位就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培育可堪时代大任的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性应用型新财经高素质人才。在新财经教育改革中,高校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线下线上丰富的思政与课程思政资源,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法治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财经卓越人才。

二、 协同育人视角下六所代表性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以及新经济的发展,对新财经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高校推动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财经类高校协同育人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技术也将助推新财经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在此,笔者主要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的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分析。

(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教育部与商务部共建院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外贸财经类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前沿。立足全球、走开放办学之路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學成立伊始就具有的文化特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构建“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引领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与政府部门、行业结合度高,校际合作形式丰富。一方面,学校在“一带一路”、自贸区、博鳌论坛、WTO、大国外交等领域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师生、校友通过跨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立体、多维、真实的中国。一是学校大力加强研究机构与智库建设。学校建有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一带一路”PPP 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建立了青岛、深圳、成都、海南四大研究院,成立了全球价值链研究学科、“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海外治理风险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二是促进校政、校地合作。学校在青岛设立了国际校区,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2023年,学校与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合作建立了首个北京市高校海南省引才工作站,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引才、育才。三是丰富校际合作的形式。学校对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海南大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等京外院校开展对口支援和合作建设。学校与北京市属高校合作开展“3+1”双培计划,招生由市属高校负责,学生前三年在中央财经大学学习,第四年回学籍所在高校学习。目前学校已经为北京7所市属高校培养人才近千名[4]。

2.进行专业提升改造,推进国际人才培养。一是强化交叉复合学科建设。在新文科、新财经教育改革中,学校着力强化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数字贸易、互联网与法律治理、低碳与能源经济、全球价值链等交叉复合学科建设。二是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已经与全球3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30 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在海外建有10所孔子学院,2021年建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色列分校。学校以“中国红,贸大蓝”为主色,构建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四位一体”国际化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特点,创新性开展留学生德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5]。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联合国、WTO、亚太经合组织、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国际机构工作。

3.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一是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建设。202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成对外经贸博物馆。一方面,博物馆对于传播丝路精神,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博物馆也是对学生、教师、社会公众开展校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二是挖掘校史资源,丰富育人资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一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活跃于经贸、外交领域前沿。学校通过校史馆建设,编辑出版有关校训校史、优秀师生、校友的宣传资料[6],对姚曾荫、沈达明、袁贤能、武堉干、张素我等大先生的育人资源进行了挖掘和宣传。

(二)中央财经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为了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变革,中央财经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对中国国情深度了解,兼具专业知识和经济金融文化等通识基础的新财经人才。

1.推进文理贯通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一是推进人才多元化路径培养,实现学生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同步。在关注学生深造、就业等个人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终身职业规划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科实施了一系列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培育财税国际化、财税学术、财税职场、财税通才精英人才[7]。二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如城市管理专业立足国家与首都治理需求,推动公共管理学与城乡规划学交叉融合发展,创新课程设置,强化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旨在培养具有管理能力、财经素养与理工技能,同时能够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挑战的专业人才。三是多方位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高端财经人才。学校与联合国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中心、国际财税文献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设立国际财税协会中国分部秘书处,开设外国财政、国际税收等全英文课程,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对外交流关系。

2.培根铸魂,开展“五全育人”。一是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读书月系列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高校原创经典文化品牌《姜维壮》并通过全媒体进行经典品牌推广。二是创新学生关爱体系。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建立“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助教—‘芮 +成长导师——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关爱体系[8]。中央财经大学推出的《“疫路伴学”互联网+学业支持志愿服务项目》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三是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国情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完善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学校与北京税务博物馆、今日美术馆、老舍纪念馆、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等诸多机构共建志愿服务基地。

3.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一是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评价。中央财经大学建有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自主研发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标体系,每年发布绿色金融发展报告[9]。二是建立全国性学术组织,提升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中央财经大学通过成立全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全国政府预算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推进高校财税教育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不断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在合作中实现了双方共赢。如与用友公司共同成立了智慧税务研究中心,通过推动项目落地开展深度合作。

(三)上海财经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金融中心,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上海财经大学的新财经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扩大了发展空间。

1.开展多元化合作,实现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一是推进科教融合。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合作成立了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合力打造高质量的全球治理课程与教材体系,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师资培育,强化了上海财经大学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教学能力。二是立足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校政合作。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资政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聚焦上海 “五个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消费者中心和全球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上海财经大学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建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项目,培养临港新片区金融人才。三是聚焦上海相关核心产业,精准定位研究与育人方向。学校建立了产业研究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等一系列智库。阿里巴巴控股集团、阿里云智能集团等与数字经济系合作成立上财—阿里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数实融合研究平台。

2.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一是创新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创新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上海财经大学构建了规模化定向选拔、派出、向国际组织输送的全链条培养机制以及国内学业导师、国外学业导师、实习导师共同指导的联合培养模式;在学校层面成立由主要校领导任组长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设立由国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选拔委员会等指导机构;聚焦财经特色,创新设计了以“语言强化+专业复合+合作培养+国际实习”为特色的一体化培养方案[10]。二是大力开展专业升级改造。结合世界一流经济学与商学学科群建设,上海财经大学设立了信息管理与金融实验班、数学与金融实验班、交叉科学实验班、财经数学实验班等,加强对数字经济复合型财经拔尖人才的培养。三是开展通识教育阅读,打造“书香校园”。 2019年,学校通识教育中心与多部门联合成立了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阅读书目工作组,在综合考虑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专业等因素的基础上,遴选出100本“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阅读推荐书目”,面向全校学生开展阅读推广。以此项目为抓手,学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与空间优势,创建了“SUFE 领读者”经典阅读与写作品牌[11]。

3.强化财经实验人才队伍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支撑作用。2018 年上海财经大学建成科研实验中心大楼,将学校分散的实验室资源进行集中配置與智能化管理。一方面设置了专业实验室、共享空间、学生竞赛基地、智慧教室等多功能空间;另一方面构建了专职实验教学及科研队伍、实验管理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信息技术研发团队等多支实验人才队伍[12]。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实验人才队伍建设为上海财经大学推进交叉学科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实践以及社会服务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西南财经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以财经类学科群建设为基础,西南财经大学大力推进与成都市兄弟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共赢。

1.推进专业改造与提升。一是增设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的新兴专业。为了推进新财经建设,推动新型学科交叉与融合,立足市场与企业对金融大数据人才的庞大需求,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科技、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供应链管理、数字经济等专业。2022年,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突出重点优势学科,将保险学院、证券与期货学院、原金融学院合并组建成金融学院。二是立足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导向,创设特色实验班和双语班。2009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开始在新生中遴选并组建经济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班。实验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大三开始分专业,学生可以在金融、会计、经济、管理中自选两项作为主、辅修专业。金融学院与中国金融研究院、工商管理学院、统计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开展小班授课,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推行主辅修制,实行专业导师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21年,经济学院新增加经济学拔尖人才基地班,选拔30人,全部保研。

2.聚焦特色优势学科,构建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一是聚焦财经类学科群建设。从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设置来看,专业聚焦度高,财经类特色突出,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紧密、严整的学科群。以金融学科为例,该校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之下,金融学是其王牌专业并以证券与期货、保险等专业为支撑。二是构建由实践课、实习课、实验课、创业课等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参与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的学生可以凭借实习证明获得3 000元专项经费支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西南财经大学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通识教育核心课、大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公共选修课等六大课程模块,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涵盖各学科近200门全校选修课程,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一些公共选修课非常有特色,如“中医养生”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授课,讲解中医诊断方法、常见中医药作用及原理、科学的作息及养生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

3.推进政企校社多元主体合作育人。一是整合优质专业资源,与同城高校开展合作育人。为了实现优质资源的最佳匹配,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服务成渝金融中心建设。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开展“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这是“新文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二是推进家校社合作。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家校社共同参与的以国家重大庆典、各级各类奖学金、学生表彰大会等为载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表彰嘉奖育人体系。三是加强校政、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唯一的国家级金融研究基地,与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高校合作建有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政治与金融安全智库、银行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学校与自贡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西南财经大学自贡经济发展研究院”,打造集学术研究、人才培训及对外交流合作于一体的高端智库。学校还建有非洲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别研究中心。这些机构不仅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也是科研教学一体化平台,有力地支持了高层次新财经人才培养。

4.以高端学术交流推动学校国际化水平提升。

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伯特·蒙代尔、莱茵哈德·泽尔腾、奥利弗·威廉姆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詹姆斯·莫里斯、罗伯特·恩格尔、迈伦·斯科尔斯、保罗·罗默、托马斯·萨金特都曾先后到访西南财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提升了西南财经大学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知名度。

(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财经与政法融通、推进创新型和开放式人才培养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突出特色。

1.法与经济相互融合的新财经教育改革特色。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新业态的升级迭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法与经济”学科群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新实验研究等相融合,成立了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法商应用研究中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院、长江绿色发展工程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等,大力推进人文社科研究范式革新[13]。

2.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201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我国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传统上主要培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国际化法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亚、非洲地区的法律类人才缺失问题比较突出[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时加强了對此区域人才的培养。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合作建立了国内高校首家中意法学研究中心,促进了传统中华法律文化以及当代中国制度文明的国际传播。

3.以智库建设促进人才交流与学生培养。一是强化高校智库服务社会功能,彰显高校社会责任与担当。学校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参与了《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修订。学校积极推进智库与实务界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推动青年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交流,聘请实务部门学者兼任智库专家。二是将高校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学校成立了财政金融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文澜学院,实行学校与行业“双导师”制度,将学生的短期实习、职业规划与财政部门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增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结合度。

4.夯实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学科基础,立足学校历史资源和办学特色为新财经教育改革提供支撑。一是强化基础学科对特色学科的支撑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整合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法律史、会计史等学科优势资源,建立了中南历史研究院。通过对中华法律文明史、民国经济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会计通史的研究,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与经济学的根基。二是建设文博机构,开展公众教育。学校建有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中国会计史文博馆、中南监察文化与法治陈列室,这些机构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学科研究、学生实习实践和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六)东北财经大学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

东北财经大学为财政部、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立足“新经管”学科建设,学校通过对二级学院进行重组,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合作、专创融合、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

1.整合资源,组建具有新财经特色的二级学院。2019年,东北财经大学成立科技金融学院。学院以金融学为理论内核,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为支撑进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同时建设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交叉学科研究平台[15]。 2020年,东北财经大学在整合原数学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聚焦财经领域重大需求,开展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经济管理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推动学校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经管学科交叉融合,进而打造“新经管”创新平台[16]。

2.校政合作深度融合,落地生效。东北财经大学于2016年开始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学校与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紧密而长期稳定的订单式科研合作模式,实现了科研创新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精准对接。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青岛市教育局、崂山区政府三方共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东北财经大学青岛金融研究院。2021年,东北财经大学校友创新创业青岛基地成立。

3.开展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水平。一是聚焦国际人才培养,推进合作办学。东北财经大学与萨里大学合办的萨里国际学院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展中英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该学院在国内首设跨国公司管理方向、休闲与服务管理专业方向。东北财经大学与美国南缅因大学、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与斯洛伐克马杰伊贝尔大学共建商务孔子学院。2017年,学校建立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二是加强专业国际认证。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东北财经大学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财务管理双学位专业通过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PFA(英国特许公共财务会计师公会)和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认证。

三、六所代表性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的启示

上述六所财经类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实践既有共性的元素也有差异的内容。在多元协同育人的背景下进行专业升级改造,推进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促进校内外教育、科研、人才等资源的整合等是六大代表性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当然,受各学校的历史渊源、学科基础、区位条件、学科布局、发展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六所代表性高校的新财经教育改革也各有特色。分析六所代表性高校的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可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立足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实现,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中处于龙头位置。财经类院校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而且可以为推进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1.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要与国家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衔接。一是财经类高校需要立足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务实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财经类高校要充分发挥经、管、法等专业优势,通过推进专业升级、课程体系优化,强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对接社会需求,为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复合型、高素质的财经人才。二是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加强对沿线国家的研究,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在沿线国家国别研究方面的专业优势,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强化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学术话语权。

2.在资源共享中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一是财经类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设备、场地、人才等资源禀赋反哺社会,促进文化传播。高校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放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推广以及公益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二是财经类高校要自觉推进校园资源与城市的融合、协调发展。大学要充分利用优美的校园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努力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名片和旅游资源。各高校可以通过举辦各类艺术节、文化节及庆典活动,向当地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食粮。三是高校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等机构在新财经教育改革和社会服务中需进一步释放现有潜能。高校博物馆、图书馆等具有特色的藏品以及图书资源,这些场馆不仅是大中小学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广大社会公众休闲旅游及进行终身学习的场所。

(二)国际化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担负着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艰巨而神圣的使命。财经类高校在推进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与专业优势。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财经类高校的教育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1.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财经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广度与深度的关键在人才。目前,财经类高校尤其是地方财经高校还需不断扩大开放性,通过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实践等形式,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此外,高校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学习、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全力锻造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强化来华留学生培养。财经类院校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财经类院校要积极走出去,扩大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探索在海外设立分校,促进知华、爱华财经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水平,为留学生在华就业提供更多支持,做强、做大“留学中国”品牌。

(三)构建立体化新财经教育改革实践支持体系

实践性不足是目前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短板。财经类高校需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推进理实融合,为具备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1.整合校内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构建全场景、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实验教学支持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使实验室成为支撑新财经教育改革创新的工具平台。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大力支持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这些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成为大学生开展服务学习、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财经类高校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全力打造金融知识普及、法律咨询、基层治理服务等类型的志愿服务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城乡社区、医院、公共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三是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比例,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以及实训教育体系。财经类高校及二级学院要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契机,搭建多元化的政产学研四方协同平台,使学校理论培养和企业实践培养深度融合,提升新财经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也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类高校博物馆藏品多以货币、金融、票据、经济史史料为特色,博物馆可为财政税务、工商管理、金融、公共管理等诸多学科专业开展实践育人提供支持,也是进行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最好教材。

2.拓展校外资源,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一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要加大对高校所在地实习基地的开发利用,方便师生开展实习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走深、走实,要进一步厘清权责关系,推进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建设。二是通过“走企拓岗”,强化就业育人。高校、二级学院要积极与校友企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支持。三是高校要加强与所在城市公共文化机构、文物保护单位、公益机构的合作,丰富学生实习的载体平台。另外,财经类高校所在地的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烈士陵园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及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主动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新财经教育改革

在协同育人格局构建中,学校要积极为校外育人主体参与学校治理提供现实条件和制度保障。

1.促进校外育人主体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新财经教育改革。高校要在专业升级改造、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等方面与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为多元主体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高校新财经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渠道。同时,高校还要完善政企社校人才交流互动机制,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2.通过开展校际合作、校院合作,共建共享教育资源。财经类院校尤其是地方财经类院校可以立足所在城市、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进院校之间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专业互建。财经类院校可以通过与当地社会科学院、科学院、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合作,借助这些机构的人力与科研等资源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获得更多外部支持。

(五)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措与保障机制

由于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为地方性院校,因此资金不足问题也比较突出。财经类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开放办学,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丰富学校增收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资金,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合作,争取企业对高校的资金、设备、技术与人才支持。三是鼓励师生员工发挥专业优势创办实体,提供社会服务,拓展学校收入渠道。

2.拓展公益募捐渠道,丰富学校资金来源。一是高校要成立教育基金会,对接各类社会资源。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联络杰出校友以及爱心企业家,争取大额资金捐赠,提高社会捐赠量;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师生、普通社会公众等群体的小额公益捐赠,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提升社会捐赠率。二是高校基金会还需进一步在筹款及投资的市场化领域进行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益捐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除了现金捐赠之外,还出现了慈善信托、股票捐赠等多种捐赠形式。高校基金会也需要创新投资模式以实现慈善资金的保值增值。当然,学校也需要为校友、捐赠企业、捐赠人、社会公众等提供更丰富多元与温馨的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培养潜在捐赠人。

新财经教育改革既是高校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应对之策,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打破专业学科限制,促进二级学院内部、二级学院之间、学院与管理和服务部门之间资源优化,形成校内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当然,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目标不可能仅仅通过学校内部改革来达成,而是需要政产学研等多元育人主体的大力支持,推进高校与多元主体之间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才能为新财经教育改革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5):43-74.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34-41.

[3]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9) [2023-07-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1 /t20230 119_1039748.html.

[4]夏秋,林政,卫东.北京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教学及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证分析[J].高教学刊,2022 (13):34-37.

[5]陶好飞,童德毅.“中国红 贸大蓝”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建构与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8(3):85-88.

[6]乔雪竹,张小锋.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的高校实践——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3(1):70-73.

[7]马海涛.新文科背景下文理贯通的财税人才培养实践及其思考——以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科为例[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2):96-104+127-128.

[8]王伟,柴铎,黄志基,等.中央财经大学:打造财经特色的一流城市管理专业实践与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2(3):64-66.

[9]黄宗彦.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2):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位居全球第四[N].每日经济新闻,2023-02-27.

[10]姚玲珍,朱君萍,陳旭东.新文科视域下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4): 83-91+122-123.

[11]石琳琳.大学生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实践与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领读者”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2(2): 88-91.

[12]谭惠灵,郭庆.经管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实验中心为例[J].大学教育,2022(8):187-190.

[13]刘伟.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验和探索 [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39-41.

[14]古勇,周凌,王培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启示——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评论,2019(1):31-38.

[15]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学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3(1):98.

[16]东北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3(2):98.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from Six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Li Miaoran1,Cao Yiwei2,Zhang Xia3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2.Center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3.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deliver high-quality compound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new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ducation reform in these six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include the multiple subjects cooperate to participate in the upgrading of majors,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s and experimental classes,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education resources in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in local universities are as follows: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strategies, upgrade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build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 a practical teaching support system that integrates all-round, three-in-one education and five simultaneous education;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which schools and multiple subjects support each other and cooperate for win-win results; reduce expenditure and increase source simultaneously, and raise school fund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Key words: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fundraising mechanisms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