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财经类院校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2023-10-08赵培红
赵培红
摘 要: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下,基于经济方面的重大判断和重大决策而形成的重要思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化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处于重要阶段的财经类院校的改革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其指导作用集中体现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与财经类院校改革发展的高度契合性,结合财经类院校面临的形势,基于契合性提出推动财经类院校改革发展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财经类院校;改革发展;契合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92.7;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3-0025-10
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发展于重大变革时代,直面经济现实问题,因此不但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做出系列重大原创贡献,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目标的核心指引。其指导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对于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改革发展事项同样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实践指引力。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与重大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发展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处,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兼具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最为深远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的最为浩大的发展实践创新、正在推进的最为壮阔的现代化进程,赋予习近平经济思想特有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现实鲜活度。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如狄更斯所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一个乘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车后来居上的发展机遇,也可能面临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的经济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频发的局部冲突和动荡等严重冲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1]。
世界之变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逆全球化逐渐显现,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规模减小。南北发展鸿沟扩大,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时刻处于深刻复杂变化的旋涡之中。
时局之变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和未来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等数字智能技术推动产业生态发生革命性变革,对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前所未有,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移民问题、地区冲突等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排外主义、民粹主义死灰复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妄想兴妖作乱等问题时刻像一颗拉了线的手榴弹对全球和平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全球治理、和平等赤字有增无减。
历史之变前所未有。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虽然“西强东弱”的总体格局尚未改变,但“东升西降”的态势日趋明显。亚太地区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持续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加速重构。随着我国逐步实现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某些国家单方面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并挑起贸易摩擦,致使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国际环境日趋复杂[2]。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逐步充实完善,其中有两次权威的集中表述。第一次是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被首次提出,主要概括为“七个坚持”;另一次是2022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共15章58目146条,正式实现了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过渡。这期间,“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的内含阐释也较为系统,可以看作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会上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3],与“七个坚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補充。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阐述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进行七个方面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同时提出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具体如图2所示。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阐释的“十二个方面”。2021年7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召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同年2月16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报》刊文《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4],从十二个方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相比于之前“七个坚持”,增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内容,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归纳的“十三个方面”。2022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纲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了其在经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其基本内容包括“十三个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发展思想、重大论断、重大方针以及重大战略等原创性成果,具体如图3所示。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原创性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和范式并形成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丰富了科学内涵,在中国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上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得到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6]。
1.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基本范畴。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如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这些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是立足中国实际、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创性,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元素”。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含义。新发展阶段与“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逻辑上具有递进性,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明确了我国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经济工作和经济发展的主线。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基本范畴,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怎样的经济体系这个基本问题,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形成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指导价值的时代性、原创性成果,如关于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关于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高质量发展理论作为新时代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根本遵循。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形成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等既是具有时代性、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重要理论成果。新发展理念回答了要实现什么发展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的目标导向和方法论问题,是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成果,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探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特征、本质要求、动力、方式、路径和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7]。
4.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工作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工作方法,如强调系统观念、坚持辩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结合[8]等,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系统观念就是强调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基础性思想方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必须以这样的观点和立场观察事物才能把握其发展规律。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未雨绸缪,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统筹发展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强调稳是主基调,也是大局,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在关键领域谋进,“进”的重点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调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和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进行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持续进行补短板、强弱项,以保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增强方向感、计划性的同时又具精准性、实效性。
二、财經类院校改革发展形势分析
高校是国家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发展要立足“两个大局”的视野,面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兄弟院校的激烈竞争,高校要重新研判未来发展趋势,解放思想,统一思路,为形成工作合力提供坚实基础。从高等教育、财经类高校和财经类专业三个层次看,必须推进财经类院校专业的改革,才有可能使财经类高校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进程看
第一是地位作用发生变化[9]。高等教育由之前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到现在强调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而且引领的分量要加大。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创新三大战略集中表述,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通过系统集成形成新优势的途径。高等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最重要的牵引力。
第二是发展阶段发生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后大众化阶段迅速迈进普及化阶段。在2002年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到15%左右,经过20年的努力发展,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57.8%。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时,高等教育将成为国民的基本需求,成为国民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
第三是结构类型发生变化。引领国家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等教育,一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单一的“同构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各种类型的学校都可以并且也一定有机会成为“国家队”,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如此,这也是我国开始推进“四新”建设并获得显著成效的直接原因。
第四是环境定位坐标发生变化[10]。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参与者,中国的舞台是世界舞台,中国的定位是全球定位,中国的坐标是国际坐标。因此,我国教育不但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和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从财经类高校梯队分布看
目前,对国内财经类高校的梯队划分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本文根据“双一流”建设和“省属重点”等标准,認为国内财经类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梯队,即以上海财经大学等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组成的第一梯队,以各省省属重点财经类大学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和各省非重点财经类院校组成的第三梯队(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国内财经类院校的梯队格局逐步出现明显的固化和分化并存态势。第一梯队被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据且相对固化,数量不多但实力强大;第二梯队是各省省属重点财经类高校,有的省份还不止1所,数量最多,同时梯队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尤其体现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第三梯队主要是各省非重点财经类院校,多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三)从社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和认可看
整体上,当前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处于旺盛时期。数据显示,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排名前十的专业全部集中在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等领域(见图4)。而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分化:高端职位就业前景很好,比如投行、券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或机构,年薪可达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但相应的要求也非常高,大多需要名校毕业或硕士及以上学历;而一般财经类专业的岗位门槛较低,这就造成了普通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起步低、收入起步也比较低的状况。起步比较低的财经类专业岗位很多和销售相关,通常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与财经类院校改革发展的契合性分析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观点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同时,由于财经类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经济领域主力军的使命,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财经类院校的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提升校党委领导能力: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高校要求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党中央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全面领导并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党领导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法治化,这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优势所在、关键所在、根本所在。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要不断提升校党委的领导能力[11],包括形势判断与决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师生的有效沟通能力、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对外宣介能力、政策落实督察能力等,克服本领恐慌,提高主动学习、长远谋划的意识。其次,要不断健全领导能力提升机制。除了要按上级部门要求完成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外,还要建章立制,深化内容,丰富学习形式,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根据本校本部门实际情况进行决策部署的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校体现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所想、所盼与所急,集中体现为我国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把“一切为了学生”放在最高位置、放在心头,站稳培养学生立场、倾听学生和家长意见呼声、把握广大学生和家长愿望,在发展中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学生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把着力培育全体学生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探索实现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相贯通能力培养的制度和路径。在各项工作中,注重倾听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的心声,提高学生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进入内涵提升阶段: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呼应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对发展阶段和方位的判断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中心任务,就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提出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等重大判断,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战略定力提供了可靠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准确研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洞悉国家、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许,让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均能适应新阶段的需求,尤其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变化。同时学校应着眼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密切关注生源数量变化和专业结构调整,让全体师生对未来有相对清晰的战略谋划[12]。
(四)统筹多种关系:新发展理念赋予高校工作原则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深刻理解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要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各项经济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贯通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践行新发展理念,发挥创新在学校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和提高效率的乘数效应,处理协调好关系主要目标的各类事项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在师生员工中开展绿色生活理念教育,用开放的心态向群众、向同行学习,强化校内外合作,凝聚全校每个人的力量形成工作最大合力。
(五)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高校主题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追求规模速度转为效益效率的集中体现,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被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在谋事干事时必须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要求,要把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分解到各部门和各重大事项中,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深入每个师生心灵深处,强化高质量发展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自觉意识,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追求与所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之间拓展活动空间。面对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要有“只有高质量发展这一条生路”的紧迫感。
(六)持续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倒逼的高校动力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开放倒逼改革,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要紧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永远不能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就要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改革,抓住事关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放手,把握改革的时机、节奏和配套条件,提升改革的整体效能。同时,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强化本校财经专业优势与校外财经机构和企业资源的整合配置,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七)服务地方发展:经济发展的高校着力点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发展实体经济上,尤其要防止产业脱实向虚,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就抓住了一个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根本,需要充分考虑国情,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能一味追求第三产业比重的快速提升,“着力点”强调了工作的落点,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就要客观评估本校在全国高校中的位序和层次,要充分考量本校在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与自身实力相符、与长远目标相契合的发展思路。对于地方财经类院校而言,在各地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迫切地需要理论指导、人才支持、产学研合作等,这就是财经类高校服务地方的用武之地和广阔天地。
(八)提升工作方法:经济工作方法论的高校实践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坚持做好经济工作的正确策略方法[1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工作的着力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挑战,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下,在财经类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聚焦办学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生和教师“急难愁盼”的问题、学校办学外部环境巨变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校在党的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改革中发现思路,从基层寻找办法。在校内外相互联系中、改革发展实际中、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办学进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急难愁盼”等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四、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推进财经类院校改革发展的建议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所学所悟[9]。改革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对于处在大分化时期的财经类院校而言,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抓住关系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构建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新格局
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作为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规矩,确保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探索形成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密集开展专项调研、提出系列工作方案、逐级安排专人盯办、建立专用工作台账、健全后续落实专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督促检查的闭环工作思路,以一系列制度、流程、方法保证财经类院校重大事项和重大改革“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研究制定面向长远的发展规划
全面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发生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和生源数量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财经类院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财经类院校和怎样建设好财经类院校等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命题。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关键领域,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综合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培育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时代和社会需求、财经类院校实际确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能真真切切地取得实效,务求凝聚全校师生员工人心。
(三)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必须学深悟透其核心要义,深刻理解其道理学理哲理,准确把握其实践要求。从思想框架、体系主题、逻辑架构、理念新诠释等方面作出深刻的学理性阐释,深入贯彻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財经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习,努力推出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成果。在科研活动中,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积极深化经济学理论研究,不断增强经济体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中的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贯穿到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中去,探索财经类院校课程思政的新模式。
(四)围绕中心工作有序推动突破性进展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面向社会和家长期待,面向学生发展需求,财经类院校尤其是发展关键期的财经类院校要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做强财经类专业,加强专业设置改革、学生胜任力模型测试与精准就业、学生职业画像、招生就业联动,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集群,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实现从校内有知识到岗位有能力的转化,擦亮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品牌。
教师团队合作攻关工程。围绕财经类领域学术和教学前沿,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组建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团队,倡导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教研活动,提高团队核心任务集体攻关能力,力争在教学和成果上实现国家级成果和奖励的重大突破。
保障服务支持提升工程。围绕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学习和生活,各处室、教辅部门、后勤等单位需求,做好全方位、精细化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品质,让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最大限度保障各项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
(五)全面统筹协调学校发展的各类关系
处理好各类关系是财经类院校形成合力的关键,是各项事业在科学规划下不断取得突破的保证。一个总体原则是,围绕中心目标和任务,打通各类壁垒,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学校与学院的关系。学校要倾听学院以及各系的声音再进行问题判断和阶段任务的确定,在充分掌握校情和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谋划决策;学院要积极站在学校的高度进行落实部署,要体现责任担当,展示专业特色,探索创新思路,两者不能简单地只是下达命令和实施执行的关系。
学院与行政管理机构的关系。学院除了要积极配合各管理机构完成各项任务外,更要将落实中的难题、不切实际的思路、师生的反映等反馈到各管理机构;各管理机构要充分考虑各学院的差异性,尤其是财经类专业与非财经类专业之间的差别,切忌采用“一刀切”这种虽简单但无效的工作方法,避免出现为完成工作而工作的情况。
学院与教辅机构的关系。学院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要做好教师、学生与教辅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各教辅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针对师生反映集中的、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中心工作,要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能力,出版一批体现本校特色和实力的教材,为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做准备。注重从教学中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为科研提供鲜活养分;围绕全省财经领域亟需破解的理论难题,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加强社会实践调研,积极培养社科专家,服务各级政府经济决策和企业策划,提高学校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让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到课堂上,弥补财经类院校目前教材相对滞后、纯理论教学相对单一、社会实践相对不足的缺陷。
教学科研活动与直属附属、后勤保障的关系。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直属附属和后勤保障部门的配合,为广大教工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幼儿园和小学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价廉味美的饭菜,让广大师生有一个安全、舒心、放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贯彻落实总体安全观,尤其是重视特殊学生身心健康、食品安全、火灾事故、舆情事件等可能影响学校形象的事项,为学校全面发展筑牢安全环境。
(六)踔厉改革调动全员积极性主动性
学校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要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主人翁,唯有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调动以下人员的积极性:
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打破条框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把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想法、有干事激情、熟悉高校教学科研规律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激励淘汰制度,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结构合理、执行果断、爱岗敬业的干部队伍。
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倾听青年教师呼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制定财经类院校差异性分类评价和激励政策,切实为广大青年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力争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团队。
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奖助学金额度,从生源录取、入学学习、发展指导、毕业去向等方面实现全周期指导,切实将导师制落实到位,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研赛事和社会实践,加大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社会导师聘任力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调动广大校友的积极性。在全国各地建立校友会,强化与校友间的联系,建立财经界校友回校交流制度,利用学校优势为校友提供各种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利用校友资源在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岗位、奖学金设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七)把牢安全和稳定底线不动摇
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加强师生总体安全观教育,强化信息化手段在安全管控中的应用,持续推进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及时发现安全事故的苗头性隐患,开展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网络舆情管控能力、意识形态识别能力,做好分级预警、做细责任清单,做强专业队伍,全面增强学校安全防范和处置能力,发挥财经类高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专长,做好国家经济安全的专业智囊。
(八)深化与兄弟院校交流合作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梳理出学校重大问题清单,以学院为单位在全国财经类高校范围内逐一找到对标和交流学习对象,采取挂职交流、访谈取经等方式虚心向兄弟院校请教。组织筹建学校发展智库委员会,邀请教育行业知名专家把脉学校发展,把对学校发展的急切心情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行动,在互动交流中寻求发展机会,提升发展能力,与兄弟院校建立融洽的业务关系,扩大财经类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九)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掌握校情、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改革决心,在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科研评价、服务地方、评奖推优、职称评定、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把控好重大改革事项的优先顺序,抓住财经类院校办学的“牛鼻子”,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提升各项政策举措的协同性,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改革的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各类试点的功效,用超常规的改革来突破长期性、关键性问题,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十)推动督察考核方法有效使用
构建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督察考核的结果,并将其作为二级单位奖励绩效、干部任免、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各层面各群体积极性,使其成为提升学校各级执行力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4-17.
[2]王一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创新[N].经济日报,2022-10-31.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
[4]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2022-01-16.
[5]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1-5.
[6]韩文秀.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J].旗帜,2022(8):13-15.
[7]中共中央党校(國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5.
[8]穆虹.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J].宏观经济管理,2022(6):6-10.
[9]本刊编辑部.打造一流本科 培养一流人才——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2018(7):3-12+16.
[10]吴岩.为新时代大学鸣道——《问道大学》序[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42.
[1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4.
[1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8.
[13]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扎实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J].旗帜,2023(1):49-50.
The Guiding Role of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Zhao Peihong1,2
(1.School of Business,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2.Hebei Coordinat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form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based on major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in the face of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s. It 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epening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at an important stage. Its guiding role is reflected in the high compatibility between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a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faced by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work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based on compatibility.
Key words: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reform and development;compatibility;method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