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2023-10-08刘兵刘培琪
刘兵 刘培琪
摘 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和普遍化应用,对我国经济形态、产业结构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也对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财经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财经人才的培养主体,亟需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新财经学科专业,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新财经的提出背景及新财经的内涵特征,提出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改革路径。具体而言,新财经人才应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新财经教育改革应树立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和面向未来国际竞争的教育理念,构建传统财经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财经学科专业建设同步的教育结构,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国际化合作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经济;新财经;教育改革;新财经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3-0005-06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思维和经营模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同时催生出一批创新性科技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26,“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在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兴科技企业的创造性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和“智能+高等教育”的新教育形态[2]。具体到财经学科,由于其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财经人才的要求。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培养支撑我国经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新时代财经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亟需从教育理念、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尝试进行新财经教育改革,探索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新财经人才教育体系。
一、新财经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特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过财经教育改革为新科技、新产业革命提供复合型财经人才支持及储备力量,已经迫在眉睫。
(一)新财经提出的背景
1.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大大丰富了“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使得金融、物流、医药等传统行业的业务分类、分工、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催生了如数字金融、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一批新兴产业。同时,生物工程、复合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预示着以智能化、数字化、低能耗为特征的全新绿色工业革命的到来。同时,科技和产业革命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对技术创造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更强的国家将掌握更多的技术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和产业转化则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支持,走在工业革命前端的国家通常能够迎来更大的经济崛起机遇。
2.国家战略引领。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3]。在此背景下,如何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挑战,抓住全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传统工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对于处在关键发展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发展战略及政策,在产业转型方面:政府发布“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工业2025”等发展战略,旨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生产制造业进行深入融合,达到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目的。在经济合作和经济转型方面,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战略,旨在通过调整我国经济要素内容、经济结构,使当前的工业经济逐步向数字经济过渡,适应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需要。
3.教育改革加速。教育部提出,提升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4]。我国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为科技革命和產业转型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和储备。教育部提出要全面谋划紧缺人才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多所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浙江大学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创业系统等措施进行工程教育改革[5],天津大学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新工科建设[6]。
(二)新财经的内涵
新财经教育需要面向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财经人才的教育知识更新。[7]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财经是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树立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财经教育理念,构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财经学科结构,探索产教融合、教研结合的多样化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财经人才。在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对财经人才提出新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新财经教育改革应当立足于当前我国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新财经教育改革应当着眼于未来,预测未来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财经人才。
新财经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从培养目标层面来看,新财经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新财经人才为目标,满足我国当前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为未来新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第二,从教育理念层面来看,新财经倡导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强调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将新财经教育与产业、国家及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第三,从学科专业结构层面来看,新财经强调根据企业现实需求融入信息技术进行财经专业升级优化,以构建适应现实产业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第四,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来看,新财经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可尝试与产业界、国外高校进行合作,探索发展协同育人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财经的特征
新财经的特征可以被总结为以下“三新”。
1.理念新。理念是思路和行动的前导,为后期目标的设定、方法的探索及行动的实施确定了整体方向。新财经提出了“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竞争”三方面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强调新财经教育更为重视发挥学生在财经教育中的能动性,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扎根中国大地,指在我国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新财经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财经人才,能够满足我国新兴关键领域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保证我国经济在复杂的竞争格局下稳步发展。面向未来竞争,强调新财经教育需要结合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未来需要,预测技术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开创性精神,能够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财经人才。
2.结构新。新财经的定位是为我国新经济的当前和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新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是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财经学科的发展,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学科专业体系的升级和重构。一方面,新财经学科的专业设置,需要将传统的财经专业知识进行改造和升级,通过将新技术相关学科专业与传统财经专业相结合,使传统财经专业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财经学科专业设置应考虑我国产业融合性强的发展趋势,需要将理科、工科、文科等與财经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建一批能够满足新经济发展当前需求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财经专业。
3.模式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新财经教育更加重视财经人才发展的多元化,在研究和预测我国经济社会当前及未来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国际合作等多元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我国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新财经人才培养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财经人才。其次,根据新经济当前的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新财经教育提倡结合新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进行多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再次,新财经教育需要联合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开展多方协同的教育模式,以使新财经人才对产业现实需求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最后,新财经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的方式,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
二、新财经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要求
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具备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变革挑战的新财经人才,明确新财经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要求是财经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新技术应用能力
我国新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新技术的兴起推动大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均需要兼具财经与技术知识的复合型财经人才。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大量传统产业主动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自身产业进行整合。新技术的融入使得传统产业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的特征,同时催生出一批“互联网+”“设计+”的新兴业态,如数字金融、自助银行、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这使得传统行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理解及运用,已经成为新财经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新技术兴起催生了一批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远程医疗、智能安防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依赖于其核心技术的创造和应用外,还需要大量了解新技术的财经类人才为其提供市场、财务、金融等专业服务。
(二)跨界整合能力
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内部及不同产业间的交叉融合,这是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出现的主要驱动力,这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还需要具有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互联网技术在各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内部的联结,产业间关系从独立化、模块化形式向系统化、网络化形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市场呈现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要求财经从业人员除了精通财经相关知识外,还需要了解所在领域和产业链的知识和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单一产业内部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发生融合,也使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出现相互交叉的趋势,如制造业服务化、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医疗业及工业的融合等。新产业形态的出现需要财经人才了解多个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进行统筹整合运用。
(三)创新创造能力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将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以国家竞争力重塑为特征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未来国际经济的发展机会与挑战并存,世界发展和竞争格局要求财经人才不仅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勇于变革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造能力。一方面,随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兴起,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技术优势是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各领域中富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业和领域间边界区域模糊化,未来国际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临艰巨挑战。我国要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支撑,要重点培养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造性人才。
三、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路径
为主动布局未来先进技术和产业,满足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我国新财经教育应当立足于国际发展前沿,从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树立新财经教育理念
1.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新财经教育改革强调确立学生在新财经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身的成长。通过围绕学生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更新,实现“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的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趋向于多样化,对专业知识的内容与获得方式也有了更新的需求。新财经教育提倡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特长。通过扩大学生在课程方向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权限,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另外,新财经教育改革应当重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在授课内容设置、授课方式构建、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通过充分考虑学生意见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2.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需要转变传统的财经教育方式。顺应当前我国新经济的发展趋势,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构建财经教育新结构和新内容。首先,新财经教育需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财经人才。其次,新财经教育应服务于我国战略发展,满足“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的领军人才;最后,新财经教育需要对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立足于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培养支撑重点领域发展所急需的新财经人才。
3.面向未来国际竞争。当前,国际环境高度不确定,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新技术层出不穷和新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将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重塑的重要力量。为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各国纷纷进行战略发展方向调整,我国也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了“工业2025”“互联网+”等国家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性政策。国家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的支撑,国际经济优势的培育也离不开高素质财经人才的支撑。因此,新财经教育应当着眼于我国经济、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大国胸怀的创造性财经人才。
(二)构建新财经学科新结构
1.传统财经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经济的有力推动者,将众多传统产业的内部要素与外部渠道进行联结,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网络化发展,呈现出融合、互联、互通的特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金融业、制造业、物流业、医疗业等传统行业也呈现出加速深度融合的趋势。传统财经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设置相对片面化,已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为满足传统产业对智能化、创新型财经人才的新需求,财经教育改革应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财经学科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财经专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新兴财经学科专业的建设。新兴产业的兴起是以技术创造为依托,将新技术进行产业化或将多个传统产业进行整合的结果,其发展需要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为满足当前新兴产业的现实人才需要,新财经教育改革需要建设新兴财经专业,应注重当前财经学科与工科、理科之间的交叉,促进学科及专业间的深度融合,培养能够适应当前新兴产业发展的跨领域财经人才。另外,新兴财经学科专业建设还应把握新技术和新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建设面向未来的多学科交叉型新兴专业,培养具有动态适应能力、可持续竞争力的财经人才。
(三)探索财经人才培养新模式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新财经教育改革应当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新财经教育赋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模式。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环境下,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应当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体而言,一方面,新财经教育改革应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新时代财经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使学生能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形成对专业及学科的独立认识和系统思考。
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传统学科的设置相对独立化,不同学科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在以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特征的产业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学科设置方式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多學科交叉融合教育不是单纯让不同学科、专业及课程之间产生联系,而是基于我国经济和产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使不同学科之间产生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下,财经学科应更新现有的财经专业知识体系,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理科和工科专业知识与传统财经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尝试开展本硕连读、双学位教育等教育模式,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高素质的创新型财经人才。
3.多方合作的协同教育模式。新财经教育改革应加强探索结果导向的培养模式,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瓶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进行高度统一,深入了解不同领域企业对财经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政府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方面,应推动高校与企业设立共建共管的创新型学院和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基地,改善财经类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高校方面,应积极寻求与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进行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各方的资源优势,达到教育资源与成果共建共享的目标。企业方面,应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积极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教育模式。
4.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冲击,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化教育模式指信息技术与财经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财经教育方式中的应用,培育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和多渠道的知识获取能力[6]。教学内容方面,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获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可鼓励教师将线上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为学生提供专业、优质、系统的学习资源。教学方法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共享优势,推进发展多形式的线上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应用MOOC(慕课)、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等优质教育资源。
5.国际化的合作教育模式。新财经教育改革以建设国际一流财经学科为目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财经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前沿经验,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高水平高校的交流合作,增强我国财经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在新财经教育专业提升方面,政府部门、高校和行业协会等,通过借鉴国外的财经教育标准,构建专业的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的新财经教育专业认证。在人才聘任、财经培养等方面,积极学习欧美日等区域和国家的先进财经教育经验,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财经教育方式,提升我国财经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学科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通过“2+2/3+1”式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学校间、教师间、学生间的国际交流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的新财经人才。
參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3]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2-12-17.
[4]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5]吴朝晖.加快培养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7-8.
[6]王红雨,于张娜,闫广芬.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调整、布局及衍生机制——基于33所代表性高校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24-30.
[7]蒋远胜,张红兴,徐慧丹.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财经和新商科:内涵辨析与国内外改革动向[J].高等农业教育,2023(1):23-30.
[8]陈永国,李文哲,殷向晖.新财经的时代背景、重要使命和教育体系[J].大学教育,2023(1):56-58.
[9]杨宜.文化技术双赋能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58-60.
Explorat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the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Liu Bing,Liu Peiq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The rise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loud computing have had a subversiv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form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y have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that will support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body of cultivating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universities urgently need to rationally arrange the disciplines and major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reform path for cultivating new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Specifically, new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apply new technologies, integrate across disciplines, and innovate and start new businesses.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ould establish an education concept centered on student development, rooted in China, and oriented towards fu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t should construct an education structure that synchroniz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isciplin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isciplines, and explore an education model that emphasizes bo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new economy;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reform; new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