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对肌少症老年人肌肉衰减状况及平衡能力的效果

2023-10-08杨雅楠穆丽萍邢凤梅薛新宏王晓光陶徉聿孙竹梅张小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年8期
关键词:步速肌少症握力

杨雅楠, 穆丽萍, 邢凤梅, 薛新宏, 王晓光, 陶徉聿, 孙竹梅, 张小丽

1.华北理工大学,a.护理与康复学院;b.临床医学院,河北唐山市 0632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北唐山市 063000

0 引言

肌少症是一种伴随增龄,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进行性下降的老年人常见疾病。肌少症在60~70 岁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13%,在8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50%~60%[1],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可引发跌倒、骨折、失能等不良事件,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的一种疾病[2]。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肌少症患者的健康结局[3]。运动干预简单且经济,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式[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运动形式的探索不断深入,尚未形成规范的运动处方[5]。既往研究显示,老年人运动训练后期往往存在参与率下降的问题,致使训练效果难以保证[6]。

计划行为理论[7]认为,行为意向是个体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行为意向是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 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态度指对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价与体验,主观规范指采取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指对行为的自我效能与控制。计划行为理论为健康行为的促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已有研究将该理论应用于健康行为管理中并取得良好效果[8]。

本研究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对肌少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 年9 月至2023 年2 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河北石家庄市丽水湾社区和书香苑社区招募124 例老年肌少症患者,均符合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的肌少症诊断标准[9]。

纳入标准:①年龄≥ 60 岁;②在所在社区居住时间≥ 6 个月;③意识清楚,能独立回答问题;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视、听障碍或沟通障碍;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③处于疾病终末期,预期寿命≤ 6 个月;④存在心、脑、肾等严重疾病无法配合干预;⑤存在关节疼痛、骨折等运动禁忌证;⑥同时参与其他研究。

剔除与脱落标准:①不能按要求完成12 周训练;②无法获得联系;③自愿退出;④死亡。

为避免沾染,使用抛硬币法以社区为单位将丽水湾社区的62 例老年人定为干预组,书香苑社区的62例老年人定为对照组。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本研究已经华北理工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2225)。

1.2 方法

对照组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干预组实施12周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

1.2.1 行为态度

目的是引导患者形成对疾病和运动训练的正确认知,树立积极正向的态度。

首次见面时,借助自行设计的疾病知识小册,以“肌少症的危害和运动获益”和“防治肌少症”为主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传授肌少症相关知识,强调肌肉衰减的危害和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发放运动图集,带领患者学习训练动作,介绍运动方式并为其讲解运动注意事项。

1.2.2 行为

目的是改善肌少症患者的肌肉衰减状况,提高其平衡能力。

运动训练包括热身运动、弹力带抗阻运动、八段锦、平衡训练和整理运动。运动内容依据肌少症运动证据总结设计,适合老年人,无危险动作。每次约70 min,每周3次,两次间隔48 h以上,共12周。

①弹力带抗阻运动:肩部,站立位弹力带侧平举;胸部,站立位弹力带前拉;背部,坐位弹力带划船;髋部、腿部,站立位弹力带下蹲(高血压者可进行端坐位腿部前伸训练),每个动作重复10 次为1 组,共3~5 组,约20 min。②八段锦:共8 个动作,每个动作重复4~8 次,共约30 min。③平衡训练:包括脚尖脚跟站立、单脚站立、抬膝运动、脚尖对脚跟站立共4 个动作,共3 组,每组维持10~30 s,组间休息1 min,共约10 min。运动前后进行5 min 左右的伸展运动和整理运动,充分活动关节肌肉,避免运动损伤发生。

运动强度:第1~2周进行低强度运动,第3~12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

运动强度采用谈话测试[10]来衡量,运动过程中若能唱歌或吹口哨,为低强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若可以说话但不能唱歌,则为中等强度运动。

运动形式:前2 周每周组织1 次集体训练,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运动指导,保证患者熟练掌握运动方式;后10 周为居家训练,患者在家庭成员陪同下训练。

运动原则如下。①个体化原则:与研究者保持联系,根据患者耐力及时调整运动处方。②运动中监测:集体训练时由研究者监测,居家训练时由家庭成员监测。

运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患者一旦出现乏力、气喘、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并做相应处理。

1.2.3 主观规范

目的是通过提高患者家庭成员对肌少症运动行为的重视,让患者感知到来自家属和研究者的关心和支持,发挥重要群体对患者健康行为的积极影响。

①于第1、5、9 周进行家庭访视时查看患者的运动监测日记,询问患者锻炼情况;②纠正患者动作并解答运动中遇到的问题;③邀请患者家庭成员参与肌少症健康宣教,鼓励家庭成员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及时督促或参与患者运动,帮助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④教会家庭成员运动监测的具体方式,保障运动的安全性。

1.2.4 知觉行为控制

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分享对抗疾病的正面案例,使患者明确自我运动、管理的内容,增强锻炼自信心。

组建微信群,每周一在群内推送肌少症疾病及运动相关的知识和案例,激发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并告知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免发生意外。

1.2.5 行为意向

目的是使患者改变行为意向,愿意付诸行动。

①第2、6、10周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运动监测日记,对依从性好的患者实施奖励措施,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强化锻炼行为;②鼓励患者在微信群分享自己的运动小视频,小组成员参与运动指导并进行讨论交流。

1.3 评定方法

1.3.1 握力

采用EH101 电子握力计(CAMRY 公司)进行握力[11]测评,受试者首选站姿,双肘下垂测量。两手各测量1次,记录较高值。

1.3.2 5次坐立试验

受试者坐于高约42 cm 的凳子上,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快速重复站立-坐下动作5次,记录时间。共测试3次,取平均值。

1.3.3 相对四肢骨骼肌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 RASM)

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12](InBody H20B)对患者骨骼肌质量进行测定,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测量全身骨骼肌质量(total body skeletal muscle mass, TMM),TMM约为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的1.33倍。

RASM值越高,患者肌肉质量越高。

1.3.4 6 m步速

标记出6 m 平地,要求患者以其正常速度完成6 m 行走,记录完成时间并计算步速。重复3 次,取平均值[13]。

1.3.5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BBS 共14 项,每项评分0~4 分,总分56 分。得分越高,患者平衡能力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2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8.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QL,QU)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 0.05。

2 结果

干预过程中干预组1 例、对照组2 例退出,最终干预组61例、对照组60例完成试验。

2.1 握力

干预前,两组握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对照组握力下降(P< 0.05),干预组握力显著增 加(P< 0.001),且 明 显 大 于 对 照 组(P< 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握力比较 单位:kgf

2.2 5次坐立试验时间

干预前,两组5 次坐立试验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干预组5 次坐立试验时间显著缩 短(P< 0.001),且 明 显 短 于 对 照 组(P< 0.01)。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5次坐立试验时间比较 单位:s

2.3 RASM

干预前,两组RASM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RASM 显著提高(P< 0.001),且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RASM比较 单位:kg/m2

2.4 6 m步速

干预前,两组6 m 步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6 m 步速显著增加(P< 0.001),且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01)。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6 m步速比较 单位:m/s

2.5 BBS评分

干预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BBS 评分显著提高(P<0.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见表6。

表6 干预前后两组BBS评分比较

3 讨论

肌少症可引发跌倒、失能等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4]。积极防治肌少症有利于防范失能、缓解养老照护的供需矛盾[15-16]。运动训练是治疗肌少症常用的方法,但Kruger 等[17]的研究指出,由于老年人在运动训练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之对肌少症的认知不足,其参与运动训练的依从性不高,训练效果极易受到限制。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即重要他人的支持)、知觉行为控制(即自我效能或自信心)愈正向,其产生的行为意向愈正向,愈容易促进正向行为的产生,对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建立家属等对患者的正性支持、对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有助于患者建立准确的认知与积极的期望[18-19],提高其对抗疾病的自信心[20],不断强化健康管理行为[21]。席明霞等[22]将该理论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结果显示患者的自我效能及髋关节功能得以改善。

治疗肌少症常用的运动方式包括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握力和5 次坐立试验时间是反映患者肌力的指标。王光辉等[23]对老年肌少症患者实施弹力带抗阻训练干预12 周后,患者的握力提高,5 次坐立试验时间减少。本研究显示,12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肌力。

RASM 用于反映患者的肌肉质量。Yamada等[24]发现,抗阻运动可增加肌少症患者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改善患者的肌肉状况。本研究显示,12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肌肉质量。

6 m 步速用来反映患者的躯体功能。八段锦可通过重复大肌肉群参与动作,增加线粒体质量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肌肉氧供,对躯体功能产生正向影响,对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也起到积极作用[25-26]。本研究结果显示,12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平衡训练可通过增强老年人的运动控制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改善平衡能力[27],有助于预防跌倒和运动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12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本研究干预时间较短,未来将延长干预时间,进一步观察其远期效果。

4 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可改善肌少症老年人的肌肉衰减状况,提高平衡能力,值得在社区老年肌少症人群中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步速肌少症握力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老年人步速与跌倒风险的研究进展
步速与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