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部分地区苗族和侗族65岁以上老年人肥胖与五种慢性病的关系
2023-10-08张青云陈小芸王松艳蒋丹龙洪菊唐正飞
张青云 陈小芸 王松艳 蒋丹 龙洪菊 唐正飞
(1黔东南州中医医院肾内科,贵州 凯里 556000;2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
肥胖体现在机体脂肪组织比例较多,是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属于现代“文明病”“富贵病”,目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全世界肥胖升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认定,肥胖症已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2〕,亦是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脑卒中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美国糖尿病指南〔3〕于2016年第1次将肥胖管理用于治疗糖尿病,表明糖尿病患者肥胖及超重适当进行体质量控制能够对血糖控制改善并通过降糖药物用量的减少而使临床效益增加。相比体质量指数(BMI)正常者,肥胖与超重人群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概率均增加,致使其与患慢性病的风险上升〔4〕。肥胖不单单是慢性病的一种,亦是诱发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5〕。肥胖率在农村和城市间、不同省份间、各种民族间的患病率均有差异,总之农村肥胖率较城市低,然而近段时间有的农村出现肥胖率已与城市水平相近,且呈快速增加趋势,其增加速度甚至多于城市。因此在对肥胖问题关注时,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老年人〔6〕。贵州省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少有关于贵州地区少数民族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肥胖与常见慢性病相关性的流行状况调查,本研究拟分析贵州各民族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脑卒中5种常见慢性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锦屏县、天柱县、镇远县农村地区苗族、侗族老年人(年龄≥65岁)1 351例,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剔除资料不全者,实际样本1 260例(93.3%)。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资料不全者。平均年龄(73.8±6.2)岁。其中苗族615人,男261人,平均年龄(73.8±6.2)岁;女354人,平均年龄(74.6±6.0)岁。侗族645人,男295人,平均年龄(73.1±5.6)岁;女350人,平均年龄(73.4±6.1)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问卷调查 按照自行设计表格进行问卷调查,由专门培训的医师和护士现场翻译为苗语或侗语进行问卷调查,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不可由调查对象自填,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人口学基本信息、家庭经济和饮食状况、吸烟、饮酒、身体活动状况及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1.3体格检查 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和心率。血压测量使用欧姆龙HEM-7121电子血压计,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采用标准方法进行测量。要求被测试者过去1 h没有饮酒或进行过剧烈运动,未服用过降压药、扩血管药、利尿药及镇静类药物,测量血压3次,每次间隔1 min,将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血压值。
1.4实验室检查 ①静脉血检测:采集静脉血3~4 ml,静置30 min后于3 h内在乡镇卫生院化验室,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空腹血糖、血清肌酐。②尿常规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用医院提供的一次性尿杯留取早晨中段尿10 ml,倒入尿试管密封保存。所有留取的尿液标本尽快送实验室检查。
1.5诊断标准 (1)BMI≥28.0 kg/m2为全身性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为中心性肥胖〔11〕。(2)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2 w内服用降压药者。(3)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2 h pG)≥11.1 mmol/L。(4)诊断慢性肾脏病标准:多种因素致使的功能障碍和肾脏结构超过3个月,包括尿液或血液成分异常、异常的影像学检查、正常和不正常的肾小球滤过率(GFR)病理损伤;或GFR不明原因的降低(<60 ml/min)≥3个月。
1.6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诊断 通过询问调查者“你是否曾被县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生诊断为该病”来获得。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苗、侗族老年人全身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情况 1 260例老年人全身性肥胖率6.1%(77例),苗族、侗族分别为8.1%(50例)、4.2%(27例;χ2=15.668,P<0.05),男女分别为3.4%(19例)、8.2%(58例;χ2=30.1,P=0.000);中心性肥胖率42.6%(537例),苗、侗族分别为39.7%(244例)、45.4%(293例;χ2=4.259,P=0.039),男女分别为21.4%(119例)、59.4%(418例;χ2=18.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苗族、侗族老年人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与5种慢性病患病率比较 苗、侗族老年人平均BMI为(22.62±4.85)kg/m2,其中苗族为(23.09±6.30)kg/m2,侗族为(22.17±2.78)。全身性肥胖组慢性肾脏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超重组的糖尿病、脑卒中患病率最高。见表1。
2.3苗、侗族老年人中心型肥胖与5种慢性病患病率比较 苗、侗族老年人平均腰围值为(80.11±8.83)cm,苗族为(78.89±9.18)cm,侗族为(81.28±8.33)cm。分为腰围正常组和中心型肥胖组,两组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苗、侗族中心性肥胖和全身性肥胖与5种慢性病的关联 以高血压、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作为自变量,以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侗族非全身性肥胖者,全身性肥胖者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930、1.940、3.400倍;全身性肥胖者苗族患脑卒中的风险分别为非全身性肥胖者的2.870倍。侗族中心性肥胖患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的概率较非中心性肥胖者分别提升2.347、2.528、2.876倍;苗族中心性肥胖患脑卒中为非中心性肥胖者2.527倍。见表2。
表2 苗、侗族老年人肥胖与5种慢性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老年人易发生肥胖是因为性功能减退后脂肪消耗和分解慢,致使脂肪细胞内雌激素调控的脂联素、瘦素及过氧化物酶增殖因子活化受体活性发生改变,是其发生肥胖的原因〔7,8〕。贵州省部分地区苗族和侗族常见的5种慢性病中,影响侗族脑卒中排在首位的为全身性肥胖,对于侗族中心性肥胖影响糖尿病为主要因素。中心性肥胖与全身性肥胖者均具有较高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患病风险。但贵州省苗、侗族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分析原因,一是贵州省苗、侗族喜食酸汤,酸汤中含有大量乳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具有降低胆固醇、调节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9〕,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低。现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在诱导糖尿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10,11〕。二是贵州省苗、侗族老年人一直从事体力劳动,接触化学毒物与放射物质少,线粒体基因突变少。三是空气污染,也是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当雾霾天气PM2.5超标,可极化定居在肺组织的巨噬细胞〔12,13〕,贵州号称中国森林氧吧,空气污染少。
苗族、侗族老年人体质上可能与其他人群的确存在差异,因此在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对5种慢性病的影响指标上表现有不同。但此结果能否作为其他民族的参考依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苗族和侗族65岁及以上老年人肥胖患病率与2015年贵州省林先燕等〔14〕调查结果相比明显升高,低于全国报道的水平。提示相对于全国,贵州苗族、侗族是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高发人群。从性别看,无论是苗族女性还是侗族女性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从民族看,无论是侗族男性还是女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苗族,考虑可能与民族间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差异有关〔14〕。
以BMI测量的肥胖衡量人体整体肥胖程度,以腰围测量的中心性肥胖衡量了人体腹部脂肪蓄积,这两种肥胖都与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应对患慢性病老年人群中心性肥胖者进行关注,亦表明在对预防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界定时,中心性肥胖应作为一个主要参考依据。
正因生活、饮食习惯、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同与对待疾病的情绪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间接或直接影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了解苗、侗族老年人肥胖流行病学情况,与其5种慢性病的患病率,提高对肥胖水平较高患者加强临床监测和必要干预措施的重视,以改善患者预后,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等,旨在为肥胖及其5种慢性病的预防、患病后病情自我监测和治疗等提供依据。贵州目前虽然对农村慢性病的管理不断完善,每个村民都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但当地苗、侗族老年人受巫傩文化影响,相信宿命,在精神层面会削弱人们改变现实的意愿,对慢性病引起的后果认识不够,合理膳食的观念不强,生活行为习惯不良〔15〕。同时苗、侗族老年人以苗语、侗语为主要语言,与外界沟通较困难,建议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鼓励发展自身医疗资源,且对当地“村医”多鼓励进行先进医学知识学习。针对其开展通俗易懂的地方民族语言为主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地方特色锻炼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苗、侗族老年人生活、饮食方式和健康行为习惯等作用,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肥胖的目的,进一步起到预防慢性病和控制慢性病发生进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