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微”表达讲好宏大中国故事
——以华龙网《绝壁问道》创作实践为例

2023-10-07张译文陈美西

传媒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绝壁武隆水渠

文_张译文 陈美西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2 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终选结果出炉,华龙网作品《绝壁问道》榜上有名。此前,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2“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中,《绝壁问道》第一集作品《劈开天渠》摘得全国一等奖。

看似主题宏大的中国故事,如何选择更贴近网友视角的叙事方式?为献礼党的二十大,展现山乡巨变,从2022 年9 月起,华龙网就陆续推出《绝壁问道》系列融媒体作品,挖掘出许多大山峭壁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中国人愚公移山、不屈向上、奋发作为的时代精神。该策划共推出5 期微纪录片与1 期互动视频,全网浏览量超千万。作品也引发了相关市级部门、区县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纷纷组织企业到拍摄点考察并探讨旅游开发事宜。这些成效表明,本次报道成为一次彰显媒体力量、帮助老百姓“问道”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

从华龙网这组作品的成功“出圈”,可以窥见新闻宣传领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创新表达,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绝壁上的身躯,绘就时代精神画像——考量选题策划见“微”知著

中国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不乏精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道时代命题,也是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量值得记录和讲述的素材,如何浓缩在几集微纪录片中?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些都是华龙网主创团队在策划之初一直思量的问题。《绝壁问道》的选题和表现形式,还要从一则视频新闻的“出圈”说起。

2022年5月中旬,一条武隆天渠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一条水渠盘绕在陡峭的崖壁上,一名男子在崖壁边小心前行,眼前是险峻山川,脚下是峡谷深渊,风景险峻绝美。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的同时,也留下许多悬念:水渠在哪里?由谁建成的?怎么建成的?关注到这一线索后,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华龙网记者及时跟进,一方面通过自媒体平台与视频拍摄者取得联系,一方面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最终独家采访到了拍摄者、修渠者和退休干部,挖掘到修渠的背后故事。5 月18 日,华龙网在显著位置推出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原视频播放量几天就达到300余万次。

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主创团队被绝壁上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精神深深震撼和启发。在山城重庆,峰峦如聚——山地、丘陵,占去全域面积的98%,还有更多“绝壁”有待发掘。何不以此为切入点,策划一系列微纪录作品?

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主题,以绝壁上的故事为主线,团队经过数十次策划会,终于敲定了《绝壁问道》系列,并作为年度重点策划推进,从上到下、多方协同。

在拍摄点位上,团队梳理大量资料,又向区县广泛征集线索,筛选出武隆挂壁水渠、巫溪拉链公路、开州秦巴古道等5 个典型案例,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细节、亮点。在立意方面,策划见“微”知著,契合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宏大背景,用绝壁上的身躯为时代精神画像。

团队在武隆扯情岩天渠拍摄

小切口讲述宏大故事——打磨脚本真情实感引发共鸣

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拓展和丰富了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在改变互联网用户信息消费习惯的同时,也重构了传播内容的生产机制。

《绝壁问道》将每期时长控制在8 分钟以内,在拍摄选景和脚本上反复考量和打磨,力求用最精准简练的方式把最具冲击力的信息呈现给受众。第一期《劈开天渠》带观众走进武隆区长坝镇前进村,讲述了一个凭勇气和意志,让山川变貌、河流改道的故事。

作为一个雨水充沛的村庄,前进村却因为喀斯特地貌,常年“喊渴”:“石头像海绵一样,雨落到山上,马上就渗透下去了!”为了走出困境,村民一锤一凿,硬生生用数十年“抠”出3 条水渠。他们中,有哥哥去世后继续上阵的弟弟,有挽起棉裤就下水的粮食局局长……当艰险的工程夺去修渠人年轻的生命,人们恐惧踟蹰时,是党员干部带头站出来,带领大家重新上山。面对绝壁,“豁出一切的勇气”,就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

顶着近40℃的高温,前方拍摄团队深入武隆区长坝镇前进村大山深处,找到多位修渠人和退休老干部,独家拍摄挖掘了修建水渠的历史故事。在后期制作和文案完善中,同样字斟句酌,保证了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

视频开篇选用了当地老百姓的一句顺口溜作为同期声:“东山是个石旮旯,洋芋红苕苞谷粑;要想吃大米,还得媳妇生娃娃。”原汁原味的方言十分有感染力和代入感,也交代了长坝人民世代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的艰苦背景。

武隆的悬崖水渠,打开了一扇瞭望的窗口。随后的4期节目中,创作团队又深入开州、巫溪等区县深入挖掘,力求将“天路”“天渠”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

在第4 期《凿壁引水》拍摄中,团队先后前往开州两个乡镇,发现了两条水渠开凿的关联性,并将其巧妙串联起来,升华了“一个人站出来是勇气,一群人挺身而出是担当”的主题。

在这个故事中,二十多年前的冬天,开州区温泉镇金霞村,一个叫王汝保的老人独自上山,找到从矿井里渗出的生命之泉。为了打通这条金霞大堰,他带头砸破水缸,把棺材抬到工地,耳朵也几乎被炸药震聋……王汝保代表的修渠人精神,扎根到了一山之隔的河堰镇周家村,村民们受此激励,也决定开凿一条更陡更险的天渠。向贫穷挑战、引生命之水的战役随之打响……这些鲜活的故事,以老百姓的亲身讲述,以平民化的视角“站在中国看中国”,有助于激发读者共鸣,进一步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修渠老人在开州金霞大堰回忆往昔

融媒叙事展现奋进力量——注重包装创新传播方式

微纪录片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影像产物,是由传统纪录片在新的媒介技术以及传播平台下衍生的新型影像记录形态。在全民参与微纪录片创作的大潮中,囿于创作者专业能力的局限,不少微纪录片作品的选题缺乏问题意识和专业视角,影响到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如何以专业视角,创新融媒体传播?在策划启动之初,华龙网就建立了一支年轻有战斗力的制作团队。团队成员基本都是80 后、90 后,还有不少是95后。他们中有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主任记者,资深三级导演,也有一年斩获两个重庆新闻奖一等奖的新生代年轻人。

为了加强大众对时代精神这一“硬核背景”的认知,大家集思广益,借助数字化技术力量,突破传统叙事模式、创新叙事方式、提升叙事效能,让好故事以更为鲜活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力求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包装方式和传播形式,凿穿主旋律与观众之间的“隔离墙”。

《绝壁问道》所有视频包装串词素材近200个,后期包装在保持风格统一的同时,又根据不同风格和主题,添加手绘元素,做到“量体裁衣”。

首期视频报道发布后24 小时,仅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就获得60万次的播放量;随后,在华龙网全网第三方平台官方账号的浏览量超过千万。

5 期正片发布完成后,为了提升用户观看体验,华龙网还随即推出了互动视频。摒弃传统网页专题模式,在纪录片中融入视频互动功能,集纳采访过程中的大量壮观的原声视觉影像,以“先导微视频+互动系列纪录片”的方式发布,构成一组“平民英雄”群像。网友点开链接,可以通过先导片一览精彩瞬间,也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剧集。有网友评论,“从视频里看到了重庆人骨子里的那股踔厉奋进的精神。”

2022年9月,该策划获评重庆市文旅委主办的2022年度重庆市视听艺术精品扶持项目。随后,又摘得第二十六届重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2022“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一等奖、2022 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等荣誉。

作品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了网红天路、悬崖水渠的知名度,引起了不少旅投企业的关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已有多家企业到武隆长坝镇等拍摄点考察旅游开发项目。好故事站上了好平台,好风景也变成了好“钱景”。

《绝壁问道》用更贴近网友视角的叙事方式,探索出融媒时代时政微纪录片的创新性表达。同时,这也是一次内容资源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有力尝试,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媒体产品创作和推广提供了样本。

猜你喜欢

绝壁武隆水渠
“大美武隆”诗词选登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在古石绝壁前
飞檐走壁
绝壁深洞引清泉
输水渠防渗墙及基岩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
最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