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媒体在自然灾害中的舆论宣传模式重构和优化

2023-10-07陆勇强

传媒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富阳灾情台风

文_陆勇强

台风是影响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随着城市能级的提升和人口聚集,每年夏秋季节,伴随台风而来的强风、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小流域山洪、山体滑坡等,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群众财产受损等严重事件。每一次台风过境就是一次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在台风灾害中,媒体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笔者以富阳日报近年来应对台风“灿都”“烟花”“梅花”“杜苏芮”以及“7·22 暴雨事件”等报道为样本,分析台风灾害天气中的舆论宣传模式,并根据新形势下舆论宣传工作的新特征,提出优化台风等自然灾害中的舆论宣传模式的建议。

一、台风暴雨来袭考验城市治理,同样考验媒体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经常导致树木倒伏、农田及道路被淹、局地性山洪暴发,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的极大威胁。今年夏天,“杜苏芮”台风导致的北方强降雨,造成南北方多地洪涝灾害,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台风压境之时,同样考验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1.社会动员力考验。杭州市富阳区区域内丘陵和溪流交织分布,大部分民居沿山、沿水而建,抗灾能力先天不足,为预防强降雨带来的山洪灾害,需转移大量人员。以2021 年“灿都”“烟花”为例,为预防因台风移动速度慢,导致暴雨、强风长时间驻留后引发的流域洪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富阳紧急避险人员就达10万人左右。如此大的转移安置人数,直接考验政府的社会动员力。媒体作为政府社会动员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采取的报道方式、推送的内容、采用的平台等直接关系社会动员的成效。对媒体来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新闻采编集成作战,更是一次传播力、影响力的多重考验。

2.灾情报道取向考验。对台风中发生的灾情,既不能仅按照新闻价值判断“逢灾必报”,也不能一味报喜不报忧,对灾情“视而不见”。

3.网络舆情发酵考验。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激起网友广泛关注,极易形成“舆论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主阵地,媒体如何呈现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危机处置中引领正确的舆论,这是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职责。

二、新闻媒体在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中的实践

多年来在防台抗汛报道中,富阳日报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模式:新闻客户端启动实时播报,以大量图文、视频等进行实时的集合式发布;微信公众号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编辑文字、图片、视频等向用户精准推送;纸媒则以党和政府工作部署为重点,发布重要权威信息。为了提升媒体服务精准度,富阳日报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1.抓住“统”字,采编领导入驻指挥中心。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来临时,媒体领导入驻防汛防台指挥部,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合署办公。媒体领导入驻指挥中心后,第一时间掌握了全区防台抗汛信息,所有的报道节点实现了第一时间与区领导、有关部门实时商议,对媒体如何发力、采编力量调配、报道方向把握等提供了精准方向。

2.抓住“快”字,短视频火力全开。适应新闻传播新趋势,借助视频号、抖音号的流量池,制作短视频进行分发,效果显著。譬如2021 年在应对台风“烟花”期间,政府抗灾指挥群里出现了一张乡村网络员睡卧地上的照片,原来为了群众转移,这位网格员连续加班无法休息,工作间隙竟然在地上睡着了。当媒体领导在指挥中心获知这一背景时,迅速指挥后方编辑利用一张照片制作了“最美睡姿”短视频,引发网友大量转发,并且被杭州市、浙江省以及新华社等媒体采用,这位默默无闻的乡村网格员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3.抓住“先”字,迅速平息舆情。在2021年应对台风“烟花”期间,富阳区常绿镇山洪暴发,一位老汉外出时不慎被洪水冲走。这一事件迅速在网上传播,出现不同的说法。入驻指挥中心的媒体领导建议要抢在舆情发酵前“公开透明”发布信息才是最佳选择。一则《情况通报》在指挥部办公室迅速拟就,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舆情呈现指数级下降,成功规避了一次可能发生的舆情危机。

4.抓住“准”字,发布告市民书。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老百姓最相信谁?无疑是政府,政府要积极发声,而且要温暖发声。在应对台风自然灾害期间,权威媒体成为权威信息“集散地”,媒体以《告市民书》的形式,发布政府层面的防台抗台相关信息,该文由媒体人“操刀”,文字清新,充满人文关怀,收获10万以上的阅读量。

5.抓住“深”字,刊发评论员文章和典型报道。台风过境后,通过“复盘”总结抗台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无论是在2021 年台风“烟花”过境后,还是今年“杜苏芮”过境后,通过撰写评论员文章,讲好抗洪救灾中的典型故事,党员干部上下同心、百姓自我管理的故事跃然纸上,正能量满满。

三、优化媒体在自然灾害环境中舆论宣传工作的建议

县(市、区)媒体是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在政府处置自然灾害过程中,媒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如果仅仅将其定位为宣传平台,显然是片面的。媒体在参与自然灾害这样的社会治理中,大有可为。

1.建立政府和媒体信息无缝对接新机制。富阳日报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理中,由媒体领导入驻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政媒”无缝对接。对政府而言,让媒体领导直接加入应急指挥系统是一次治理创新,对媒体来说也是一次更好施展媒体功能、媒体价值的绝好机会,有利于掌握舆论先导权,实现了报道内容与政府部门即时会商、即时决策,在全局性的考量中作出的采编指令,体现新闻的“时度效”。对政府部门而言,有利于提升媒介素养。现在许多官员存在“网络恐惧症”,一看到网上负面信息要么“大惊失色”,要么不闻不顾,任凭舆情发酵。媒体直接介入后,可以在舆情处置中形成政府、媒体的良性互动。

2.拓展灾情和救援并重的报道新思路。作为媒体,在自然灾害面前,应该以正面宣传为主,营造积极乐观的社会情绪,但网络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自然灾害发生后,不会因为主流媒体减少对灾害的报道,而让网络空间中的灾害信息减少。相反,因为主流媒体对灾害的性质、危害、影响面有更全局的了解和把握,如果主流媒体在灾情报道方面失语,网络上一些夹带个人主观情绪,为了博取眼球、以偏概全甚至造谣生事的信息就会出现。因此,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中,官方媒体最有责任成为灾情的真实报道者、官方救灾信息的快速传递者。当然,官方媒体对自然灾害报道要保持客观冷静,既要真实报道信息,又要具有人文关怀,不能渲染和炒作灾情,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3.建立政媒互动的舆情处置新办法。自然灾害发生期,往往是舆情的高发期。本地媒体具有处置舆情的先天优势,要及早介入,及时引导,避免丧失最佳处置时机。要建立一个常态化舆情引导指挥中心,由宣传主管部门、网信、公安、涉事部门、媒体联合组成,打通信息壁垒,遵循媒体科学规律,制订引导方案,平息舆情风波。

4.形成适合传播新环境的立体叙事新语境。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往往以碎片化形式出现。作为主流媒体,不能以“碎片化”去对抗“碎片化”。在媒体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要建立起立体化、信息畅通的新闻指挥系统,根据每个平台的定位推出适合自己的优质媒体产品,用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事例、平实的语言、优质的内容去打动人,鼓舞人,引导人。要找到自己的“赛道”,充分发挥自己理性、权威、深度的优势,利用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手段,逃离新闻碎片化的陷阱,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最大化、最优化作用。

猜你喜欢

富阳灾情台风
台风过韩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共绘“富春骑行图”,千名骑友完成环富阳挑战!
2017环浙自行车嘉年华富阳站圆满落幕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