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2023-10-07武文杰山西财经大学
武文杰 山西财经大学
引言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全面出台,标志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9 年财政部又进一步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对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预算制度改革提出了“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管理制度短板,推动预算编制完整科学、预算执行规范高效、预算监督严格有力、管理手段先进完备,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为了做好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山西省财政厅连续印发了《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省级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拓展了绩效评价范围,完善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预算绩效监控的形式、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应用。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而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又依托于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快业财融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相关文献
魏娜(2021)从高校预算管理全流程的角度出发,基于预算编制、执行、监控、效果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又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形成了4 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40 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赋值,最终形成了内蒙古T 大学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张国江(2022)指出,高校应该根据长远发展计划确定项目整体目标,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唐伟(2023)认为要想对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必须积极建设高校一体化系统,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以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贯穿预算管理全流程,建设动态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刘侃(2023)分别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定了5 个一级指标和18 个二级指标,并按成本效益原则将指标进行分解,最终得出综合权重,根据绩效值乘以权重计算得出可总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点,统一的评价体系不足以对各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设计个性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二、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现状
(一)高校各部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对绩效评价体系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年初申报预算时,某些部门并不考虑学校总体收支预测情况,对学校长期规划没有深刻的理解,在编制预算时缺乏可靠真实的论证,盲目扩大资金需求量,影响了学校整体支出的进度,制约了学校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发展规划和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同时,各部门对本部门的资金管理不足,重支出轻绩效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对于绩效评价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无形中增加了学校整体绩效评价的难度。
(二)预算管理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脱节,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低
高校缺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时难以掌握全部的基础信息,各业务部门尤其是内部控制关键部门之间的信息存在壁垒,数据之间缺乏共享,造成了业财融合程度低,预算编制有偏差,财务管理难度大。现有的预算编制更多依靠各部门申报,财务部门审定的方式,对于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管控的并不多,导致一些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而盲目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进度又过于缓慢,影响了学校整体的资金支出进度,也给其他真正需要资金的项目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时难以对资金使用效益做出合理判断。
(三)缺乏合理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与体系
2021 年山西省财政厅印发《省级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三方机构作为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对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着积极作用。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与体系大多是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如每年省财政厅对高校“双一流”引导资金进行专项绩效评价。从高校自身来说,大多数高校对于预算执行情况更多依赖于财务数据,忽视了非财务数据,没有全面反映高校整体战略计划。高校的绩效评价大多也是采用共性的指标体系,缺乏完整的、个性化的绩效指标对纳入预算的资金进行合理评价。高校主动在年末进行绩效自评的情况很少,而且现有的绩效评价多在事后完成,缺少对项目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主要原因是高校现有的信息系统互不相通,导致绩效评价不能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流程。随着财务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三、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近年来,随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绩效评价的范围、方法及结果应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高校管理特点,结合宏观层面对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参考山西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晋财绩﹝2020﹞17 号),按照“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思路,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公平性原则,对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初步形成了4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34 个三级指标(见表1)。通过层次分析法,参考相关专家建议,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导入软件系统,得出CR <0.1,结果说明数据通过系统的一致性检验,符合要求。
表1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指标后附数值为指标权重,其中三级指标为归一化后的全局权重。
投入(5.69%)包括绩效目标(13.41%)、资金投入(55.27%)、资源配置(25.95%)、科研立项(5.38%)4 个二级指标。重点关注绩效目标设置的合理性(0.345%)和明确性(0.345%)、预算编制科学性(1.139%)和资金分配合理性(1.708%)、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0.445%)、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重(0.445%)、师生比(0.445%)。
过程(26.34%)包括预算管理(63.33%)、资金管理(26.05%)、项目管理(10.62%)3 个二级指标。重点关注预算收入执行率(5.491%)、预算支出执行率(5.491%)、预算调整率(2.745%)、结余率(1.373%)、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性(2.484%)、资金使用规范性(3.726%)、项目储备的及时性(1.012%)、项目调整规范性(1.012%)、项目按时完成率(0.506%)。
产出(55.79%)包括产出数量(75%)和产出质量(25%)2 个二级指标。重点关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9.470%)、学科专业建设(9.470%)、科研成果及转化(9.470%)、实验平台建设(9.470%)、硕士点、博士点建设(9.470%)、学科评估达标率(2.525%)、出国(境)访学师生人数(2.525%)、人才培养增长率(5.051%)、科研成果转化率(2.525%)。
效果(12.19%)包括社会效益(53.96%)、经济效益(5.73%)、可持续影响(13.15%)、满意度情况(27.16%)4 个二级指标。重点关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91%)、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影响程度(2.382%)、对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影响程度(2.382%)、教学、科研经费提高(0.316%)、资源共享效益(0.316%)、持续影响年限(1.450%)、教职工满意度(1.498%)、学生满意度(1.498%)。
通过本次分析,产出在一级指标中占比最大,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受产出影响最大。在二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的指标分别为:预算管理、资金投入以及社会效益。三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三的指标均为产出数量下的三级指标。
本文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时参考了相关专家建议及国内权威文献,突出结果导向,确保了绩效评价独立、客观、公正。但是该指标体系仍有不足地方,本文中绝大多数指标为定性指标,定量指标较少,指标不够全面,划分不够细致。构建时重点考虑了过程和产出,对于投入和效果评价不够深入。高校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师生人数都相对较多,绩效评价标准也无法精准制定,如何建立更值得信赖的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改进措施
(一)提高全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意识
高校应该是一个整体,各部门都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认识,无论是部门预算还是科研预算,都要强化绩效评价意识,特别是在编制专项支出预算时要填写项目名称、项目概述、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实施计划、资产配置、年度绩效目标、事前评审等。要将“无效必问责”落到实处,让高校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推动建设高校一体化系统
高校应整合全校现有的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建立一体化系统,实现财务与资产、人事、基建、合同等业务口的互联互通,加强财务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快实现业财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预算全流程进行管控,实时对经费的下达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进行监测,从而构建目标-任务-绩效三者统一为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公开透明地反映整体预算执行情况。
(三)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每个高校的办学特点不同,优势学科和专业也不尽相同。在参考财政部关于《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制定个性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在指标选取时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更多选取非财务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高校原有的经费管理模式大多是粗放型的,年初预算编制完成后开始执行,对于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的成本分析较少。随着办学质量的逐步提升,对绩效考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细化经费管理模式,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注教学、行政、科研、后勤等类别的运行成本,细化办学成本,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
(四)强化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高校应建立绩效评价奖惩的机制,要将各部门全年预算执行情况与本部门绩效相关联。在年末绩效自评时对本年绩效评价为优秀的部门给予奖励,在下一年申报预算时要优先保障优秀的部门,对于绩效评价较差的部门甚至是无绩效的部门要追责,在下一年申报预算时要重点关注其申报的资金,并酌情压缩其支出,尤其是财政专项资金。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背景下建立更加优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处理好投入和发展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高校应立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手抓预算管理,一手抓绩效管理,完整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大幅提升高校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