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2023-10-07向智龙余亚南陈成思
向智龙 余亚南 陈成思
摘要:随着畜牧业的高度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探索一条绿色健康、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畜禽粪污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畜禽生产发展现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畜禽粪污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危害;对策
目前畜牧业发展逐渐趋向科技化和现代化,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了国家标准,利用率为98%以上。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基本都是采用圈养方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简陋,还存在乱排现象。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变废为宝,是解决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重要措施[1]。
一、当前畜牧养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促使我国畜牧业的规模持续提升。调查显示,我国家畜的存栏量和出栏数量稳居世界前列,养殖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了实现专业技术的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畜牧业已经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有些地区也建设了养殖小区,为规模化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发展契机。
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一)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与农民生产生活习习相关。做好畜禽粪污处理工作,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措施。
(二)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
对畜禽粪污进行合理的处理,能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链结构性改革,生产出高质量农产品,促使提质增效,使得农业产品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实现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为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作出有利贡献。同时,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有效促进种养结合,让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高度融合,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健康、绿色发展[3]。
(三) 化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畜禽养殖粪污中含有大量氮、磷成分,对粪便中有效成份进行提取,难度大,效益低。如果不进行科学资源化利用,会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对环保造成压力,不利于农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合理地解决畜禽粪污问题,就是把粪污变废为宝,有效利用。
(四) 确保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避免了环境污染,把种养结合起来,实现循环发展,保障了畜产品的安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有效杀灭了残留在畜禽粪污里的病原微生物,截断了传染源,从而保障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畜禽粪污的危害
一是对空气的污染。畜禽粪便乱堆乱放,散发出恶臭的气味,严重影响到空气质量,粪污在发酵过程中,会引来大量的蚊蝇,细菌繁殖,导致人兽共患病的传播,严重污染养殖场周边的环境,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可能造成气候变暖,甚至造成酸雨。二是对水体的污染。粪便能通过地表渗漏,高浓度的氮、磷、钾进入鱼塘、河流等,水中营养太过丰富,会促进澡类大量生长,水中氧气被大量消耗,导致水中生物无法生存,造成生态不平衡。三是对土壤的污染。粪污中含有的污染物,会引起土质发生改变而板结。
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低的原因
(一) 缺乏资源利用意识和环保意识
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对畜禽粪污的认识不到位。更多的是从效益方面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资金都投入到生产中,而对于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上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在畜牧养殖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废水和刺激性气味,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养殖户对畜牧污染治理工作不重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此外,环境保护设施不完善,养殖户未能利用粪污,导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
(二) 缺乏种养结合的有效条件
农牧循环,种养结合,是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最为实用和简单的方法之一。若种植和养殖相对独立,难以形成农牧循环合力,而利用周边的农田、果园等作为消纳地,可以起到粪污资源化利用,但是由于城镇化建设进程,消纳地不断缩小,有些养殖户在建设养殖场时没有合理布局,无法进行规范化畜禽粪污的设施改造。
(三) 糞污利用商品化程度低
目前畜禽粪污大多进行堆积自然发酵,施给农作物,还有部分以沼汽池,化粪池等方式处理粪污,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形成一定标准的有机肥售卖的很少,这样就局限了有机肥的使用面积,尚未形成“畜禽粪污—有机肥—农作物—饲料”的生态发展模式。
五、畜禽粪污处理的对策
(一) 严格立法制度,强化宣传和引导工作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逐渐规模化和集约化,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为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的立法途径解决,对养殖领域中的污染问题进行严格的规范,提高法律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应该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排泄物的处理排放标准和具体的要求,明确生产者和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在立法的过程中,明确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落实主体责任,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制定出法律细则,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法,认真查处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充分利用短视频、电视、报纸、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及资源化利用的益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开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4]。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推广畜禽废弃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实用技术,增强从业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污染防治意识。
(二)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域
统筹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支持力度。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吸引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畜禽粪肥运输、贮存和利用设施装备建设。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做到应补尽补的原则,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普及水平[5]。按照本地经济发展和畜牧业总体规划,科学布局,首先应考虑到的就是周边环境和畜禽粪污的处理问题,在养殖场周边配置大量农田,这些农田既可以处理污水,又可以运用有机肥,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促使畜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
(三) 控制源头总量
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进行现代化粪污处理设备的更新,推广更环保的饮水装置,建立机械式刮粪板,自动清粪系统等设施。第一,政府部门要监督饲料生产厂家,对其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避免劣质饲料流入市场。一旦发现饲料生产厂家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养殖场没有按照地方政府给出的标准进行购置,就需要对两者进行严厉处罚,坚决杜绝有污染物超标的饲料进入到畜牧养殖行业。第二,相关部门要进行科学指导,让养殖户对现流通的各类饲料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合理选择安全、健康、卫生的饲料。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提供全价饲料,饲料配方科学规范,饲料的利用率得了较大的提升,减少粪便的浪费,降低粪便的排出量,达到真正从源头控制。
(四) 加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养殖场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一定要按照环保局的要求,执行环境评价,具备畜禽粪污处理的能力,具备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的设施设备,要求规模养殖场必须要完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实现零排放,严格落实养殖污染处理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实际情况填写畜禽粪污处理去向及处理方式,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粪污处理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确保粪污资源化利用。
(五)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加大监管力度
为解决养殖小区畜禽粪污处理难的问题,在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探索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方式,建立畜禽粪污处理中心,由政府出建设资金,第三方机构出运营资金,把周边集中的畜禽粪污,通过科技手段,统一生产加工成有机肥,从而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建立健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合力。畜牧、环保、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查,如果发现畜禽粪污随意乱堆,不处理或处理不规范,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六) 加大对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力度
从当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情况来看,有些养殖户可以对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经过处理之后再排放,但是还有一些养殖户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此外,畜牧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和污水中还有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肥料元素,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营养成分,但是需要经过处理之后才能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肥料,为此,应该合理利用排泄物,真正将排泄物变废为宝,如通过覆盖和早期化处理等方式能够产生有机肥料和沼液等,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料问题,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结构,同时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目前,畜牧业无论是规模、生产技术还是数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振兴的统一部署下,畜牧业发展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要协调多部门合作,发挥各自作用,落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监管职能,增加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变废为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9.
[2]姚剑.浅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科技与
信息,2020(21):92+95.
[3]黄珊珊,杨浩君.广东省中小型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现
状分析[J].现代农业装备,2022,43(03):66-70.
[4]骆云璐.农村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
大学,2021.
[5]郭亲芳,李娜.着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J].当代
畜牧,2018(17):4-5.
作者简介:向智龙(1983-),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硕士,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禽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
(责任编辑 冯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