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碰撞与融合
——以广西少数民族为例

2023-10-07吴占雄

艺术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壮族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吴占雄

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领域的瑰宝,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也是民族自身发展历程的见证。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今时代,民族音乐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融入流行音乐,在流行音乐创作过程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应也成为新时代音乐人需要深入研习的重要课题。对广西而言,壮族音乐是最为人瞩目的地域性民族音乐,也是值得新时代音乐工作者在流行音乐中融入的重要元素。

一、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关综述

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不仅蕴含着民族精神,也凝聚了民族精华。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种类丰富,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民族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音乐发展日渐多元化的新时代,为了使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将其融入流行音乐已成为新时代音乐工作者需要深入研习的重要课题。

(一)厘清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意义

1.提升受众群体审美认知能力

提升受众群体审美认知能力是民族音乐传承意义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代,受众群体的娱乐方式日渐丰富,对音乐的欣赏也面临更多元的选择。民族音乐能拓宽受众群体的视野,丰富受众群体对音乐的认知。民族音乐自身具备较强的文化属性,不仅是民族历史的集中反映,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少数民族音乐更与民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劳作、婚嫁等各类重大生活事件都能在民族音乐中得到全面体现。将少数民族音乐有机融入流行音乐后,受众群体能在潜移默化中间接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艺术鉴赏能力。

2.培养受众群体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传统。民族音乐在整个艺术发展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民族音乐也承载了优秀思想文化,更凝聚了民族信仰。民族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融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因而民族音乐不仅是单纯的曲调与唱词,更是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民族音乐能使受众群体汲取民族音乐丰厚的内涵,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二)厘清民族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史

对流行音乐发展史进行梳理可知,流行音乐已具备相对久远的历史,也是我国音乐中相对广泛的概念,往往泛指通俗音乐。在流行音乐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也并非新时代的产物,而是已具备较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 世纪50 年代,此阶段的流行音乐往往以电影插曲为主,民族音乐也在此阶段得到了一定传承,如《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曲就充分融合了流行音乐与地方特色唱腔。发展到20世纪60 年代,致力于融合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从业人员已相对较多,如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所作歌曲,涉及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风格,同时借鉴了流行音乐的作曲技巧。但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音乐创作进入瓶颈期,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都遭受了严重打击,蕴含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几近空白,仅存一首《涉江采芙蓉》。但在这仅有的一首作品背后,音乐创作者们仍在进行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流行音乐在港台乐坛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历经沉淀后,港台音乐创作者们创作了《沧海一声笑》《万里长城永不倒》等传唱至今的流行音乐。流行于港台乐坛的中国风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后迅速传入内地,并为内地的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港台相近的广东与福建等地衍生出岭南派的音乐风格流派,其中以《涛声依旧》《中华民谣》《霸王别姬》为代表,分别将诗词或历史典故与流行音乐加以融合。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转型发展历程

壮族音乐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深入分析壮族音乐的转型发展历程有利于新时代音乐工作者充分吸收成功经验,并将此类经验应用于当今时代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进程中,推动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共同发展。

(一)第一次转型发展

壮族传统音乐转型发展可追溯至20 世纪50 年代初,此次转型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壮族民族歌剧《刘三姐》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刘三姐》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或改编了传统的壮族民歌,或通过二次创作对传统壮族民歌进行加工,使壮族传统民歌与山歌都充分融入了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刘三姐》的引领下,壮族传统音乐得到了创造性发展,音乐资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刘三姐》中的经典插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唱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洗礼,至今仍历久弥新,依旧为广大受众群体所喜爱。在《刘三姐》取得成功后,音乐领域从业人员开始对壮族传统音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并对各类少数民族民歌进行二次创作与加工,同时融入了壮族地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取得了成功。《刘三姐》的成功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入的开端,也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得以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第二次转型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第二次转型发展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整体社会背景在此时期已出现了较大转变,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风貌出现新的变化,港台地区各类流行音乐日渐为内地受众群体所熟知,也使受众群体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出现了相应变化。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此阶段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为广西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其在自身收集的大量广西壮族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与改编,并将加工后的民歌作品带上国际音乐舞台。在范西姆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作品为《壮乡情》,曾在国际民族音乐节上表演。《壮乡情》以自身独特的编曲与演绎风格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也标志着广西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了新的转型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流行音乐与广西民族传统音乐取得了进一步融合与发展,广西民族传统音乐也日渐为人所喜爱,民族传统音乐打破了以往僵化的审美壁垒,走上了更广阔的音乐舞台。

(三)第三次转型发展

21 世纪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也迎来了新的转型发展阶段。随着业内外人士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保护民族传统音乐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音乐从业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各地政府也充分参与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传统音乐进一步繁荣发展。从音乐领域著名的青年歌手大赛发展历程来看,除通俗、民族、美声唱法之外,又加入了“原生态唱法”,此唱法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音乐在新时代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此过程中,原生态民歌与民族传统音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在非遗文化申报的推动下,民族传统音乐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了壮族外,广西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如侗族人能歌善舞,《侗寨狂欢夜》与流行音乐融合后也收获了更多受众群体;新民乐《山歌好比春江水》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形式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中的芦笙、琵琶、马骨胡、独弦琴、竹笛等民族乐器相应在流行音乐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更有广西秀美山水孕育出来的好嗓音,为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开辟了新渠道。从壮族民歌《蓝天广朗朗》,到富川瑶族民歌《蝴蝶歌》,再到侗族大歌《知了歌》,一首首来自大山深处的原生态民歌,展现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态。在第三次转型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开始认识广西民族传统音乐,喜爱广西民族传统音乐,广西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此阶段涌现出更多优秀作品,如《木棉树下两相依》《尖尖谣》等,获得了受众群体的广泛好评。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融合策略

(一)在流行音乐中融入民族传统演唱模式

就广西地区壮族传统音乐而言,相对著名的民族传统演唱模式有“嘹”和“啰”两种。其中“嘹歌”更为人熟知,此唱法一般在歌曲结尾时加入“嘹”作为拖腔,而“啰”也是广西壮族民歌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衬词。依照此情况,流行音乐可融入“嘹歌”与“啰”等民族原生态唱法。音乐从业人员可由现代流行音乐入手,在其中融入各类原生态唱法,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为现代流行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使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自身淳朴本真的一面为人所知。

例如,广西本土乐队哈嘹乐队即以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为主,此乐队成立于2003 年7月,至今已有近20 年历史。经过了主唱赵羽与贝斯手钟明、鼓手阿伟的探索,哈嘹乐队也经历了不断尝试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迷茫期,终于在2005 年,随着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的键盘手莫掩策的加入,乐队阵容与发展路线最终定型,顺利转型为另类乡土摇滚风格,创作了以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月亮》《古谣在传唱》等壮语新歌,为广西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贡献了一定力量。

(二)在流行音乐中融入广西民歌旋律与歌词

为了使广西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充分融合,可由壮族民歌入手,对其进行二次创作与改编,使壮族民族传统音乐得到广泛传播。而对现代流行音乐而言,也需要音乐工作者进一步对其进行民族化处理,为流行音乐融入更多文化底蕴与内涵,提升其整体欣赏价值。在此过程中,广西民歌中的旋律与歌词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利用民歌中的旋律与歌词也是音乐工作者需要深入考虑的重要问题。利用壮族歌曲旋律与壮语歌词能引领受众群体更好地感悟壮族情怀与民族精神,渲染音乐作品内涵。

例如,壮语歌曲《母亲的祈祷》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歌曲词曲作者兼演唱者陆益全程以壮语演绎,同时融入了流行音乐伴奏乐器,借鉴了壮族民族音乐激昂的旋律,充分表达了母亲对远行儿女的担忧之情。在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歌曲播放平台中,《母亲的祈祷》得到了受众群体的好评,即使不能理解壮语的听众也表达了自身对歌曲的喜爱之情。这充分说明好的音乐是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即使听不懂歌词内容,也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产生共鸣。《母亲的祈祷》的成功不仅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更丰厚的内涵,也使广西壮族传统音乐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三)在流行音乐中融入广西民歌高腔唱法与对唱形式

高腔唱法是广西壮族民族传统音乐中相对典型的唱法之一,此唱法高亢嘹亮,激越粗犷,感染力极强,能更充分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在壮族传统音乐中,依托高腔的艺术形式相对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此山歌节奏舒展宽广,整体给人一种奔放自由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源于广西独特的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更源于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等。大新高腔山歌可分为长调与短调两部分,其中长调高亢缠绵,短调激越流畅,这两种曲调都值得在当今时代流行音乐中充分应用,为流行音乐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例如,广西本土乐队孚励社近年来创作的流行歌曲《大明山遥望下的仙湖》就充分融入了高腔山歌的特点。这首歌曲整体曲调高亢,节奏自由,歌曲伴奏中出现了山间清泉与风吹树叶的声音,更使壮族原生态山歌与壮族人民鲜活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充分展示。可见,“山歌新唱”已成为孚励社创作音乐作品的宗旨,更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新时代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新时代音乐从业人员需要进一步分析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碰撞融合的成功原因,并积极在新时代流行音乐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使广西民族音乐以新的形式完成自身转型,为流行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壮族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