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里德里希风景画和李成山水画荒寒景象比较

2023-10-07王雅旭陈祥云

艺术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风景画李成

□王雅旭 陈祥云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艺术宝库上各占有一席之地,西方风景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西方绘画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同样,中国山水画在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独特的风格与审美观念。李成和弗里德里希分别是中国和德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画家,两者分属不同的时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但作品却有着图像及意境的相似之处。文章对弗里德里希风景画与李成山水画作品中的荒寒景象进行比较,通过对外显图像和内在精神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及相似的美学观。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作为两个极为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的绘画体系,均取材于自然,虽然在工具材料、艺术表现手段和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但北宋山水画家李成和19 世纪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在绘画创作上都喜欢以荒寒景象来营造画面,整体上迷恋荒寒气氛的美感。文章从弗里德里希的名画《橡树林中的修道院》和李成的名画《读碑窠石图》出发,在中西艺术比较的视野下进行摸索与探究。

一、弗里德里希风景画与李成山水画的概貌

德国19 世纪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被誉为“真正揭示大自然风景哀婉与悲怆的艺术家”,他的风景画是德国浪漫主义背景下的产物。由于弗里德里希早年相继失去亲人,一直生活在悲剧的世界里,心灵留下严重阴影,这不仅造成了他忧郁的性格,也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另外,受家庭宗教氛围的影响,弗里德里希还信奉基督教,这在他的画中体现为浓厚且神秘的宗教气息。在表现题材上,他多采用船只、树木、坟墓、十字架、高山、迷雾、大海、参差不齐的礁石,空旷的荒野、月亮等,他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自然风光中,虽然他的作品有的用色丰富,但表现的并不是欢愉风格,而是悲观忧郁的氛围,给人荒凉、冷漠的意境,他要表现的是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崇高与庄严。弗里德里希曾谈及自己艺术创作的体验:“闭上双眼,你才能首先通过心灵之眼看到画面,然后,将你从黑暗中的所见带入光明,才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由外而内地照耀过去……”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孤寂及崇高的自然寓意,将内心的情愫融入绘画创作中,意味深长,重新认识到自然有给人探索与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李成作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突出代表,发展了唐代以来的画风,影响了宋代之后流派的演变,不仅创造了独特的绘画技巧,更把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愫相结合,创作出意境深远的旷世作品。李成的山水画,笔法精练,惜墨如金,在题材上,多采用冬天的雪景、枯木、断桥、风雨、雪雾等,这些都是他经常描绘的景色,多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寒林平野,多有凄寒之境。李成山水画的意境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关。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画家,虽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空怀才情无却处施展,只能将一腔热情寄托于水墨山水画中,像极了大多数文人悲惨的命运,所以李成摆脱世俗的捆绑,意趣在书画遨游,寄情于山水之间,安顿自己不落凡俗的灵魂。

二、《橡树林中的修道院》与《读碑窠石图》的荒寒景象比较

荒寒一般用来形容荒凉、寒冷的自然环境,在一些艺术创作中成为某种特定的审美追求,李成的传世作品如《读碑窠石图》和弗里德里希的代表性作品《橡树林中的修道院》都反映了这一特质。

(一)《橡树林中的修道院》中的荒寒景象

对于自然景象,弗里德里希始终保持一种敬仰的心态,他说:“一幅画不只是描绘自然,而是要让我们时时想起大自然。在一幅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精确地再现空气、水、岩石和树,而是要展现它们的灵魂与知觉。”在弗里得里希的笔下,自然中的景物被赋予重要的宗教观念,释放自身蕴藏的最真挚的感情。《橡树林中的修道院》这幅画描绘的是旷野橡树林中的修道院,我们可以看到弗里德里希用黑白灰来奠定整幅画面色彩的基调,对荒寒景象的渲染有着“雪上加霜”的效果。与弗里德里希其他作品一样,这幅画也常常被贴上“梦幻的”“象征性的”“宗教性的”“有意味的”标签。我们从这幅画中不难看出构图上半部分天光微凉,下半部分阴郁消沉,通过光线的运用来弱化物体的边缘,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烘托了神秘的氛围。扭曲的橡树贯穿整幅画面,像魔鬼般的爪牙一般令人毛骨悚然,废弃的修道院屹立在画面中央,与参差不齐的礁石和倾斜的十字架呼应,一股清冷寒气扑面而来。仔细观察,几位穿黑衣的修道士的形象浮现在眼前,低着头徘徊在废墟之中,仿若死灵徘徊不前,阴郁、死亡感穿透画面直击人们心灵,幽寒氛围如同深渊一般将他们淹没,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在历史遗迹面前显得多么渺小。破碎的修道院异常孤寂,十字架、枯树、废墟无不透露出荒寒、凄冷的氛围,加上通过雾的朦胧感增加神秘,更显得宏大而崇高。弗里德里希的绘画风格悲观又神秘,他将自身的宗教以及对生死的看法融入其中,故其作品无不充满荒寒与神秘。

(二)《读碑窠石图》中的荒寒景象

王昱《东庄论画》云:“……又是一种位置高简,气味荒寒,运笔浑化,此画中最高品也。”由此可以看出,“荒寒”是画家追求凄冷,脱离世俗纷杂,遁向精神孤独,也是心灵与自然的高度合一,超越自然又最贴近自然,是最心灵化的艺术境界又是自然的本体。自两宋以来,用雪景寒林之冷逸来营造“荒寒”氛围的作品层出不穷,李成可以说是用荒寒氛围来营造画面的代表性人物。李成作品中所表达的荒寒景象,不仅体现在客观的自然景观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人的审美趣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李成追求寒林题材画中的荒寒意境,在《读碑窠石图》中,采用平远构图法,给人以纵深的美感,更能凸显出荒寒林子的冷寂。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树叶凋零的枯树和一座巨大的石碑,树枝以细线进行精致勾勒,再用墨染,枝干造型弯曲,呈蟹爪状,张牙舞爪,纵横交错,肆意生长,极具动态的美感,更有种古雅的意境美。画面中的窠石上寸草不生,毫无生机。枯树、窠石、石碑的组合,增强了幽静惨淡的环境气氛,加上画面似乎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更加透露出画家内心的忧愁。再仔细看,石碑位于整幅构图的中心,象征着时间与历史,石碑前还有正在读碑的老者在此驻足观看,他仿佛回忆着曾经,感叹着时间的飞逝,自己却已然白发。时空凝固,天地浑然,一片荒寒。人物在巨大的石碑下显得格外渺小,形成强烈对比,无限悲凉,更显意境荒寒,颇耐人寻味。这幅图像里的内容无不展示出他企图反映寂寥的内心世界,作者将那种冬天的寂寥清冷烘托得淋漓尽致,石碑的冷寂与人的孤寂相结合,完美地将这幅画所创作的主题思想表达出来。在画法上,邓椿《画继》里曾记载李成画雪景:“山水家,画雪景多俗。尝见营丘所作雪图,峰峦林屋皆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出,全无填粉,亦一奇也。”李成画中的淡墨渲染了寒冷氛围,其画并不设色,“寒林”题材的山水画用朦胧雾气将其包揽于此,更多了几分文人满卷清寒的意境,形成了“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荒寒效果。

(三)弗里德里希与李成的两幅图像的相似之处

“荒寒”是一种孤独的、萧冷的、寂寥的悲壮色彩的心灵感受。弗里德里希风景画中的“荒寒”和李成山水画中的“荒寒”虽然在表现形态上有诸多相似,但在精神内涵上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两者所运用的色彩元素、构图十分相似,李成作品的气氛营造采用笔墨和留白形成平面而富有深意的处理方式。弗里德里希的气氛营造是通过色调的明暗与光影的对比进行表达。两者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形象的概括,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真实。雪景寒林是自然景物绘画的常见题材,李成和弗里德里希都追求雪后那寒凝之氛围,表现一种阴冷沉寂、宁静致远的境界。李成作品中多用墓碑、枯木等景物,弗里德里希作品中也多用墓碑、枯木等元素来表现内心情绪,两者不断追求一种荒寒凄凉的美,给观者更多遐想空间。弗里德里希作品中的棕褐墨水与中国绘画的水墨颜料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何尝不是如出一辙呢?一幅真正的文人雅作大多都是清冷淡泊的,很少有绚丽的色彩,因为水墨本身给人的氛围就是阴冷清寒。

李成和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是想告诉大家不必太过于追求表面的物象。这两幅画强调萧条荒寒的意境,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也不是具有故事情节安排的内容,而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加以表达的外化物象。

三、弗里德里希与李成绘画作品的内在精神比较

(一)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体现为具有宗教情节的浪漫主义

弗里德里希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19 世纪代表性的风景画家,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他的风景作品升华为对自然的崇拜与宗教精神的融合,而绘画创作中带有浓厚的宗教符号又不仅限于宗教,它的绘画突破了宗教教条主义的束缚,更注重画家内心的情感,开辟了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新领域,对图像的处理和内心的想法相统一,即精神观念上的契合。

他的风景画可谓是浪漫主义的化身,他的绘画作品几乎没有一幅不充满着神秘的宗教氛围。作为西方浪漫主义的精神领袖,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画中经常用枯木、十字架、坟墓、高山及月亮等题材。这些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和主要表现对象,形成了他画中的主要元素,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心的孤独感和忧郁的心情笼罩整个画面。从宗教层面来理解,十字架象征弗里德里希的宗教信仰,代表新生,坟墓代表着民族精神及人对死后的希望。弗里德里希的画还经常利用光的希望与困境做斗争,远处的光正是基督教拯救信仰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画中每一个元素都拥有精神上的内涵,利用具有象征性的自然景物来追求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并将无限的情感寓于画中。弗里德里希的画所表达的精神性和自然性的融合,加强了人的悲观意识,深沉地刻画出苦涩的心境和内心的惆怅。无论出于宗教目的还是哲学诉求,自然给予人们探索、反思自身存在及意义,风景成了一种表达对无限与追求的向往之情。

(二)李成山水画表现出传统文人萧条淡泊的审美追求

北宋时期理学兴起,结合儒、道、释三家而成的学问,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描绘的景象内容往往是自然山林,气势磅礴,无一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同时,禅宗思想深入人心,人们也开始从唐代的华丽转向宁静致远,因此,荒寒的“寒林”题材成为画家表达情感,营造心境的重要对象。李成以精炼的笔墨,渲染萧条淡泊的意境,传达出一种荒寒的趣味,其清幽雅逸的绘画风格是创作者审美追求的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或一种审美追求,适应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画家们的心理需求,并将其特有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引入绘画领域,以此表现画家内在情感与意趣,借景抒情。李成不仅有超高的绘画技巧,还具有文人士大夫的壮志凌云,由于仕途失意,故借此景营造荒寒的意境,悲凉感怀,将自己的情绪尽情挥洒在画中,表达内心的情感。传统文人画注重内心需求,并非客观的现实景物,画中的树木山水也并非眼前之象,更多的是文人手中的笔墨趣味。从李成寒林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中不难发现,他是来源于中国哲学深处的孤寂、空旷。荒寒之所以会成为绘画的审美基调,更多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格调。当一幅作品不再追求更多的笔墨、构图技法等外在形式,而是思考如何能给人们带来空灵的空间,才能打动人心。

无论弗里德里希的宗教信仰还是李成的文人情怀,两者都在精心营造的荒寒氛围中深刻反省自然。虽然两幅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也分属不同的画种,但是从表现图像以及氛围营造方面来看,两者都有一致的目的,就是展现心中最真挚的情愫,在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中寻找情感的宣泄口,使自然风景成为一种寄托情怀的向往。

猜你喜欢

弗里德里希风景画李成
怀念李成章教授
风景画便签夹
杜鹃
木质风景画
浪漫与崇高
春天的风景画
浅析弗里德里希的绘画创作语言
“自然与生命的对视”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校园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