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挥共青团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路径研究
2023-10-06柳青
柳青
近年来,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综合技能还有待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与实践研究不断推进,在社会需求饱和、部分岗位拥挤、毕业生井喷式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各高校、社会急需研讨探究的热点。文章就民办高校共青团的优势出发,整合民办高校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如何发挥共青团优势更好地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服务,探寻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就业是高校学生最基本的、最大的问题,国家始终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抓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既关系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也与学生今后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规模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数量也在持续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22届全国毕业生突破1000万人,2023届毕业生高达1158万人。青年學生的就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新变数、新问题,随之而来的挑战比比皆是。
服务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已成为民办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任务,共青团中央持续实施“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此重要指示下,民办高校共青团要引导好新时期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拓宽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全方位完善学生就业实习培训机制,提升青年学生就业竞争实力,努力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1 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1.1 就业渠道窄,职业规划不清晰,失业、慢就业等现象普遍增加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据最新统计,2023届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次,政策性岗位数量353万、市场性岗位数量575万,就业岗位与毕业生规模匹配度严重不足,就业压力愈加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缺乏,就业仍倾向国家政府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等职业,这部分岗位具有声望高、就业岗位紧张、福利待遇好的就业特点;另外,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普遍感到迷茫,认知不清,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理想岗位与现实就业情况的冲突促使毕业生落差感更高,存在着“眼高手低”现象,再加上专业知识单薄,学生在毕业后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匹配。岗位稀缺及专业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一个因素。
1.2 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但成功率偏低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职业多元化的发展,促使门槛低、成本低的快销行业就业信息不断涌现出来,如“抖音”“快手”短视频、直播带货、“拼多多”开店等低成本、快收益回报的创业渠道,已成为大学生创业主流渠道,并且是一项时间灵活的工作岗位,同时具有一夜成名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据统计,当前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导致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总体来说,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并不高。
1.3 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而出现就业焦虑
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强,出现就业承压能力差、就业责任感不高的问题,部分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慌,遇到就业困难、就业瓶颈时易出现退缩、逃避等负面情绪,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重新挑战。甚至出现大量学生未做好整体就业规划,毕业后通过考研考编、考取各类资格证来弥补就业压力的现象。
2 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随着经济结构体制的全面调整、教育行业体制的深化改革,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及呈现出就业工作压力愈加增大的趋势。做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果,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推进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需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的就业服务、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等多方面措施。其中,要求共青团切实开展精准困难帮扶、优化招聘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实施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面向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结对帮扶,积极配合组织服务机构、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健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结合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2.1 政治优势
民办高校共青团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是能将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全面要求落实到全过程各领域的主干力量队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劲支撑。民办高校共青团推进大学生就业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政治任务,需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发挥好党与大学生桥梁紧密联系的作用,依据新时代新变化,切实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2 组织优势
从学校团委到二级学院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共青团组织具备清晰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遍布各处团组织都能为青年提供帮助和服务,充满战斗力和组织力,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中做好宣传、组织、传递和反馈工作,扩展大学生就业的覆盖面,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共青团的优势。
2.3 平台优势
高校共青团掌握着丰富健全的平台。为落实、落细、落稳就业工作,依托共青团组织开拓更多不同种类的培训就业计划、实践活动、名师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此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储备力量和展示平台。
3 民办高校青团优势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义
3.1 拓宽就业渠道
共青团组织在校招聘、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共青团组织的招聘会、宣讲会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和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此外,共青团组织还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共青团组织在校招聘、校企合作等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选择,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共青团组织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2 提供职业指导
共青团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制订个人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共青团组织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简历修订、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就业过程中,共青团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就业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
3.3 促进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服务、文化交流等形式的实践,扩大社会视野,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和需求,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此外,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社会经验,提高社交能力,学生们需要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交往,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这些经验对于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动态和就业市场,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 民办高校共青团推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存在的困难
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担负着与以往不同、更具担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切实做好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也要确保共青团组织自身的水平提升,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能够真正把握自身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以自身的优势,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针对不同特色要求构建高效、全面的民办高校新型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际问题,为高校教育改革规划、人才培养的推进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1 前沿思想引导工作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多惯用公办院校的单部门形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视度不够、资源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就业、创业的方法不够,仅针对部分毕业班学生开展走马观花式的培训、讲座,过于表面形式,缺乏实际调研依据,未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另一方面,在民办高校教育中,普遍认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仍处于大学生涯学习、适应期,更需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面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身上,忽略了低年级学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接收就业创业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并未对此进行提前规划,也未对后续就业工作进行总结。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存在着“眼高手低”“逃避就业”等现实问题,这也是学生就业意识培养中面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业所需能力不足且社会岗位稀缺等,已经成为学生就业长期阻碍。因此,共青团组织的思想引导作用未能及时发挥,不能切合实际地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无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特点,开展好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工作。
4.2 岗位推荐服务仍需改进
目前,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與创业工作时,因自身工作的局限、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工作对接沟通途径,缺少对当前形势就业工作岗位以及社会实际需求的深入调研依据,存在过于追求就业岗位数量和花样,没有切实了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方向选择、就业焦虑时期可能产生的困惑及发展需求,只是单纯地宣传推广,没有考虑大学生就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前景道路,推荐的就业岗位脱离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要求,导致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岗位空缺,人才岗位双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服务意识出现偏差认知,针对就业工作的重点定位不准确,认为就业工作不属于团组织工作,导致共青团组织在就业创业工作推进时执行力较差。
4.3 整合就业创业资源力度不够,缺乏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
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力量单薄,在就业创业工作中,没能形成可持续的规划,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单一,其工作范围广度、工作深度不足,未能及时给学生带来高效、及时、精准的就业信息;且大部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得不到保障,大学生缺乏企业平台的实践实习、就业机会,就业实践能力培养机会不断减少,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抗压素质等多方面能力不足,其综合素质不符合实际,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在毕业生就业紧张压力环境中缺乏竞争适应能力。
另外,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因常规组织活动、政策要求任务繁重,推进就业工作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共青团仅仅是依靠单一力量完成工作,未与其他组织、其他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指导就业创业工作时出现条件不足、政策不明、平台单一等问题,导致在推动就业工作中步伐缓慢,未能真正发挥组织优势。
5 民办高校加强和改进共青团组织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服务的基本途径
面对民办高校新形势和学生新变化,民办高校应积极顺应形势变化和学生需求实际变化,真正发挥民办高校共青团在推进、服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5.1 多平台联动,做好大学生思想价值引导
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学生群体的代表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理应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导向引领,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专业能力,明确就业前景方向、发展目标,切实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是共青团的主要责任。发挥好共青团自身组织优势,利用互联网团学、团校阵地,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实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团委积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运用团校等做正面引导,邀请优秀校友、青年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知名人士走进校园,积极做好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引导,与青年学生面对面地沟通,直面解答学生专业发展、就业前景的困惑,全面培养学生就业理念;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和就业形势,搭建开展专业发展研讨会、政策发展宣讲会,帮助在校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就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提前、积极、正确地对待就业,结合专业知识和个人特长,提前做好个人学涯规划和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就业前景的憧憬和对社会的适应感。
5.2 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全面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1)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在完善调整协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更多合作基地,与广西期货协会等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就业基地,搭建起团组织功能服务架构,整合开发就业创意产业园、中关村,推动就业公益化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可以提前接触、符合专业的岗位工作,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拓宽就业前景事业,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提前做好就业规划,为自身就业规划夯实基础。
(2)汇聚广大校友资源、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拓宽实习就业新市场
校友资源是学校宝贵的信息资源,通过与校友联络交流,能够近距离接触企业发展情况,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把优秀校友作为奋斗的目标榜样。通过联络校友拓宽就业渠道,树立校友品牌深化就业市场,团结、积极发挥校友力量,有利于提高就业岗位与专业发展匹配度,满足校友与学校发展和大学生就业需求,更好地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上,还需要加大民办院校与企业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广西外国语学院与企业共同探索出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访企拓岗、加强加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实现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同发展。
(3)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宣传,全员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具有自身优势,覆盖面广、信息传播流畅、有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全国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的核心统筹作用,依托“智慧团建”等多平台,加强对青年团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多元手段,整合、发布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快捷、准确的多方就业信息,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宣传氛围,确保就业信息不断片。
5.3 以就业创业为引导主线,开展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赛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校园文化生活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民办高校团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丰富大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核心载体。广西外国语学院团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有效载体,以就业为主线,组织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培育学生组织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专业紧密结合
以专业赛事、特色活动、多组织为抓手,广西外国语学院多次承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亿学杯”等赛事活动,结合专业特色,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创造能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锻炼成长的一切机会,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同时,拓宽企业发现人才的渠道、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及个人能力提升,学生在以赛促学过程中,拓宽学习面、拓宽人才交流“朋友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在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中不断深化。
(2)专业学术社团塑造研学人才
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组建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团组织,通过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社团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重视专业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意识和指导工作,打造师生相互启发、研学互助、共同成长的互动模式,营造高水平的、和谐共进的文化育人氛围。
(3)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力
广西外国语学院积极调动各级团组织,通过大学生“扬帆计划”项目,带动大学生积极迈出校园,体验实习实践,让学生切身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对未来专业就业发展形势有初步认知。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到广西多地基层社区,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配合实施完成危房改造登记、社会调研、文体娱乐活动、基层团建、支教服务、助力清扫等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加“苏迪曼杯”“环广西自行车大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项大型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拓宽视野,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为推进大学生就业夯实基础。
5.4 积极协同全员参与,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构成就业教育引导合力,在就业引导上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学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召开主题团日活动、支部大会等多方式确定、联系帮扶对象,充分联合学校、招就处、各二级学院,发动各学校合作单位,依托学校、合作媒体形成团队,联动提供岗位信息,组织共青團干部与困难学生完成一对一结对就业帮扶工作。积极组织招募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参加志愿服务,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能力,对学习、生活、价值观念有更精准的认识和对自身的判断。
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用实绩实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党和国家给予的重要使命,让青年大学生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发展,为持续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党和国家就业工作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发挥共青团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路径研究”(2021SZ069)。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